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16035900000022

第22章 电视艺术的审美价值(6)

在美学史上有许多关于审美关系和审美价值的论述,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美是“理式”、“上帝”、“绝对精神”,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审美价值是主观意识投射于其中的现象,还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美是自然规律在对象中的表现,或者是自然对人的关系,都会发现其中指出的这种价值的两面性或两重性。如果从结构形式上看,审美价值有两个基本的“层次”,第一层是作为对象或形象的感性现实,即审美的自然方面;第二层是位于这种感性现实后面的东西,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即审美的社会方面——对象对社会、对社会的人的客观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审美价值的两种意义。第一,仿佛是准审美意义,即对于感官生理机能的意义;第二,是审美本身的意义。[[苏]斯托洛维奇著《审美价值的本质》,凌继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59页-68页。]后者只对人存在,它在人们的劳动过程中产生,表现对他们的创造可能性的关系。因为审美关系的客体带有价值性,所以这种关系本身不是不能评价的。评价不创造价值,但是价值必定要通过评价才能被掌握。人们在审美感情中表现出对客观世界现象的评价,这种评价既受到现象的客观价值属性的制约,又受到主体本身的个性、他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的制约。当然,审美评价有着自身的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审美价值本身,因为审美价值只有通过对它的感知和体验才能为人所认识。这就告诉我们,人们在自己的评价中也受到存在于审美意识本身的主观标准的支配,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就是审美评价的两种支配力量。从本质上讲,电视艺术审美价值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的过程中所受到现实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决定了电视艺术在成为时代艺术代表的同时,也在代表着时代的精神,也在体现着人类现代文明的精神成果,并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电视艺术审美价值的客观体现

亨利·基辛格在他著名的《大外交》中说,似乎每个世纪都会出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具有按照自己价值观改造整个国际关系的力量、意志、智慧和道德原动力。事实上,文化间的冲突与交流、碰撞与融合说到底是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作用,文化的输出与传播也是其价值观念的影响。从好莱坞的电影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影视产品的全球化传播的本身就是其价值观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的过程。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406页。]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从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秩序,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思想武器赢得了胜利,却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没有金钱至上的财富观,没有对享乐、消费的无限贪欲,没有在这种财富观和贪欲驱动下的“个人奋斗”,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西方国家公开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掩盖不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极和没落。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社会制度,不仅根本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命运,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而且在建设新型思想道德文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弘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全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解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成为时代潮流。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推动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健康、进步的主流在发展;另一方面,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国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乘机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十分突出。特别要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还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极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明确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