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不但A,连-也B”式“连”字句指“不但A,连B也/都C”递进句。是表示比较和递进关系的多重格式。(见第九章第一节)
3.4“不但A,反而B”式“不但”和“反而”连用,构成比较和递进关系的复句,连接并列的两种意思。基事句“不但”引出一种否定的意思,“反而”在后面从肯定方面把另一层意思推进一层,形成“不但不/没A,反而B”格式。如:
(17)她多次求医,病情不但不好,反而越来越重。(人民日报,1995)
(18)正视和解决自身的问题,不但不会损害自己的威信,反而会提高自己的威信。(人民日报1995)
例(17)中“病情好”与“越来越重”正好相反,由此构成递进是反向递进。例(18)中“损害威信”与“提高威信”是对立的情形,由“不但不,反而”连接构成反向递进。
这类递进可看作反向递进,简称“反递”句式。我们将在后面的第八章第二节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不但”递进句递事的语气类型
4.1陈述句“不但”递进句中的递事大部分是表陈述语气的。如:
(1)在这时候他不但不该有冲上去的想法,而且他要善于巧妙的躲开敌人,不放一枪,安全的转移。(知侠《铁道游击队》)
(2)她满心说不出来的欢喜,不但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可以得到他的帮助,而且天天可以和他接近,可以向他学习。(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3)梅芯不但不躲开,反而邀请许阳一起吃饭!(白帆《寂寞的太太们》)
例(1)基事“有想法”与递事“善于巧妙的躲开敌人……安全转移”都是在陈述“他”的所作所为,是陈述语气。例(2)基事“得到他的帮助”与递事“天天可以和他接触,可以向他学习”是陈述“她”的内心活动,是陈述语气。例(3)基事“不躲开”与递事“邀请许阳一起吃饭”都在陈述“梅芯”的行为,是陈述语气。
4.2疑问句“不但”递进句中的递事大部分是表疑问语气的。如:
(4)听到这儿,我忍不住插嘴:“老掉牙的故事了,还不是后来遇了荒年,大家没饭吃,媳妇把每日攒下的米拿出来,不但自家有了,还分给穷人?”(阿城《棋王》)
(5)不但如此,还应该憎恶家庭吧?(戴厚英《人啊,人》)
例(4)基事“自家有了”是陈述而递事“分给穷人”则是疑问语气。例(5)基事“如此”是陈述而递事“应该憎恶家庭吧”则是疑问语气。
4.3感叹句“不但”递进句中的递事大部分是表感叹语气的。如:
(6)不但要“休”我,你还侮辱我的人格啊!(戴厚英《人啊,人》)
(7)“我不但是儿科大夫,还是儿科专家呐。——而且我早就知天命了!”她冷笑。(宗璞《熊掌》)
(8)当今之世,不但男择女,女亦择男;不但男子玩弄女子,女子亦玩弄男子!(茅盾《子夜》)
(9)不但不好,而且很糟!(《梁晓声作品自选集》)
(10)到现在,曾沧海的地位降落到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双桥镇上的“新贵”们不但和他比肩而南面共治,甚至还时时排挤他呢!“真是人老不值钱了!”(茅盾《子夜》)
例(6)递事“侮辱我的人格啊”;例(7)递事“是儿科专家呐”与“我早就知天命了!”;例(8)递事“玩弄男子”;例(9)递事“很糟”;例(10)递事“时时排挤他呢”都是感叹语气。
虽然“不但”类递事句四种语气都有,但是它们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
据统计资料显示:陈述句是常式,感叹句次之,疑问句比较少,祈使句没有。这说明“不但”类递事句在传递新信息的时候陈述句信息量最大,感叹句次之,疑问句的递进新信息量比较弱,而递进一般不能用祈使句表达。
第二节反递句式研究
一、反递范畴的语义基础
反递句式(不但不B,反而C)是递进句式(不但A,而且B)的一个次类,从描写角度研究,反递句式是一种有用而能产的特殊的递进句式(邢福义,2001);从逻辑、心理预期角度研究,反递表达的预期有多种(吴春仙,2001)。我们认为反递句式是预期与结果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表现,是现代汉语递进范畴中的次范畴。反递范畴内部是一个以超出预期的多综合结果句的聚合系统,表达反递范畴的句式具有张的趋势。
1.1反递的四要素反递句式语义上有四个部分:a前提(原因/条件)、b预期(主观预测)、c现实(客观存在)、d结果(主观认识或客观情况)。这四部分在信息传递时构成一个对事件的认知整体。如:
(1)AA制是成功团队的不二法门。a.有些人以为上面的人就该掏多点腰包,否则就发牢骚,并传播负面信息,b1.不但不推崇他的领导人,c1.反而轻蔑领导人,b2.不但不感恩,c2.反而有怨气,b3.不但不反思自己,c3.反而把问题推到上面的人,d.这种人就是问题人物!
