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金瓶梅语典
16037800000046

第46章 十一画(1)

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原著

《金瓶梅》第2回:“王婆道:便是这般故事。自古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这等配合。”

释义

骏马驮着痴呆汉子向前行进,美女伴着愚蠢男人共同生活。说明世间许多事情不如人意,难以令人称心。

例句

明·邱浚《举鼎记》第11出:“骏马常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众女乐叩头。”明·周楫《西湖二集》卷16:“从来道聪明才子无钱使,龌龊村夫有臭钱;骏马每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23回:“骏马惯驮村汉走,巧妻专伴拙夫眠。姻缘都是前生债,莫向东风怨老天。”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便是这般苦事。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配合!”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13回:“古语不差:骏马每驮村汉走,娇妻常伴拙夫眠。月老偏是这样的配合。”明·无名氏《欢喜冤家》第15回:“像王文有此大嫂,这等一个绝色的,还不知前世怎样修来的,只是王哥对嫂嫂不过些儿。这正是:骏马每驮村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清·袁于令《西楼记》第24出:“骏马每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姻缘事那得称意。”清·邹弢《海上尘天影》第40章:“下头好似骏马每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再下头,实在不知道了。”清·无名氏《醒梦骈言》第1回:“五百年前,预定下姻缘喜簿。任从他貌判妍媸,难逃其数。巧妻常伴拙夫眠,美汉惯搂丑妇卧。何况是一样好花枝,愈不错。”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39回:“从来说:好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偏伴拙夫眠。如是佳人偏对了才子,这古来美女再没有怀春的心事;蠢夫单遇了拙妇,那田舍翁那有外遇的风情!”清·四桥居士《隔帘花影》第34回:“正是:好马却驮痴汉,拙夫偏遇佳人。世上多少不相配的事,说好苦命。”

假饶驾雾腾云术,取火钻冰只要钱

原著

《金瓶梅》第43回:“举手作辞出门,一直赶黄四、李智去了。正是:假饶驾雾腾云术,取火钻冰只要钱。”

释义

凭借势力,硬取财物。意指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也一定要办成。

例句

元·张鸣善《普天乐·嘲风情》曲:“又道是孩儿中陪钱货,恨不的把黄金砌就鸣珂。姐姐每钻冰取火,婆婆每指山卖磨,哥哥每担雪填河。”清·讷音居士《三续金瓶梅》第9回:“西门庆已入醉乡,拉着金宝,进入房中。正是:假饶驾雾腾云术,取火钻冰只用钱。”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原著

《金瓶梅》第26回:“常言道: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往后贞节轮不到你身上了。”

释义

佛教寺院中悬挂大钟、堂钟和钟,按照寺院制度,凡遇法会、集众、食时、寝前及僧人圆寂,都得撞钟警觉、号令或报时,每次撞击108下。嵩山少林寺每次撞击三通,每通撞击36下,共计108下。杭州灵隐寺每次撞击三通,每通“前击八,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更兼临后击二下。”认认真真地做一天和尚,就得勤勤恳恳地敲一天钟。意指照例行事,得过且过,消极应付。

例句

明·俞弁《逸老堂诗话》下引陈霆《渚山堂诗话》:“近世士大夫遇事退恕,则曰:‘过背之后,不知和尚执钵盂在。’其担任者,则曰:‘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明·茅维《闹门神》:“偏你熟谙许多古事,俺委实的不晓得,只晓得做日和尚撞日钟。凭你说的天花乱坠,俺老主意摇扤不动哩!”明·罗懋登《西洋记》第4回:“滕和尚道:‘你怎么今日走上殿去动一会响器?’弟子笑一笑道:‘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第22回:“潮去潮回自有汛候,说他做恁?若说为官,则做一日官,管一日事,俗语说:做一日长老撞一日钟。怎说那不长久的话?”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6回:“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清·王浚卿《冷眼观》第3回:“唗,官可不是你们做的,无论长短,须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9回:“而且昨天辛苦了一天,今天乐得多睡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开心处且开心。”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44回:“我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不像从前那位老中堂,摆在面上被人家骂什么卖国贼,我就得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也不过像俗语说的: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罢了!就是拼性命去干,现在的事也是弄不好的。”清·张鸿《续孽海花》第38回:“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老夫在此山中,一则避免无谓纷忧,二则尚要向老师处修炼些功夫。”清·曾国藩《致曾国荃书》:“人以极品为荣,吾今实以为苦恼之境,然时势所处,万不能置事身外,亦惟有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而已。”清·吴獬《一法通》卷1:“有日太阳晒日谷,做日和尚撞日钟。”民国·蔡东藩《元史演义》第1回:“所有家事一切,尽由他代为筹办,所以阿兰郭斡尚没有什么苦况,做日和尚撞日钟,也觉得破涕为笑了。”

