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金瓶梅语典
16037800000019

第19章 五画(2)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原著

《金瓶梅》第95回:“玳安道:‘我出门,他还坐着说话,教我先来了。’自此两家交往不绝。正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释义

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亲近疏远,随着名誉、地位、金钱、权势的变化而变化,对权势者人们百般奉承,对贫贱者人们冷若冰霜。感叹世事无常,人情反复,追名逐利,不可依赖。

例句

宋·惠泉《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又云:‘未见时如何?’师云:‘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见后如何?’师云:‘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元·刘埙《隐居通议》卷25:“谚曰: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若任安者,垂名万世矣。”元·孙叔顺《一枝花·休官》曲:“不恋蜗角名,岂问蝇头利?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元·郑廷玉《金凤钗》第1折:“我得官也相庆相贺,剥落也不追随!正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2折:“肉眼藏天地理,风鉴隐鬼神机。断祸福、观气色、占凶吉,这厮好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元·无名氏《张协状元》第34出:“仕宦但垂访,无心惹外非。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明·范受益《寻亲记》第25出:“正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孩儿起来,我送你到学里去,先生不打你。”明·陈与义《灵宝刀》第22出:“岂不闻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如今高太尉势压中朝,权倾海内,到不如州衙么?”明·无名氏《白兔记》第10出:“他宿世是夫妻,何须苦拆离。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40:“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看冷暖。冯主事虽然欠下老爷银两,见老爷死了,你又在难中,谁肯唾手交还?”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7:“俗语有云: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你当初有钱是个财主,人自然趋奉你。”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15:“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见你这般时势,那个朋友肯将银子与你结会?”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26:“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任是亲儿女,还随阿堵移。”明·罗懋登《西洋记》第85回:“人只说是妇人家见识浅,原来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都是顶冠束带的做出来。”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19回:“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爹爹没奈何,担着脸皮去告人,知道如何?”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8回:“世情看冷暖,人在人情在。内里老爷又过世了,如今他们势大,与他们争不出个什么来。”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回:“我买酒吃,你们如何拦阻?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5回:“老爹,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当初我有钱的时候,身上穿的也体面,跟的小厮也齐整,和这些亲戚本家在一块,还搭配的上。”清·无名氏《玉娇梨》第18回:“前日那等奈何他,今日这等奉承他,真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清·杨景淐《鬼谷四友志》卷3上:“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吾今日乃知富贵之不可少也。”

东也不成,西也不就

原著

《金瓶梅》第36回:“这安进士亦因家贫未续亲,东也不成,西也不就,辞朝还家续亲,因此二人同船来到新河口。”

释义

指自身要求较高,而条件又十分有限,难以达到目的。

例句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年已及笄,父母议亲,东也不成,西也不就。”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19:“奴家见爹爹议亲,东来不就,西来不成,不想姻缘却在此处相会!”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6回:“他说那老父在日,原要寻个书香人家,如今年纪大了,与其东不成,西不就,不如拣个稳当的将就些罢了。又问我有甚好郎官,留意留意。”清·曾朴《孽海花》第21回:“自从一到了京,东也不通,西也不就,终究变了空中捞月。”清·无名氏《杏花天》第4回:“周年已满,思欲再聘,托媒相访要如妙娘贤淑,调情清雅。如此东不就,西难成。”清·无名氏《一片情》第12回:“有一姓殷名富,倚着是个旧家,又颇过得日子,养一女,名唤掌珍,东不成,西不就,蹉跎到十八九岁,尚养在家里。”

乐极悲生,否极泰来

原著

《金瓶梅》第78回:“看官听说:明月不常圆,彩云容易散。乐极悲生,否极泰来,自然之理。西门庆但知争名夺利,纵意奢淫,殊不知天道恶盈,鬼录来追,死限临头。”

释义

快乐过度将会产生悲哀,凶险过后将会出现吉象。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向它的对立面转变。否、泰,原为《周易》中两个卦名,坤上乾下为泰,乾上坤下为否。天地交,则亨通,谓之泰;天地不交,就失利,谓之否。否极则泰,泰极则否。后来指命运的好坏或逆顺。

出典

《周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例句

春秋·辛妍《文子·十守》:“天道极即反,盈则损,物盛则衰,日中而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汉·刘安《淮南子·道应训》卷12:“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卷126:“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晋·庾凯《幽人赋》:“华繁则零,乐极则悲。归数明白,势岂容违。”唐·白居易《遣怀》诗:“乐极必悲生,泰来犹否极。”唐·刘禹锡《唐故邠宁节度使史公神道碑》:“泰极而否,当歌而哭。”唐·韦庄《湘中作》诗:“否去泰来终可待,寒夜休唱《饭牛歌》。”唐·张鷟《游仙窟》:“有同必异,自昔攸然;乐尽哀生,古来常事。”唐·吴兢《贞观政要·论刑法》卷8:“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1折:“几时得否极生泰?看别人青云独步立瑶阶。”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4折:“人都道我暮景桑榆,合有些峥嵘气象,可正是乐极生悲,今日个泰来否往。”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常言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光阴迅速,前后又早四十余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3回:“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清·四桥居士《隔帘花影》第1回:“谁知乐极悲生,泰消否至,一旦贪淫死去,过不得一二年,奸骗来的婢妾,早又被别人奸骗了去。”清·俞达《青楼梦》第31回:“你的艳福应将享满。常言道: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民国·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8回:“可奈乐极则悲,泰极则否,霓裳之舞未终,鼙鼓之声又起。英使额尔金,法使噶罗,又率舰队来犯天津。”

只许人放火,不许俺们点灯

原著

《金瓶梅》第58回:“如今这屋里,只许人放火,不许俺们点灯。大姐听着,也不是别人,偏染的白儿不上色,偏他会那等轻狂使势,大清早晨,刁蹬着汉子请太医看。”

释义

意指专横霸道,为所欲为,却严格限制他人的行为与权利。

出典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5:“田登作郡守,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例句

明·李素甫《元宵闹》楔子:“没处泄愤的是冬瓜走去,拿瓠子出气,有心嫁祸的是丈母牙疼,灸女婿脚跟,眼迷曲直的是张秃帽子教李秃去戴,胸横人我的是州官放火禁百姓点灯。”明·秦楼外史《男王后》第3折:“公主你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么?你做了这样勾当,也索放些儿松,待我们也汤他一汤,就这们吃起醋来。”明·徐渭《歌代啸》楔子:“眼迷曲直的是张秃帽子教李秃去戴,胸横人我的是州官放火禁百姓点灯。”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1:“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俗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清·陆士谔《十尾龟》第26回:“太太为甚不许老爷带局?正合了两句俗语,叫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清·王浚卿《冷眼观》第13回:“你又是这样的只许周公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脾气来了。且这句话,并非是我先说起来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5回:“不料我们大老爷先护在里头,连问也不叫我问一声儿,可见他们官官相护,这才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人说的话是再不得错的。”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4回:“这个叫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向来如此的。”清·吕熊《女仙外史》第31回:“让过他罢,只说是但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哩!”清·钱大昕《恒言录》卷6:“俗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偶阅《老学庵笔记》称田登作郡,自讳其名,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乃知俗语有自来也。”清·翟灏《通俗编》卷5:“田登作郡,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放灯,吏揭搒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