例(1)a前提“有些人的所思所为”,b1b2b3预期,c1c2c3现实,d主观认识“问题人物”。
此外,当然还有d项不出现的句子。如:
(2)a里边的妇女们听他这一喊叫,b不但没有把桌子搬开,c反而把桌子挡得更紧了。d(刘流《烈火金刚》)
例(2)a前提“听他这一喊叫”,b预期“把桌子搬开”,c客观现实“把桌子挡得更紧了”,d主观认识“行为与结果适得其反”。四要素中b预期通过否定形式表达;d主观认识“他白喊了”结果与预期相对,通过整个句子表达。
有时前提也可以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而隐含其中。例如:
(3)a.b.史实不但没有限制和束缚我,c.反而支持和方便了我,使我能够沿着一条轨道,比较顺利地走完这一段写作路程。d(吴强《红日》)
例(3)前提a“史实要限制和束缚相关的文学创作”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性的,因此很容易推出预期b“限制和束缚我”,c现状不但与预期相反还远远超出预期“支持和方便了我”,d主观认识隐含在句式之中“史实成就了我”。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反递句成立的条件是:主观预期b和客观现状c两个部分的必现,b、c间存在语义差;主观认识或客观结果d常常隐含而前提a可以显现也可以隐含。
1.2预期与结果的语义差主观预期B小句与超出预期C小句之间的语义特点:具有反义关系;有语义差。A和B反义的体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主观预期b和客观现实c由相对反义词或短语构成。如:
(4)a.他b.不但没哭,c.反而笑了。d.
(5)a.b.他的年龄不但不小,c.反而大了。d.
例(4)语义差:“哭<不哭不笑<笑”。例(5)为:“小<中<大”。这类的反递句式比较常见。
2、主观预期b和客观现实c由绝对反义词或短语构成。如:
(6)a.他b.不但不死,c反而活得更加鲜活。d
(7)a.他b.不但不会恨你,c.而且还更爱你呢!d
例(6)的语义关系为:“死|活”;例(7)b“不会恨”与c“爱”本已构成反递,但其中用“更”增加程度从而进一步凸显语义差使之更为强烈。这类反递句式与前一类句式相比出现频率低一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反递范畴的框架内能容纳的语义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可以说反递句式是一个兼容性(compatibility)很强的句法框架,由此反观反递范畴,也是一个以语义为基础,广泛兼容多种句法和语用层级的强势(advantage)范畴。
二、反递范畴的形式表现
反递范畴四要素体现在形式上是:“不但不B,反而C”。因为a前提(原因/条件)可隐含、d主观认识或客观结果则常不出现。那么b预期(主观预测)与c现状(客观存在)就成为最为重要的信息。语义有决定性,反递的语义要件就是:b、c事件,在形式上实现为“不但不”引出预期(基本事件,简称基事)B,“反而”引出客观现状(反递后发生的事件,简称递事)C。形式表现主要有:
2.1“不但不A,反而B”最典型的反递句式,出现频率最高。如:
(1)a.可是知县为了升官请赏,b.不但不向上面报灾情,c.反而报连年丰收。d.(戴厚英《流泪的淮河》)
例(1)a前提下的b预期是“(知县)向上面报告灾情”,但客观现实c却是“(知县向上面)报连年丰收”,d“知县贪功枉法谎报民情”认识隐含,本为受灾却报“连年丰收”,b、c完全对立。语义差为:实报>沉默>谎报(丰收>一般>欠收>绝收)。在形式上选择用“不但不…,反而…”连接,体现了典型的反递。
2.2“不但不A,还B”这是留有中项的对立预期型反递,即预期与现实完全相反。例如:
(2)a.你带回去,请老太爷密密收藏;有一天官军克复杭州,拿出公文来看,b.不但没有助逆反叛之罪,c.还有维持地方之功。d(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