剪草不除根,萌芽依旧生;剪草若除根,萌芽再不生

原著

《金瓶梅》第25回:“常言道:剪草不除根,萌芽依旧生;剪草若除根,萌芽再不生。就是你也不耽心,老婆他也死心塌地。”

释义

喻指要彻底除掉祸根,不留后患。

出典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例句

元·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平话》卷上:“这个孩儿真个作怪!若不兴吾宗,定是灭吾族。莫若傍今杀了,斩草除根,萌芽不发。斩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发。”元·张国宾《合汗衫》第3折:“只是我偏生见那小厮不得,常是一顿打就打一个小死,只要打死了他方才称心。却是为何?常言道:剪草除根,萌芽不发。那小厮少不的打死在我手里。”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1折:“若赚的来时,也将他杀坏了,便是剪草除根,萌芽不发。”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某想:剪草除根,萌芽不发。乃诈传灵公的命,差一使臣将着三般朝典,是弓弦药酒短刀,着赵朔服那一般朝典身亡。”明·杨景贤《西游记》第1本第2出:“我在这江边住坐,若有些跷蹊,不是好事。必须斩草除根,春到萌芽不发。”明·无名氏《石榴园》第1折:“凭着俺众将英雄,他一个来拿一个,两个来拿一双。正是:剪草除根,萌芽不发。”明·无名氏《白兔记》第16出:“削草若除根,萌芽再不发。好计,好计!计就月中擒玉兔,谋成日里捉金乌。”明·无名氏《认金梳》楔子:“昨日分付了嬷嬷,若是个小厮,或是丢在井里,或是丢在河里。可是为何?这的是剪草除根,萌芽不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37:“焦吉便要教这十条龙苗忠杀了万秀娘,唤做:斩草除根,萌芽不发;斩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发。”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6:“常言说的好:斩草不除根,萌芽依旧发。杀了他一家,恨不得把我们吞在腹内,方才快活,岂肯安心与陈四哥做夫妻?”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11:“只为一时没有主意,将来埋在地中,这便是斩草不除根,萌芽春再发。”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回:“斩草留根,逢春再发。公孙滑逃死为幸,反兴卫师,此卫侯不知其叔袭郑之罪,故起兵助滑。”明·西湖浪子《三刻拍案惊奇》25:“斩草不除根,萌芽依旧发。我若留了他,不惟问我讨箱子,还要问我讨人命,也须狠心这一次!”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12回:“自古道:斩草不除根,萌芽依旧发。后来林澹然倘做出事业来,不反受其害?”明·无名氏《别有香》第12回:“那道人走到房中,把剑指道:‘吾在此,休想飞去。人云:斩草不除根,萌芽依旧发。’”清·徐述夔《五色石》卷5:“常言道:斩草不除根,萌芽依旧发。依我算计,不如先下手为强。”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3回:“至于还债之时,只要一个去恶务尽。若是斩草不除根,依旧还发芽。”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斩草不除根,来春又发芽。兄弟此来,决计不能够养痈贻患,定要去绝根株。”清·无名氏《金云翘传》第18回:“罢了,罢了,断送了,完成了,我宦氏遇着对头了,今悔之迟矣。我当时曾道过:斩草不除根,临春又要发。”

剪草除根,萌芽不发

原著

《金瓶梅》第5回:“这是剪草除根,萌芽不发。大官人往家去,快取此物来,我自教娘子下手。”

