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异主语的基事和递事异主语的基事和递事的递进域是通过两个主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体现的。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
1)异主语是同一范畴的不同成员。如:
(5)不但你来了,而且张老师也来了。
例(5)“你”与“张老师”都属于“人”这一范畴,但“你”与“张老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因此是不同范畴构成的递进。
2)异主语是整体和局部。如:
(6)不但整个大楼很漂亮,而且大楼的柱子更漂亮。
例(6)“整个大楼”是整体,“大楼的柱子”是局部,基事是全局而递事则为局部,由程度副词“更”的修饰且进入“不但A,而且B”框架实现递进。
3)异主语是种属关系。如:
(7)我不但爱上海,而且我更爱今天的上海。
例(7)“上海”包括过去、现在、将来以及与“上海”相关的一切内涵,而“今天的上海”只是局限于“今天”的“上海”其外延小于“上海”,基事是属递事为种,再由程度副词“更”的修饰且进入“不但A,而且B”框架实现递进。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典型递进句的语义要素有:
同主体:主体、性质1、性质2。
异主体:主体1、主体2、共同性质。
第三节典型递进句的递进项研究
一、典型与基本要求
1.1典型性“不但A,而且B”是预递词和承递词同时出现的句子,在递进标记中是最常见的搭配,因此我们称它是典型的递进句。例如“他不但工作好,而且思想好。(不但A,而且B)”这类句子。典型递进句的构成至少有两项:基事和递事。我们把基事中表示递进基础的成分叫基点,把递事中表示递进结果的成分叫递进点。我们把递进句中的基点和递进点合称为递进项。
1.2递进项的基本语义要求典型递进句对递进项是有要求的,后项一定要比前项在意义上更进一层。这就意味着前项和后项要有共性,即具有共同的语义场,在共性的基础上后项又要“高出”前项。这是对递进项的基本要求。
对于递进项来说,一定要显示(+相同)和(+高出)的特征。它们必然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如:
(1)他不但会学习,而且会工作。
(2)他不但考上了研究生,而且考了第一名。
例(1)的相同点是“会”,不同点是在会学习基础上,加上会工作。例(2)的相同点是:他考上研究生,不同点是第一名。具有相同点的结构,不一定可以进入此格式。如:
(3)*他不但会学习,而且会走路。
只有在同中然后显出“高出”的意义才可以进入到此格式中来。“学习”的难度明显高于“走路”因此例(3)不能成立。
1.3递进项的语义递进项在“同”这方面有所要求,即基点和递进点的词类和结构一般都应该是相同的。
1、语义相近递进项结构相同。如:
(4)他不但是青城派掌门人,而且是青城派历史上武艺最高强的掌门人。
(5)他们不但觉得儿子确确实实有表演的天才,而且具有葛优式的前额、赵本山式的下巴、陈佩斯式的苦恼小人物无奈无助的天生表情、周星驰说话时那一种快速的神经质的半结巴不结巴的特殊魅力……(梁晓声《疲惫的人》)
例(4)基点与递进点都是相同的“掌门人”,用“是”来判断构成相同的动宾结构,用语义上的“历史上武艺最高强”加深程度来实现递进。例(5)基点“天才”与递进项“葛优、赵本山、陈佩斯、周星驰”等同属表演大师因此是同义的,用动词“有”与“具有”构成动宾短语,用语义程度的加深实现递进。
2、语义相异递进项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
(6)鬼吹灯夏三不但倒卖军火,而且贩卖人口。(刘绍棠《狼烟》)
(7)天空呆板,星星不亮,枇杷不但开了花,而且已经结了果。如今只剩下空枝空叶。(欧阳山《苦斗》)
例(6)基点“倒卖军火”与递进点“贩卖人口”都是动宾短语,但语义相异程度不同,通过进入典型的递进框架实现递进。例(7)基点“开了花”与递进项“已经结了果”属于因果关系的递进。
二、递进项与句法结构
递进项与句法结构关系较大。不同句法结构可以构成递进,相同句法结构也可能不会构成递进,这需要从语义方面进行分析。
