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金瓶梅语典
16037800000010

第10章 三画(4)

千里姻缘着线牵

原著

《金瓶梅》第37回:“月娘道:‘也是千里姻缘着线牵。既是韩伙计这女孩儿好,也是俺们费心一场。’”《金瓶梅》第87回:“常言:先下米先吃饭,千里姻缘着线牵,休要落在别人手内。”

释义

旧时认为,人间姻缘由月下老人用红线拴系,无论远隔千里的姻缘,都是由一根红线牵拢来的。意指男女双方只要有缘分,不论相隔多么遥远,迟早都会结合在一起。

出典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卷4:“杜陵韦固,少孤,思早娶妇,多歧求婚,必无成而罢。元和二年,将游清河,旅次宋城南店。客有以前清河司马潘昉女见议者。来日先明,期于店西龙兴寺门。固以求之意切,旦往焉。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固曰:‘然则君又何掌?’曰:‘天下婚牍耳。’……固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绾。君之脚已系于彼矣,他求何益?’”

例句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2:“曰:‘上座还知么?’师曰:‘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曰:‘作家诗客。’师曰:‘一条红线两人牵。’”明·张四维《双烈记》第12出:“婚姻男女本由天,岂不闻月下老人之事乎?千里姻缘着线牵,古来儿大母难专。”明·无名氏《鼓掌绝尘》第26回:“千里姻缘仗线牵,相思两地一般天。鸾信那经云外报,梅花谁向陇头传。”明·无名氏《欢喜冤家》第21回:“这露水夫妻,也是前世种的。自古:三世修来同一宿。又曰:千里姻缘一线牵。”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76回:“朱小姐有救命之恩,而且又有玉莲花为媒,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定。”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6回:“大约我之升转河南,无非千里姻缘一线牵。”清·崔象川《白圭志》第3回:“兰笑道:‘千里姻缘一线牵,何难之有?’”清·吕熊《女仙外史》第3回:“鲍母道:‘极是。一人之见闻有限,千里姻缘似线牵哩!’”清·俞万春《荡寇志》第87回:“百年伉俪双珠合,千里姻缘一线牵。有分教:两个多情种子,合成千古美谈;一对绝世英雄,配就神仙眷属。”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40回:“这姑娘的姻缘要对着,千里姻缘如线牵,北也好,南也好,还找不出这个对来!”清·四桥居士《隔帘花影》第44回:“既是此缘,就是天缘了,况与小姐生时一般,正是:千里红丝,姻缘已定。”清·无名氏《施公案》第256回:“正谱求凰之曲,欲歌鸣凤之章。乃千里姻缘,牵于一线;三生夙约,订自百年。所望月老多情,早修谱牒。”清·无名氏《闹花丛》第7回:“千里姻缘仗线牵,相思两地一般天。鸾信那经云引报,梅花诗句陇头传。”清·无名氏《三门街》第69回:“你侄女儿也许了文炳,这不是一件奇事么?古人说得好:千里红丝一线牵。这句话实在不可不信。”清·无名氏《风月梦》第1回:“但凡世间男女,未曾配合之时,先用赤绳系定,故千里姻缘,全凭一线。”民国·梦笔生《金屋梦》第38回:“这姑娘的姻缘要对着,千里姻缘一线牵,北也好,南也好,还找寻不出这个对来!”

千差万差,来人不差

原著

《金瓶梅》第69回:“你们千差万差,来人不差,恒属大家只要图了事。上司差派,不由自己,有了三叔出来,一天大事都了了。”

释义

无论有什么差错,被差遣来办事的人总没有过错,不应当加以责怪。

例句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千差万差,来人不差。我们清早起,就在杜相公家伺候了半日,留你脸面,等你轿子回来。”清·无名氏《绘芳录》第4回:“俗说道:千差万差,来人不差。至于这件事是非曲直,自有公论,躲不了的。”

大人不责小人过

原著

《金瓶梅》第51回:“常言:大人不责小人过。那个小人没罪过?他在背地挑唆汉子,俺们这几个谁没吃他排说过。”《金瓶梅》第72回:“哥也是看他一场,大人不见小人之过。休说没他不是,就是他有不是处,他既如此,你也将就可恕他罢。”《金瓶梅》第83回:“你老人家只放在心里,大人不见小人之过,只提防着这奴才就是了。”

释义

又作“大人不见小人之过”。大人物不计较责备小人物的过失。意指有道德修养的人,往往对人宽宏容忍,让人一步。

出典

宋·沈作喆《寓简》卷5:“有小官为贵人客,醉中误涂改贵人所为文。明日皇恐,以启谢曰:‘昨朝醉去,巧儿作事拙儿嗔;今日醒来,大人不责小人过。’”

例句

明·孟称舜《英雄成败》第3折:“自古道:大人不记细怨。伏望大王爷饶我这条狗命。”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7回:“千言万语,一总的是我不是。你只大人不见小人的过!”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第20回:“当下,明月仙敛衽上前道:‘大人不责细人之过,且请息怒。’”清·赵翼《陔余丛考》:“大人不责小人过,见沈作喆《寓简》:有小官醉后涂改贵人文字,明日以启谢曰:昨朝醉去,巧儿作事拙儿嗔;今日醒来,大人不责小人过。盖二句本皆俗语。”清·讷音居士《三续金瓶梅》第17回:“娘,看气着了,我也是听不上才告诉娘,大人不见小人过,知道他就是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如今你要放他,正是君子不见小人过,得放手时须放手,咱们就把他放了罢。”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回:“常言:大人不记小人之过。这些没有良心的东西,将来总没有好日子,等着瞧吧!”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9回:“大人说这是那里话来!大人不怪小人错。准定就照那么办,明天一早,再送过来就是了。”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3回:“你不必如此,大人不计小人过,饶恕你便了。”清·无名氏《常言道》第14回:“那小人不知进退,日日在城边吵闹。大人不作小人过,不和他一般见识,终不睬他。大人真有大量。”清·无名氏《五美缘》第9回:“果然我昨日吃醉了,这叫做大人不计小事。”清·无名氏《天豹图》第2回:“少爷不必生气,大人莫怪小人之过。今日是做亲不成了,等待三日,我们劝他回心转意便了。”

