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16035900000038

第38章 美育与电视艺术的审美化(4)

艺术的人生化、道德化,道德和哲学的艺术化、审美化,这都表明中华文化精神中蕴含着深厚的美育精神。蔡元培先生当年极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来建设中国的精神文明,正有其民族化心理和文化精神的基础。

实际上,电视艺术也正是通过其自身审美化的过程,以审美的方式进入到社会生活之中从而达到社会美育的目标与理想。

正因为如此,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其自身的历史责任与使命的担当,还在于其自身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契合,在于与时代发展的趋势以及现代文明发展的适应。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各种文化激情碰撞,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趋势。这种时代潮流既为电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也对电视艺术的生存提出了崭新的挑战。事实上,我们当前的电视艺术的发展还处在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之中,我们无论是对于电视媒介的认识与运用,还是对于电视艺术的本质规律的了解与掌握都还处在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之中,尤其是对于电视艺术在社会美育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还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尝试,真正的通过电视艺术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电视艺术目前的现状还是差强人意。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以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我国有着优秀的“和合”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尊重规律、休养生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重视家庭和睦、融洽相处;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仍然是衡量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对体现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必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大众文化时代,作为能够促使人类走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的审美教育已不再是德育的手段、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高发现美、鉴赏水平的教育活动,审美教育成了在克服技术统治、平面文化之中恢复人性完整,建构全面、和谐人格的一项社会文化工程。

肩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环境,电视艺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文艺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和谐思想在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立和谐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把“和谐”理念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面对社会的种种弊端,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把他们设计的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批判地继承了这些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设想和实现途径,指出未来社会应当是人的能力和潜能得到发挥、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离不开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与借鉴。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人们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使和谐文化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而且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则。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生成与发展,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可能通过急风暴雨式的“文化运动”来实现。建设和谐文化,以培育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为目标,更应突出强调重在建设。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重在建设,就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汇聚成和谐文化的时代潮流;就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形成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生动局面。

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为电视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也赋予了电视艺术崭新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