2.1代词递进项都是代词。如:
(1)连他都没考上,别人更不用说了。
(2)李静要是和王德逃跑了,不但她,就是他也不用再想在我们礼教之邦活着了。(老舍《老张的哲学》)
例(1)基项“他”,递进项“别人”都是代词,前者为单数后者为多数,主观上以少到多实现递进。例(2)基项“她”与递进项“他”对举,在重男轻女的“礼教之邦”范围内前者明显弱于后者从而实现递进。
2.2形容词递进项都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如:
(3)想象着文博士将来的累赘,唐先生反倒宽了心;不但宽心,而且有点高兴,觉得他是对得起儿子。(《文博士》)
(4)他不但沮丧,而且挺难过。(梁晓声《梁晓声作品自选集》)
(5)他说一句,福全答一句;神态不但严肃,而且诚恳。(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
例(3)基项“宽心”,递进项“高兴”都是形容词,前者表心情愉快的程度低于后者,在程度上存在程度差由此排列从而实现递进。例(4)基项“沮丧”与递进项“挺难过”都是形容词性词语,客观上存在着程度差按先弱后强排列从而递进。例(5)“严肃”与“诚恳”均为形容词,存在着先弱后强的程度差,如此排列实现递进。
2.3小句递进项都是小句。如:
(6)柳黄鹂儿渐渐临近了,菖蒲发现,这个女子不但容貌如花似玉,而且神采清高傲岸。(刘绍棠《狼烟》)
(7)他走得来是一股勇气,可是现在走回去,不但勇气全无,而且心里扑扑乱跳。(张恨水《美人恩》)
(8)订婚以后,他渐渐发现她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牢固。(钱钟书《围城》)
例(6)基项“容貌如花似玉”,递进项“神采清高傲岸宽心高兴”都是小句,前者是静态的视觉感受后者是动态的神情描写,如此排列体现了实际的程度差由此实现递进。例(7)基项“勇气全无”与递进项“心里扑扑乱跳”都是小句,前者是总体评价后者是具体描写,语义上按先轻“胆怯”后重“惧怕”排列实现递进。例(8)基项“很有主见”与递进项“主见很牢固”自然形成程度差,纳入递进句式中自然实现递进。
2.4不对应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递进句的递进项并非都遵守“句法相同”这一规则的,往往有不对应现象。
1、句法功能不同也可以构成递进项。如:
(9)他平生没有做过这样粗暴失礼的事,可是做过了这一回,他不但不后悔,而且感到未曾经验过的痛快。(老舍《老张的哲学》)
(10)他不但不再害那随时袭来的头疼,而且精神健旺起来。(老舍《蜕》)
例(9)“不后悔”是状中结构,“感到未曾经验过的痛快”是动宾结构,二者语法结构截然不同,但在递进句式中能实现递进义。例(10)“不再害…头疼”是状中结构,“精神健旺起来”是主谓结构,二者在递进句式中同样能实现递进义。
2、有时句法功能相同仍不能形成递进项。如:
(11)他是工人,你是学生。
(12)他爱好文学,我爱好足球。
例(11)是对身份的判断,“工人”与“学生”之间是对等与平列的关系,因此不存在程度差,也实现不了递进。例(12)也一样。
递进项的句法功能相同是指在同一个方面,也即同一个意义领域内,只有句法功能相同并且后项在意义上更进一层的才可以成为递进项。否则即使句法功能相同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递进的句法还是要建立在语义的基础之上才能成立,语义有决定性。
三、预设和递进基事
3.1预设与断言预设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命题,无论双方观点如何对立,它总是能够为双方共同接受的东西。如:
(1)S1:小王戒烟了。S1:小王没有戒烟。
S1的话和S2的话互相否定,不能同真,但是双方都承认:
(2)小王原来是抽烟的。
这就是S1和S2话语的预设。预设是能够经得起否定的测试的。预设不仅是一个层次的,预设之中也往往还有预设。如:
(3)S1:邵青教授指导的研究生思辨能力很强。
S1的预设:
S2:邵青教授指导研究生。
S2的预设:
S3:邵青是教授。
S3的预设:
S4:有邵青其人。
这类预设的预设,称为多重预设。