大风刮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话短长

原著

《金瓶梅》第31回:“都是你老婆,无故只是多有了这点尿泡种子罢,难道怎么样儿的,做什么恁抬一个,灭一个,把人躧到泥里!正是:大风刮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话短长。”

释义

看到大风刮倒了梧桐树,路边行人就会发表议论。喻指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情,总会有人说长道短,议论纷纷。

出典

宋·洪迈《夷坚志》卷29:“共说英雄关大王,明公右手立祠堂。大鹏飞上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例句

元·柯丹邱《荆钗记》第19出:“叵耐穷酸太不良,有妻焉敢赘高堂。大鹏飞上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2折:“你去时人前夸大口,还家只得探花郎,凤凰飞在梧桐树,自有旁人话短长。”元·高明《琵琶记》第31出:“一心只欲转家乡,争奈爹行不忖量。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2折:“衙内心中莫要慌,天章学士慢商量。凤凰飞上梧桐树,自有旁人道短长。”元·无名氏《抱妆盒》第3折:“人生在世总无常,若个留名史册香?大鹏飞上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元·无名氏《村乐堂》第3折:“这个姐姐,是个夫人,你也是个夫人。这个姐姐,似凤凰飞在梧桐树,自有傍人话短长。”明·沈采《千金记》第34出:“赤胆无私助汉王,肯将奸佞易忠良。大鹏飞上梧桐树,自有傍人话短长。”明·徐元《八义记》第17出:“那人举意太不良,听得伊言觉惨伤。大鹏飞上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明·陆采《南西厢记》第35出:“弃旧怜新薄幸郎,一封书到恼人肠。大鹏飞上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明·陆采《怀香记》第27出:“青琐无端失异香,东墙狐迹见乖张。大风吹倒梧桐树,定有傍人话短长。”明·杨柔胜《玉环记》第15出:“放鹰逐犬扰村庄,蓦地灾殃怎抵当?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傍有说短长。”明·张四维《双烈记》第38出:“罪加悖逆理应当,谋害无辜太不良。大鹏吹在梧桐树,自有傍人话短长。”明·汤显祖《紫钗记》第42出:“半吞半吐话周章,定是青楼薄幸郎。大鹏飞上梧桐树,自有傍人说短长。”明·张凤翼《灌园记》第2出:“破宋残燕恃富强,敌人报怨不提防。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傍人说短长。”明·无名氏《赠书记》第3出:“莫怪区区太恃强,家赀一旦入吾囊。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傍人说短长。”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40:“未许流莺过院墙,天家于此赋高唐。大鹏飞在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9回:“地方邻里见是宦家,又是有名的剥皮公子,谁敢出头开口,只是背地里暗笑。正是: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话短长。”清·孔尚任《桃花扇》第32出:“旁人劝我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我回言道:‘大风吹倒梧桐树,也要旁人话短长。’”清·陆应旸《樵史演义》第4回:“后来杨兵备自觉羞惭,反勾同了崔呈秀,坐汪知州三万赃下狱,大功不得升叙。正是: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清·无名氏《生绡剪》第9回:“三言两语,便喝声打轿,登上魂兜去了。正是:大风刮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话短长。”清·无名氏《五美缘》第52回:“自古一人杀人,一人抵偿,为何要他二人抵偿?人人谈讲,个个不服。正是: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话短长。”

女生外向行

原著

《金瓶梅》第7回:“我虽是异性,两个外甥是我姐姐养的。你这老咬虫,女生外向行,放火又一头放水!”

释义

意指女儿长大后总要出嫁从夫,终究心向外姓之人。

出典

汉·班固《白虎通议·封公侯》:“以男生内向,有留家之义;女生外向,有从夫之义。”

例句

元·武汉臣《老生儿》第3折:“你可便休和他折证,休和他强,自古道女生外向。他到门日且休题,只着他上坟时自思想。”元·高明《琵琶记》第39出:“女生外向从来语,况已做人妻。夫唱妇随,不须疑虑。”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2折:“我看这穷秀才,一千年不得发迹的;女生外向,怎教我不着恼!”明·杨柔胜《玉环记》第26出:“真逆子假惺惺,那些承颜顺志为孝亲。罢,罢。女生外向从古有也。”明·无名氏《赠书记》第3出:“这宅子不是家赀,你女生外向,怎么有这房子与你住,快搬出去!”明·无名氏《赠书记》第3出:“咳,自古女生外向,谁容霸占?”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38:“岂知女生外向,虽系吾所生,到底是别家的人。”明·无名氏《鼓掌绝尘》第30回:“老夫人暗想道:‘女生外向,怎留得在家中?’”清·朱素臣《四大庆》第1本第6出:“只为没把臂浮虚境,怕女儿家向外心生。”清·吕熊《女仙外史》第3回:“襟丈惟有择个佳婿嫁去。自古道:女生外向,就不要费心思了。”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12回:“女生外向,故不能旺父母,只能旺夫家。”清·无名氏《蜃楼志》第22回:“毛氏道:‘我原晓得女生外向,像我这样年纪,何尝还想着家中。’”清·无名氏《金云翘传》第4回:“我志已决,爹爹勿以我为虑也。且女生外向,原非家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