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16036600000042

第42章 特殊递进句研究(上)(4)

尽管小句的反递连接由来已久,但是“反而”连在一起作为一个词,出现的时间很晚,至少在宋以后,因为我们在宋代的语料中还没有发现“反而”作为一个词使用的。《朱子语类》中多次出现“反而”但都不是词,而是短语。如:

(10)其反而求之身心,固生生而不息,气亦流通而不息。(“其反,而求之身心”)

据我们考察,在《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言》、《封神演义》、《镜花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都没有发现用“反而”的句子。但并不是说没有“反而”就没有反递句式,其实这种句式还是很多的,不过“反而”作为一个词使用最早是在《官场现形记》《侠义风月传》等小说中。如:

(11)后来看见信里有“渭阳”两个字,不觉颠头播脑,反而称赞这位文案有才情(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12)饮到侠洽时,冯按院见过公子意甚殷勤,因说道:“本院初到,尚未及分俸,反而过世见厚爱。世兄若有所教,自然领诺。”(清《侠义风月传·第十回》)

4.3几点认识从上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反递句式的存在有很长的历史,但其目前典型的形式标记“不但不A,反而B ”出现很晚。其原因大致有三:

1、先秦的书面语大多是口语的记录,由于情景语境充分,再加上能使用书面语进行交际的人为数不多以及书写的困难等等因素,因此语言精练、简洁,形式标记少。

2、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汉魏后佛教的传入,翻译佛经的需要使得汉语与有丰富形态变化的梵语接触,吸收了一些形式化的内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历程加快,反映在反递句式中就是出现了“但”、“非但”、“不特”、“而且”等等表递进和反递范畴的形式标记。

3、随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语言的融合,特别是南北朝以后,语言的发展更快,汉语的连词、副词更加丰富,表意也更加精密,反递句式也更为细致、分工更为明确,所以形式标记也更加丰富,“不但不”已经开始结合在一起使用。

我们注意到“不但不A,反而B”在不同方言中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南方方言中很少全显“不但不A,反而B”,倒是“不但不A,而且/便/更/且/却B”格式多一些;北方方言区的典型标记“不但不A,反而B”要多一些。

其实,北方方言由于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争夺的重点,语言的接触、民族的融合是常见的,其语言是沿非常渠道发展而来的。南方方言则与此相反,物产丰富,生活富足,语言的发展相对缓慢,无标记是汉语发展的正宗。最后由于北方方言的正统地位,凭借强大的政治、文化、经济优势向四处扩张,因此南方方言的递进范畴就由无标记向有标记靠拢,这从近代的白话小说中可以看出来。

五、结语

反递范畴中的反递句式,是一个存在时间长、发展速度快的句式,特别要指出的是这是汉语小句连接中一个重要的语义类型。从范畴化的角度看汉语反递句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汉语中具有与认知原则合拍、表现力强、语义容量大、发展势头猛的句式。

其形式标记的产生过程比较长。最早的“但”作为转折标记在先秦就出现了,稍后就出现了典型的表递进范畴的形式标记“不但”,紧接着表反递范畴的标记“不但不”也出现了。由于古汉语的表述系统是重前段小句、重前段小句对后段小句的语义类推投射(analogy project)的影响,所以“而且”作为成系统的“不但不A,而且B”的呼应标记出现较晚,特别是作为“不但不A,反而B”的成熟的反递范畴标记的“反而”出现更晚,大约是在清代末期才发育成熟。这是由于汉语的反递范畴过分重视“预期”的语义投射“不但不”过早成熟而“压抑”了后续标记“反而”的产生。

所以作为一个范畴,递进与反递都是适应语言发展而产生的,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形式标记的产生与发展既要受语义结构的影响,但形式标记一旦产生又要反过来影响语义结构。因此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不A,反而/而且/甚至/还/连X也B”形式标记多种多样,就是这一范畴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而获得巨大发展的表现,也是这一范畴扩张的痕迹。因此我们可以预测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递进范畴将会在其发展惯性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语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维特根斯坦曾指出:“世界是以被我们的语言分割的形式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江怡,1999),人类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但语言系统也有其自身的规律,相对于世界来说,它是一个更为开放的系统。语言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世界决定语言,但语言可以超越世界,语言中体现的是对世界的认识,而不是世界本身。在这个意义上,描述现实世界与建构文本世界在语言上是一致的,那么语言中的递进范畴也与此基本一致。从这个角度讲“语言的范畴化(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有两层含义:一是语言使用者通过语言把非语言的世界作为客体进行分类,二是语言学家把语言本身作为客体进行分类。由于语言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手段,那么,递进范畴中的反递范畴在形式上、语义上以及相关信息传递就是语言切分世界又通过语言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建构文本世界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凝聚着许多句法形式、语义结构与认知动因的竞争与妥协,而反递范畴正是在这种竞争与妥协中具有很强兼容性的强势句式。

第三节反逼递进句式研究

一、句式的语法意义

1.1来历最早注意反逼递进式“尚且A,何况B”研究的当属我国语法学的开创者马建忠,他在《马氏文通》中认为这类句子是“用以较量者”,“‘犹’字低一层比,‘况’字跌入有势”。举的例子是:“困兽犹斗,况国相呼!”相当于我们说的“尚且A何况”这种格式的用法。杨树达(1984)在《高等国文法》中的转捩连词的一个次类“激转连词”里论及相当于这类格式的递进复句,举的例子是“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

以上两部著作虽然都是对古汉语的句子加以说明,但是这种格式的语法意义,他们还是注意到了。以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就直接设了“进层的复句”,是等立复句中平列复句里的一个次类。

黎锦熙和刘世儒的《汉语语法教材》里的进层复句分为三类,其中的第二类是“比进式”。他们把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下位类型:两面衬托的和前后反逼的。其中的前后反逼类相当于这种格式。举的例子如“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中虽然他认为此格式是让步关系,但他也承认此格式是用深证浅,可以称为逼进句。

1.2分类邢福义《复句和关系词语》把递进句式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的第三类是“以一层意思为基点向相比之下不值一提的另一层意思反逼递进。”认为这是一种反逼性递进句。

从这些著作中发现,他们对此格式的语法意义的看法比较一致,也都认为这是递进关系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子类型。

王维贤(1994)《现代汉语复句新解》中发现这类格式的语法意义不仅仅是表达由深而浅,由高而低,由强而弱的逆向递进,或反逼递进。实际上既有逆进的,也有顺进的。他举的例子有:

(1)古人尚且知道这种道理,宣扬这种道理,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还不懂得这种道理吗?