同预设相近而又有区别的还有断言。断言是同蕴含和预设一样,都是对义句的分析,都是句子意义的组成部分。如:
(4)S1:他不再学习俄语。
S2:他曾经学习俄语。
S3:他现在不学习俄语。
S1可以推出S2,也可以推出S3。但是S2不同于S3;S2是S1的预设,S3是S1的断言。预设和断言的区别,可以表示如下:
S1预设S2,S1真则S2真,S1假则S2也真;
S1断言S2,S1真则S2真,S1假则S2假;
任何语句都有预设,也都有断言。预设和断言是一个语句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语句的预设是这个语句中双方共同接受的东西,是一些已知信息,而断言却是新信息。递进复句的基事和递事正好符合预设和断言的理论模式。
3.2信息与断言人们的言语交际,不能没有断言,不能没有新信息;如果没有新信息,那么谈话就是多余的和无意义的。但是也不能没有预设,没有双方共同拥有的已知信息;否则话将无从说起,即使说了,对方也不知所云。所以人们的思想交流,总是以已知信息为起点,以新信息为归宿。当新信息为对方接受时,新信息就转化为已知信息。新信息不断地转化为已知信息,于是已知信息就不断的增长着。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论前提,递进才有可能出现多级递进。“预设——断言”,“已知信息——新信息”,这是最常见的信息结构模式。因此也是我们的递进理论的基础。
但预设是双方共知的信息也不绝对,有时并非如此。如:
(5)S1:他会英语吗?
S2:他不但会英语,而且还会日语。
例(5)S2的话中基事句“他会英语”是预设,但是对于S1来说,显然这一预设并非必然是已知的信息。但是它却是可以为S1所接受的。所以这里的预设应该理解为双方共同接受的东西,是比较妥当的。
3.3预设与前提递进复句同一层次的后一小句比前一个小句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由于受语义的影响,递进复句要求其中的各个小句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正因为如此,递进复句预设有别于并列复句预设。如:
(6)S1:小芳不但是教师,而且是优秀教师。
S2:小芳是教师,但不是优秀教师。
S2是对于S1这个递进复句的否定,但S2与S1共同预设了“小芳是教师”,交际双方的分歧仅在于小芳作为教师是否优秀。
(7)S3:小芳不是教师。
S3也是对于S1的否定,并且是更强的否定,因为它否定了“小芳是教师”,自然也就否定了“小芳是优秀教师”,但是S1与S3仍然有着共同的预设:“存在小芳其人”。
所以递进表达是有预设的前提的。
3.4逻辑与递进逻辑学是从逻辑关系、真值条件上分析表示递进关系的典型格式“不但……而且”的。逻辑学上把“不但A,而且B”所连接的两件事用符号标示为“不但A而且B”,就是说,从A到B有递进的关系。A、B 所反映的事物或情况之间是共存的关系,但B的涵义应该比A多,或者B的要求应该比A高,整个句子的逻辑重点在于B。因此,A和B的位置是不可互换的,其命题形式是合取命题(A∧B),“∧”是逻辑连结词,代表“合取”,“∧”的意思是要求它所代表的所有命题都为“真”,不是“假”。如果是“假”,则不合逻辑,使言语交际难以进行下去,或可能使之误入歧途。如:
(8)李晓明不但是个教师,而且是北京市先进教师。
例(8)这一命题是符合逻辑的,是真的,是合适的。但如果说:
(9)李晓明不但是北京市先进教师,而且是个教师。
例(9)这一命题就是假的,是不符合逻辑和事理的,是不可理解的,当然是不合适的。我们可以用预设来检验分析。
例(8)的预设是:
李晓明是个教师,而不是北京市先进教师是可能的。
例(9)的预设是:
李晓明是北京市先进教师,而不是教师是可能的。
显然,例(8)的预设是真的。例(9)的预设是假的。
在言语交际中,其基本的要求是交际双方所说的话(命题)必须是合适的,符合逻辑的。王力曾说过,“语法问题实际是逻辑问题,研究符合不符合语法,实际上也是符合不符合事理,即符合不符合逻辑的问题。”因此,在“不但A而且B”中,B的涵义若比A低,那么,这个句子是不符合逻辑的,所以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