书城文学金瓶梅语典
16037800000009

第9章 三画(3)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原著

《金瓶梅》第29回:“常言道: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从来旋的不圆砍的圆。各人裙带上衣食,怎么料得定?莫不长远只在你家做奴才罢!”

释义

不能以外貌判断人的善恶,犹如不能以任何容器测量海水有多少。喻指不以貌取人,凭主观意志判断,低估人们的实际能力。

出典

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卷20:“故九州不可顷亩也,八极不可道里也,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例句

元·柯丹邱《荆钗记》第21出:“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谁想王十朋得了头名状元,除授饶州佥判。”元·无名氏《小尉迟》第2折:“老将军,古语有云: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休轻觑了也!”明·吴炳《绿牡丹》第7出:“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看今朝嫫母,公然胜似毛嫱。”明·徐复祚《红梨记》第27出:“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平头昨日还是小娘身边烧汤的龟子,今日做了状元家里打站的鼻头。”明·张四维《双烈记》第12出:“母亲,你说那里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说我不知事,我一双眼睛颇知好歹。”明·汪廷讷《天书记》第14出:“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下官为何道此两句?”明·冯梦龙《楚江情》第36折:“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赵不将为何道此两句,那新状元于叔夜,原是我同会朋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银匠是小辈,眼孔极浅,见了许多银子,别是一番面目,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20:“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况是神道的言语,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明·罗懋登《西洋记》第23回:“人不可貌相,水不可斗量。这番狗奴,也有三分鬼画符,不免用个奇计胜他。”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2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爱丰恣者,如何捉得妖贼也?”明·无名氏《鼓掌绝尘》第29回:“古人云:凡人不可貌相,海水难将斗量。果是不差。”明·无名氏《贪欣误》第2回:“俗语说得好: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个道士倒也不要轻慢他。”清·李雨堂《万花楼》第48回:“早知她是当今太后,也不该如此轻慢她。果然海水可量,人不可量。”清·王浚卿《冷眼观》第25回:“可见一个人是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以斗量的了。”清·曹去晶《姑妄言》第16回:“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况妇人们裙带上的衣食更定不得。”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3回:“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做诗不过是造些谣言,这句话真的被这孩子说着了呢!”清·吴璇《飞龙全传》第36回:“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他的本领,也不在你吾之下,或者夤缘做了此职,也未可定。”清·无名氏《闽都别记》第369回:“外虽污浊,内实清洁。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用斗量。”清·无名氏《绿牡丹》第14回:“自古道:人心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世上那里看得透,论得定。”清·无名氏《后西游记》第24回:“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他乃天下第一文星,小圣不可轻觑。”

千不合,万不合

原著

《金瓶梅》第26回:“蕙莲问其故,这钺安千不合,万不合,如此这般:‘打了四十板,递解原籍徐州家去了。只放你心里,休提我告你说。’”《金瓶梅》第28回:“这金莲千不合,万不合,把小铁棍儿拾鞋之事告诉一遍。”《金瓶梅》第35回:“那小厮千不合,万不合,叫:‘书童哥,我有句话儿告你说。昨日俺平安哥接五娘轿子,在路上好不学舌,说哥的过犯。’”《金瓶梅》第79回:“这妇人取过烧酒壶来,斟了一钟酒,自己吃了一丸,还剩下三丸,恐怕力不效,千不合,万不合,拿烧酒都送到西门庆口内。”《金瓶梅》第92回:“这陈敬济千不合、万不合和陈安身边带了些银两、人事礼物,有日取路径到严州府。”《金瓶梅》第94回:“这雪娥听见,千不合,万不合,悄悄说了一句:‘姐姐几时这般大了,就抖搂起人来!’”《金瓶梅》第99回:“这陈三儿千不合、万不合,说出张胜包占着府中出来的雪娥,要洒家酒店做表子。”

释义

千不应该,万不应该。表示后悔之意,认为不应该这样做。

例句

元·刘庭信《寨儿令·戒嫖荡》曲:“闷懊恼,自量度,千不合万不合我做的错。”元·高明《琵琶记》第3出:“便是我也千不合,万不合,前生不曾种得福田。”元·无名氏《争报恩》第3折:“我可也千不合,万不合,一时间做成忒多罗。”明·陆采《明珠记》第32出:“世情争似道情高,千不合,万不合,向金石契填招。一言驷马追不到,只得替他喷火吞刀,了却冤家烦恼。”明·汤显祖《南柯记》第31出:“千不合,万不合,伊把半万个泥头兑。”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2:“千不合,万不合,教女儿出来相见,又教女儿自往东厢叙话,这分明放一条方便路,如何不做出事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0:“千不合,万不合,教入来吃酒,却教计押番:一种是死,死之太苦;一种是亡,亡之太屈!”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21:“大凡出路的人,第一是老成二字最为紧要,一举一动,俱要留心。千不合,万不合,是贪了小便宜。”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5:“千不合,万不合,回头叫莲房把这白汗巾,借与他拭手。”明·无名氏《隋炀帝艳史》第5回:“千不合,万不合,都是夫人不合生得这般风流美丽,使朕邪心狂荡,死生已不复知。”清·李绿园《歧路灯》第22回:“绍闻千不合,万不合,答道:‘你看该怎的,就怎的。’”清·王浚卿《冷眼观》第29回:“我就千不合,万不合,不合想去他这一只老虎头上拍苍蝇,同他吊膀子。”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6回:“真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千不合,万不合,施生不应当送郑中。”清·无名氏《醉春风》第7回:“千不合,万不合,三娘子只道黄六是好话真话,随口应了一声道:‘好,好!’”