(2)“官僚集团”已经侵入西方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大企业,更不用说象中央情报局那样势力强大的机构了。

例(1)为典型的反逼句式。例(2)王先生认为“何况”单独也可以构成递进句,这类句子也可以用“何况”相似的“不用说”、“不必说”等。所以也把它看作此格式。所以总结此格式的语法意义不仅是“以深证浅”,也有“由浅到深”的。

二、形式类型

2.1“尚且A,何况B”“尚且A何况B”的形式中。充当A的往往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小句,我们记作S1+P1,而充当B的应该是S2+P2。但是往往前后项在谓语方面是一样的,所以后面的P2总是承前省略,只出现主语部分。如:

(1)没有花只有刺,尚且不可,何况只有骂。(《鲁迅全集》)

(2)假洋鬼子尚且不足数,何况是阿Q:因此老头子也就不替他宣传,而未庄的社会上也就无从知道了。(《鲁迅全集》)

例(1)S1“没有花只有刺”,P1“不可”,S2“他们的攻击”,P2“只有骂”,S2没有出现但P2出现了。例(2)S1“假洋鬼子”,P1“不足数”;S2“这个人”,P2“阿Q”,用体词性的词语有时可以用判断词“是”来连接,

当然充当前后小句的主语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它们大多是体词性的词语,有时也有谓词性的。如:

(3)爹去世已经整整十年了,当年的县劳模尚且被人淡忘,何况他撇下的孤儿呢?(王钢《野瓣花儿》)

(4)曾有人把革命成功前的纷扰起伏,比之为产妇分娩前的阵痛。一个婴儿的诞生,尚且要经过几次阵痛;何况一个新社会。(茅盾)

(5)建筑六层楼房尚且不行,何况建筑高层建筑呢?

(6)普通人闻着秋虫的叫鸣,都要不禁发生悲秋的心思,何况我是人世间的被欺侮者呢?(《少年漂泊者》)

例(3)(4)是体词性词语;例(5)(6)是谓词性的。如果是谓词性的词语充当主语往往是表示判断或表示事物性。

在口语里,“尚且”出现的很少,多用“都/还/连A(都)也B”等加以强调。如:

(7)连牛教授都肯这样,何况我们呢?(老舍)

(8)那年月,连女人都不兴打扮,何况是男子呢!(王蒙)

(9)为了看戏,他连命也肯牺牲了,何况那点老规矩呢。(老舍)

(10)(传辉)长到二十七岁,他还不习惯背着父母买任何东西,更何况是如此贵重的物品。(程乃珊)

例(7)(8)用“连A都”和“何况”搭配。例(9)是“连A也”和“何况”搭配。例(10)是“还A,更何况”搭配。

2.2“尚且A,还/又B”有时A句用“尚且”,B句不用“何况”,而用“还、又”等副词与“尚且”相呼应,也能构成递进句。如:

(11)自己的三个孩子,他的两个,养活尚且难,还能进学校去读书么?(鲁迅)

(12)对领导尚且如此,对别人又该如何呢?

例(11)(12)用“还”“又”等副词同“尚且”搭配,同“何况”是有区别的。“何况”本身就带有反问语气,“还”“又”没有包含这种反问语气,所以后面一般要带有表反问语气的副词和助词,构成反问语气。

2.3“A,何况B”“何况”单独也可以构成递进句,这类句子也可以用同“何况”相似的“不用说”“不必说”等。

(13)在窘急中她想:什么事都不应当隐瞒自己的爱人,何况这是正大光明的事。(《青春之歌》)

(14)周天虹看看战士们,从天不亮就到这里,确实很累了;何况天快下雨,让大家都弄个落汤鸡就不好了。(《火凤凰》)

(15)“官僚集团”已经侵入西方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大企业,更不用说象中央情报局那样势力强大的机构了。

例(13)(14)单独用“何况”成句。例(15)用“更不用说”表反逼。

2.4“尚且A,更不必说B”前一小句出现“尚且”,后一小句若用“更不必说”,“更甭说”,就由反问句式变为陈述句式。但是后面的陈述句式往往是以否定的词语来表现的。如:

(16)杀鸡尚且怕,更不必说杀牛了。

(17)头婚尚且将就更甭说你这二婚了。(《我是你爸爸》)

(18)但若爱力尚且不能钩连,那便任凭什么“恩威,名分,天经,地义”之类,更是钩连不住。(《鲁迅全集》)

例(16)(17)(18)的前一小句出现“尚且”,后一小句若用“更不必说”,“更甭说”,就由反问句式变为陈述句式。但是后面的陈述句式往往是以否定的词语来表现的。

2.5“即使—也A,何况B”让步与反逼的融合。如:

(19)即使是老奸巨猾的人,也斗不过他,何况你这个毛头小伙子呢!

例(19)“也斗不过他”用让步关系代替了反逼递进句的前一个带“尚且”的小句,起到了反逼的基点作用,也就是反逼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