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笔筒的收藏之道
笔筒有如此多的种类,而每个笔筒也因为不同人的诗、画、印或者雕塑不同而各异,所以每一件笔筒都是一件个性化的产品。如果藏家想把所有的精品笔筒一网打尽,那是很难的,毕竟人的精力、时间、财力都有限,所以藏家最好集中精力收集某一种材质的笔筒,而那些能够把笔筒做成系列收藏的藏家,其藏品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因此,系列藏品的价格可能比单卖每件单品的价格多出几百万元。
如今市场上的笔筒很多,各类笔筒在不同层次的经营场所都能见到,一般摊位上的笔筒,仿制品非常多,有些甚至在材质上造假,但要价一般和正规店铺内要价相同,一般人不敢问津,成交价往往在200~300元左右不等。大的古玩城和古玩街的店铺内不乏货真价实的作品,价格在3000~10000元不等。如果购买,最好请具有一定收藏经验的行家参谋。
拍卖会上出现的笔筒作品,多为优秀作品或出自名家之手,所以价位比较高,起价基本上在2万~3万元,甚至有20万元以上的精品,价格虽高,但根据近几年市场行情来看,仍有较大的升值潜力。
4.笔筒的养护
在收藏市场上,品相是决定藏品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经过耐心呵护的笔筒,其价值也不可同日而语。
笔筒的养护最好不要用水洗。老笔筒在乡下的老房子里一传就是几代人,其表面的包浆和白皮物质,经多年自然因素与特定的房屋条件影响,竹木肌内生出的霉化物,一旦年久,这种霉化物的变化达到极限,就会坚实地附着在笔筒竹木肌表面,对笔筒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此外,民间传世的竹木雕笔筒,其附着物已生根,要清洗掉必须加适量的肥皂水,这样很伤老包浆,而枣红色的老包浆既是历史岁月的见证,又有很好的手感和美感。当然,经清洗后上核桃油的笔筒,不易生虫,是否需要水洗,应视具体雕件而定。
笔筒要用带壳的生核桃轧成专用保护油,而不要用炒过的核桃仁轧油。带壳核桃轧出的油沉积物少,且含有一定水分,不燥,故不伤笔筒。熟核桃仁轧的油燥气大,抹上晾干后,笔筒易开裂。因老笔筒的大多数主人历代均有保养,所以,上油时只需用食指轻沾一点,以指尖肤面有油为度,将油抹在另一掌心,两手搓匀后,双手持笔筒把玩,即可达到养护目的。油不可多,多了易回潮。
切忌用各种刀具修刮笔筒上的附着物,这对雕件的原貌和品相都有影响。不要涂抹任何油漆和化学色料,专业书上虽有上漆一说,其利弊应该斟酌。老雕件本身有沉积多年的保养油和把玩的汗沁,上漆后很难干,虽能确保雕件不开裂,但这样做也就不会形成竹木由自然色变产生的美感。
5.明清瓷制笔筒的特征与鉴别
明清笔筒的收藏在整个笔筒收藏中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而明清笔筒的大宗产品当推瓷器,由于其烧造相对简单,产量高,传世品多,故为广大收藏者所喜爱。瓷制笔筒始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但传世品中极难一见,在具体的收藏过程中对此时期的笔筒要慎之又慎,以免上当受骗。
一般而言,明天启、崇祯时的瓷笔筒生产量较大,以青花为主,纹饰有植物、动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为直口,平底,腰微束。如青花人物故事笔筒,直口,平底无釉。筒壁绘有青花人物,直花呈色淡雅,绘工精细。器口器足处有暗刻纹饰为崇祯瓷笔筒的典型特征。
清顺治瓷笔筒传世品略少,但器形品种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来讲,前者瘦高,后者粗壮。以青花为主。青花花鸟纹笔筒,为顺治时器物,体型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纹饰。康熙时瓷笔筒的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品种极为丰富,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及各种颜色釉。纹饰内容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博古等。器形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节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征是胎釉结合紧密,胎质细腻。无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见有干支款。
雍正、乾隆时期是清代瓷笔筒生产的第二阶段,传世品较清初要少,但制作精巧,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器形,如六方形、扁方形、双联形等。装饰味道较清初浓郁。如粉彩双联方胜山水笔筒,为乾隆时笔筒的典型。这一时期瓷笔筒的品种有青花、青花釉里红、粉彩、各种颜色釉地粉彩及单色釉。雍正瓷笔筒的特征是清新典雅,乾隆则富贵华丽,官窑器物多有纪年款,民窑则为干支款或堂名款。