千朵桃花一树儿生

原著

《金瓶梅》第78回:“自古亲儿骨肉,五娘有钱,不孝顺姥姥,再与谁?常言道:要打看娘面。千朵桃花一树儿生。”

释义

喻指众多兄弟姊妹都是一母所生。指子女与母亲之间,或兄弟姊妹之间骨肉相连,情深意厚。

例句

明·冯梦龙《双雄记》第7折:“员外,千朵花儿一树生,同根须是同培植。”清·梅痴生《玉燕姻缘全传》第56回:“此所谓:事不关心,关心者切。正是:同胞手足关心切,千朵桃花一树生。”清·李雨堂《万花楼》第40回:“可晓得他是我同胞妹子,千朵鲜花一树开,也须念未亡人最苦,夫人,你日间冷淡他是不应该的。”清·无名氏《二度梅全传》第11回:“兄弟,我常愁你伴君如伴虎,岂如我僧衣草履没忧没辱。今日弟兄们见面,也是千朵桃花一树生。”清·无名氏《天豹图》第6回:“自古道:千朵桃花一树开。求妹子饶我罢了。”清·无名氏《杀子报》第14回:“若然兄弟与母亲杀了,就要绝了我爹爹的后代根,王家的香烟有谁来承?千朵的桃花,总是树生,叫我那里舍得有仁兄弟。”清·无名氏《施公案》第76回:“富仁奴才!全不思千朵桃花,一树所生。你的用心,本府如一时心粗,用严刑拷问你兄弟,岂不冤枉了他!”

千里长棚,没个不散的筵席

原著

《金瓶梅》第80回:“自古千里长棚,没个不散的筵席。教你手里有东西,悄悄教李铭捎了家去防后。”《金瓶梅》第86回:“自古道:千里长篷,也没个不散的筵席。你若有了人家,使个人来对我说声,奴往那里去,顺便到你那里看你去,也是姊妹情肠。”

释义

又作“千里长篷,也没个不散的筵席”。豪门富族家有婚丧嫁娶之事时,宾客盈门,大摆筵席,但终有酒阑人散的时候。意指世间人事好景不长,有聚必有散,再热闹的场面终究也会结束。

例句

宋·倪思《经鉏堂杂志》:“凡筵宴三杯亦散,五杯亦散,十杯亦散,至于百杯亦散。谚曰:未有不散之筵。余于是乎有感。”明·屠隆《彩毫记》第21出:“我想世路从来险仄,富贵实蹈危机,世间那有不散的筵席。”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8回:“刚刚抚养到一十五岁,想是天数已定,无可奈何,叹口气也只得罢了。正是:世上万般哀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1:“古人云: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才过十五元宵夜,又是清明三月天。陈大郎思想蹉跎了多时生意,要得还乡。”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5:“三娘子,天下无有不散筵席,就合上一千年,少不得有个分开日子。公公乃过世的人,你的说话,那里作得准。”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5回:“原来如此。便是亲生弟兄,也无有不散的筵席。”明·吴元泰《东游记》第47回:“我众人虽说有相亲相爱,古语说的好: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世间万事总皆空,便是我沽来的美,沽尽也空。”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17回:“进忠道:‘终无不散的筵席,连日多扰,兄弟莫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8回:“千里搭长棚,没个不散的筵席。你我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恕我失陪。”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0回:“自来乐极生悲,安有不散的筵席?但不知将来我们这几根骸骨,填在何处的沟壑里呢?”清·邹必显《飞跎全传》第20回:“况只杯莽酒何能吃得下去?你不必扳酸酒,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清·李绿园《歧路灯》第32回:“王中呀,没有一百年不散的筵席,都起来罢,各自收拾去。”清·沈懋德《红楼梦补》第26回:“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不如回到那边,受大太太的熬煎罢。”清·魏秀仁《花月痕》第38回:“自古无不散的筵席。百年岂有不拆的鸾凤?万里一心,遥遥相照;万古一心,久久不磨。你我就不能同生同死,也算得是个同心。”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70回:“你再想想:人生世上,那有不散的筵席?富贵者如此,贫贱者亦如此,一日如此,虽百年也不过如此。”清·俞达《青楼梦》第40回:“以后渐渐散场,宛若落花流水,令人可以悟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固理之一定者也。”清·曾朴《孽海花》第5回:“筵席无不散,风情留有余。果使厮守百年,到了白头相对,有何意味呢!”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6回:“老残说:‘千里搭凉棚,终无不散的筵席。’”清·无名氏《绘芳录》第4回:“俗云:天下那有不散的筵席。自古有离即有合。”清·无名氏《春阿氏》第11回:“十里搭长棚,没有百年不散的筵席。我是心直嘴快,有一句说一句的人。”清·钱泳《履园丛话》卷7:“某公《抄家》诗云:人事有同筵席散,杯盘狼藉听群奴。”清·李光庭《乡言解颐》卷4:“留下一本好:世上靡有不散的筵席。万一分家时,将灶王马打坏,再找宪书可就迟了。”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63回:“但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圆则易缺,满则易倾,咸丰帝一生,也只有这场韵事,算作极乐的境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