释义

只要剪除了草根,将不再萌发新芽。喻指彻底除掉祸根,以绝后患。

出典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例句

元·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平话》卷上:“这个孩儿真个作怪!若不兴吾宗,定是灭吾族。莫若傍今杀了,斩草除根,萌芽不发。斩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发。”元·张国宾《合汗衫》第3折:“常言道:剪草除根,萌芽不发。那小厮少不的打死在我手里。”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1折:“若赚的来时,也将他杀坏了,便是剪草除根,萌芽不发。”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某想剪草除根,萌芽不发。乃诈传灵公的命,差一使臣将着三般朝典,是弓弦、药酒、短刀,着赵朔服那一般朝典身亡。”明·杨景贤《西游记》第1本第2出:“我在这江边住坐,若有些跷蹊,不是好事。必须斩草除根,春到萌芽不发。”明·无名氏《石榴园》第1折:“凭着俺众将英雄,他一个来拿一个,两个来拿一双。正是:剪草除根,萌芽不发。”明·无名氏《认金梳》楔子:“昨日分付了嬷嬷,若是个小厮,或是丢在井里,或是丢在河里。可是为何?这的是剪草除根,萌芽不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37:“焦吉便要教这十条龙苗忠杀了万秀娘,唤做:斩草除根,萌芽不发;斩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发。”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9回:“当时子父二人自来州里,分付孔目王正:‘与我一发斩草除根,萌芽不发,我这里自行与知府的打关节。’”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9回:“俺连日攻城,不愁打你这个城池不破,一发斩草除根,免了萌芽再发。看见你城上竖起降旗,以此停兵罢战。”

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原著

《金瓶梅》第71回:“打扫后花园西院干净,预备铺陈,炕中笼下炭火。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答应下去了。”

释义

堂上一声呼唤,阶下同声应答。意指听从指挥,及时响应。

出典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卷23:“宋王大悦,饮酒。室中有呼万岁者,堂上尽应;堂上已应,堂下尽应。门外庭中闻之,莫敢不应,不适也。”

例句

元·高文秀《谇范叔》第1折:“出则高牙大纛,入则峻宇雕梁。堂上一呼,阶下百诺,何等受用!”元·高明《琵琶记》第12出:“厅上一呼,阶下百诺。不知老相公有何钧旨?”元·柯丹邱《荆钗记》第27出:“厅上一呼,阶下百诺。相公有何指挥?”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2折:“堂上一呼,阶下百诺。老身是孟老相公宅上嬷嬷的便是。老相公呼唤,须索见来。”明·邵璨《香囊记》第10出:“厅上一呼,阶下百诺。覆大人,有何钧旨?”明·吴炳《绿牡丹》第25出:“堂上一呼,阶下百诺。老爷有何分付?”明·李日华《南西厢记》第34出:“堂上呼名字,阶前听使令。覆相公,有何分付?”明·陆采《明珠记》第3出:“厅上一呼,阶下百诺。覆老爷,有何钧旨?”明·许自昌《水浒记》第27出:“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禀老爷,有何分付?”明·张四维《双烈记》第39出:“堂上一呼,阶下百喏。小人叩头。”明·罗懋登《西洋记》第40回:“我偏做个堂上一呼,阶下百诺,庶几他不疑我,我明日得以成功。”清·袁于令《西楼记》第9出:“堂上一呼,阶下百诺。老爷有何分付?”清·曾朴《孽海花》第5回:“正是:堂上一呼,堂下百诺;气焰熏天,公卿倒屣;门前车马,早晚填塞。”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3回:“果然现任县太爷一呼百诺,令出如山,只吩咐得几句,便有一个门上,带了好几个衙役,拿着铁链子,把这船上的老板、伙计一齐锁了带上岸上去了。”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8回:“那宅子直通海旁,却十分宽敞,风俗又是不俗,再添上几个丫环仆从,这个别第,又有一番景象。正是:堂上一呼,堂下百诺。”清·无名氏《反唐演义全传》第1回:“做了平西侯大将军,永镇锁阳城,穿好吃好,堂上一呼,阶下百诺,何等威风,何等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