嘉庆、道光时是清代瓷笔筒生产的第三阶段,仍以粉彩为主要品种,器形以细高为主。纹饰以人物等居多,较为侧重观赏性。此时的另一特点是雕瓷笔筒开始出现,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黄釉雕瓷笔筒最为出色。如黄釉雕瓷笔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口沿及底绘成竹节断面痕迹。官窑多有纪年款识,民窑有堂名款或刻工名号。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陈国治、王炳荣、汤源和等人。
晚清瓷笔筒仍较盛行,但质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征是胎釉结合不紧密,釉面泛灰,青花浮于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红彩图章款。素胎剔地笔筒,为光绪时难得一见的精品。
三、笔洗
顾名思义,笔洗是用于洗笔的器具。由于名笔之尖极娇嫩,写字后必须即刻将笔洗净,否则,墨有胶性,会侵蚀笔尖。古人作学均必洗笔,故王羲之有池水全黑之故事。今人不再洗笔,所以虽终身作书,也不能使池水成黑了。如今的名书画家做完作品之后,也要洗笔,故笔洗为文房之要器。
笔洗的形制以钵盂为其基本形,其他的还有长方洗、玉环洗等。笔洗的材质以陶瓷最为常见,有官、哥元洗,葵花洗,罄口圆肚洗,四卷荷叶洗,卷口帘段洗,缝环洗等。
其中,以粉青纹片朗者为贵,如,龙泉双鱼洗菊花瓣洗、百折洗、定窑三箍元洗、梅花洗、绦环洗、方池洗耳恭听、柳斗元洗、圆口仪棱洗等。今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哥窑海棠式洗、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枢府釉印花洗都是国宝级的稀世珍品。此外,还有中间用作笔洗,边盘用作笔掭的。
由此可见,笔洗的形制各异,或素或花,工巧拟古,虽在文房用具中不占有主导地位,但集一套不同性质的笔于书案前也蔚为奇观。
四、笔掭
笔掭又称笔觇,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为下笔行文描画之前用以掭墨吮毫之具,以避免一笔之间发生墨色浓淡不均的现象。
可以说自从诞生了毛笔后,就出现了掭笔的需要,掭笔可在砚上,也可在纸绢上,作为一个单独的掭笔工具,且具有文玩含义的掭笔文具,大约在宋代,现存有南宋哥窑荷叶形笔觇。
“笔觇”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明后期文房清玩的风气愈渐兴盛,其间文人竞相编书立作,论述文房器物,经典文著有《长物志》与《考槃馀事》。前者为文震亨所著,文氏字启美,号木鸡生,长洲(今苏州)人,其生于簪缨世族,家学渊源,“明四家”中的文徵明即为其曾祖,祖父文彭、叔祖父文嘉、文台和父亲文元发均为书画名家。文震亨在《长物志》卷七“器具”中有“笔觇”条目,文云:“笔觇,定窑、龙泉小浅碟俱佳,水晶、琉璃诸式,俱不雅,有玉碾片叶为之者,尤俗。”从文述中,可知当时的笔觇是种小浅碟,片叶造型,材质有陶瓷、水晶、琉璃与玉石。
《考槃馀事》为屠隆编者,他在文房器具中,一共列举了45种,笔觇排在第八位,可见笔觇在当时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成书于明初的曹昭《格古要论》中,并无笔觇一词,由此可判断,“笔觇”的名称发端于明后期。那么,为何有“笔觇”这么个名称呢?原来这是文人的雅气所致。觇,系看、窥看之意,《淮南子·真训》:“其兄掩户而入觇之。”创造一个精致的东西让毛笔窥看,这便成了笔觇。依据文氏《长物志》的描绘以及实物遗存,可以断定,笔觇是片叶造型的好看的浅碟,以陶瓷居多。
笔觇到了清代,发生了材质与造型上的变化。材质由陶瓷、玉石类,改变成更具有应用功能的砚石,尤其追求石中名品,如端石中的鱼脑冻、蕉叶白、天青,歙石中的罗纹、眉子、金星等,所以它们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常常要胜过实用价值。笔觇的造型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花色浅碟状,演变成不事雕琢,打磨细腻的砚式素面状。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做工厚重、古朴的几何形状,以长方形居多,亦有花状与祥云形等,均为光滑素面,最多在石边略加边款刻字,故又有“砚砖”之名。其二,取天然仔料磨平而为之,留有天然的皮色,纯朴而古雅,又可称“仔砚”。至此,笔觇名称也变成“笔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