例(2)语义差为:“功>无功无过>罪”,b预期“有罪”跨越中间项“无功无过”直接进入c主观断定的客观现实“有功”形成反递,小句用“还”连接,如果插入“反而”整个句子意思不变。
2.3“不但不/没A,反而更B”预期与现实程度加深型反递。例如:
(3)a.岂知b.两处穴道不但毫无松动之象,c.反而更加酸麻,d不由得大骇。(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
例(3)语义差为:松动>维持原状>酸麻>更酸麻。预期b在最前端“松动之象”,客观现实c却在最后端“更加酸麻”从而导致客观结果d出现。因预期与现实差距太大形成典型的反递。
2.4“不但不/没有A,(反而)连X也B”预期与结果更为主观化表述,即“反而”小句中用“连X也B”来进一步强调预期与结果的差距。如:
(4)a.雅晴不需要会弹吉他,因为桑桑再也不弹吉他了!b.不但不弹吉他,c.她连见也不愿意见吉他了!家里没有吉他,她身边也没有吉他!她永远也不肯去碰吉他!(琼瑶《梦的衣裳》)
例(4)预期b的级差:“1弹>2偶尔弹>3不弹>4讨厌弹>5不愿见”。预期b由1级“会弹”跳跃到c客观现实5级“不愿见”,以强调预期b与现实c程度巨大反差,这一语义由“不但不/没A,(反而)连X也B”形式表现,这是强调反差结果的反递句式,也是反递最为强烈的一种形式。
2.5“不但不/无A,反而B(小句)”这类反递句式的预期b一般比较简短只起提示作用,而客观现实c则是比较充分的陈述,重心放在c,整个句子形成主题与陈述。例如:
(5)a.这样做可以对那些自由化泛滥者在行将犯罪的时刻敲一警钟击一猛掌,b.不但无害c反而会使其刻骨铭心记取教训降低社会上的做案率犯罪率。d(维润身《挠攘》)
例(5)与b预期“无害”相反的是“有益”,表述者未直接表明而是引导受信者进行推理:b无害(抽象引导)——c会使其刻骨铭心记取教训降低社会上的作案率犯罪率(通过现实概括:有益)——d(这是好方法)”。这也是用具体陈述引导抽象概括来实现反递,不同的是“不但B,反而C”是对陈述对象“这样做”进行陈述的,是整个反递小句充当谓语。
2.6“不但不A,反而B,甚至C”即一b多c的递进。“不但不/没b…反而c1…甚至c2…”且在语义差上c1<c2。如:
(6)a.崇祯没有料到,刘宗周在疏中b.不但不向皇帝引罪自责,c1.反而批评了朝廷的许多弊政,c2.甚至直接批评了君父。(姚雪垠《李自成》)
例(6)b预期“向皇帝引罪自责”、c1客观现实“批评了朝廷的许多弊政”已构成完整的“不但不B,反而C”递进句式,但“甚至c2”追加形成“不但不b,反而c1,甚至c2”递事的递进。其程度级差为:“1引罪自责<2开脱责任<3沉默<4批评朝廷<5批评皇上<6批评太上皇”。由b“1引罪自责”跳至c1客观现实“4批评朝廷”,再跳至客观现实c2“6批评太上皇”,即“bc1→c2”。即b项是本来预期应该实现,c1项是与预期相反的结果,c2项即递进项则是c1项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2.7“不但不A,甚至B”这类句式的基本类型是有“甚至”出现,而“反而”没有出现,但如果出现“反而”则更强调预期与结果的反差。如:
(7)a.但是也要看到一种倾向,就是有的人、有的单位只顾多得,b.不但不照顾左邻右舍,c.甚至不顾及整个国家的利益和纪律。(《邓小平文选》)
例(7)级差为:“个人<别人<单位<兄弟单位<集体<上级单位<整体<国家”。由前提a“有的人、有的单位只顾多得”引出预期b,用“甚至”一步到位登上终端现实“不顾及整个国家的利益和纪律”形成巨大反差从而实现反递。
2.8“不但不A,B”这类句式A、B两项之间是明显对立的。
(8)a.过了几天,b.雨不但不停,c.愈下愈大,d.可是景儿就出来了。(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例(8)“下雨”、“雨停”对立的无级差,但“下雨”则有级差:“雨停|下雨:小雨<中雨<大雨”。预期b“雨停”与客观现实c“雨愈下愈大”是进入“下雨”辖域占据最终端而形成反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