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16027300000014

第14章 寻找你的“公务圈”(3)

现在到国内外的名校读MBA或MPA,学费从十几万到上百万不等,但还是有很多年轻人趋之若鹜。实际上无论是MBA还是MPA课程,在较短的时间里只能掌握一些粗浅皮毛,很难想象读个课程拿个学位,就能把一个原来发展平平的人镀金到脱胎换骨的程度。但能不能脱胎换骨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企业人士攻读MBA学位,还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公共组织人员攻读MPA学位,都是定位于促进职业发展,建立起本领域强大的人脉资源网络,从原来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扩大到一张结构层次复杂的网。就学期间,同学大都是颇有实力、能量很大的人,是业内的佼佼者,与本行业的精英同在一个课堂里,交流思想、启迪智慧、培植情谊,这是名校MBA和MPA课程带来的最大魅力和财富。短短两年时间,你就有几十位乃至上百位精英同学,以及相关延伸人脉,彼此熟悉,彼此了解,有交情、有友谊、有共同的梦想,构成了今后实现职业理想、助力事业发展的黄金人脉资源,这是任何途径都无法实现的,即使能够实现,资源投入也只会更加巨大,这难道不是脱胎换骨吗?没有人脉资源的支持,任何MBA和MPA课程都会逊色贬值,褪去神秘的色彩。

试想,有几个公务员会在忙于公务的同时去攻读文艺类的学位,努力结交娱乐圈的朋友呢?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显然无法形成与人生事业发展目标相符的人脉资源架构。

公务圈的识人术

在公务圈结识人脉,不但要有方向,还得有方法,如果没有识人的慧眼,结交的只是些投机钻营、鼠目寸光、胸无大志、骄奢淫逸之徒,那么结交的人脉越广,自己“死”得越快。因此,在公务圈培养人脉还必须有双识人的慧眼。在这个方面,诸葛亮给出了标准和方法。

诸葛亮识人有七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这些方法用在公务圈结交人脉方面,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第一条“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是指向对方提出一些问题,无论是宏观的政策问题,还是具体的业务问题,甚至是涉及个人生活、学习的细节问题,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志向与理想。我们知道,结交人,特别是在公务圈结交人,最好是结交那些胸怀大志、有理想信念、有远大追求的人。因为这些人格局大、胸怀广阔,有远瞻之眼光,有容人之雅量,是公务圈的优质人脉。如果有幸相遇,自然可倾心相交。相反,如果只是些酒肉之徒,交而无益,不如不做进一步交往。

第二条“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是了解对方的机变或应变能力。这主要是着眼于对方的能力,有才能的人无疑会走得更远,而要在短时间内对一个人的能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某一问题深入交谈甚至相互辩论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当然,公务圈中的人,大多沉稳,不一定喜欢辩论,考察能力也不一定非要采取辩论的方式,但就一个问题条分缕析,相互交流,还是值得尝试的。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往往在交谈中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条“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是了解对方的见识。这是就某一具体问题问计于对方,借以考察对方的见识。当然,这种方法应限于有一定交往的公务圈成员之间,如是初识,不可过于唐突。这样向对方请教问题,可看出一个人的见识水平。有些人看问题长于宏观,有些人长于微观,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问题的优势和特点,如果识见过人,所提之策举一反三,谋略过人,应当好好结交,经常请教。朋友们在公务圈时间长了,一般都会担任领导职务,如遇复杂局面或问题,也许经自己人脉圈的高手们稍作指点、细细分析,便有可能影响大局,力挽狂澜,如此好的人脉资源,自然是越早结交越好。

第四条“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是了解对方的勇气。这个方法虽好,但在公务圈中用起来不易,显而易见,你不会拿自己的困难去测试对方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是说这条观人之术不可用,而是说要巧妙应用,即用来观察他对职责的担当情况。一个具有勇气的人,必然是有所担当、勇于承担的人,这可以体现在他自己工作的态度和气概上,也可以体现在他处于逆境或低谷时的精神状态上。一个勇于担当的人,必然是一个可交的人,在开拓事业方面也会有可学习之处,与这样的人结交,可以砥砺自己的勇气,促进自己成长。

第五条“醉之以酒而观其性”,是指观人于酒醉之后,了解对方品性。俗话说“酒品如人品”,人在酒醉后的姿态千差万别,有的人即使酒醉也能控制自己,有的人却喜欢酒后耍疯,也有的人酒醉后喜欢呼呼大睡,等等。这些都是观察人品很好的切入点,如果细细观察,必然可对其有更为深入细致的认识。当然,这一切得建立在你还能清醒观察的基础之上,不要在对方未醉之时,你就已经大呼小叫、醉态毕露了。

第六条“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是指通过观察他在利益面前的表现,来评定其廉洁与品德。公务圈中的人,为党和国家的利益而工作,能不能在利益面前摆正位置,抵制诱惑,是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无论是大利益,还是小好处,都能反映人在利益面前的真实面貌,胸怀大志的人一般不会钻到利益里而不可自拔,因为他有更高的追求,这样的人要好好结交。而那些喜欢吃吃喝喝、伸手占人便宜的人,万不可深交,以免受其影响,耽误自己的发展。

第七条“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是指观察对方的信用。作为公务圈中的人,诚信是一个基本的品质,如果一个人不值得信赖,那他必然在公务圈没有多少人脉,谁都不喜欢和一个没有信任的人交往。相反,如果一个人言行一致,自己答应的事情都能做到,自然会积累越来越多的人脉,交到很多真心的朋友。

诸葛亮的七条用人之道中,第一条考察对方的观念、志向,最后一条则考察其行为、信用,这是大有深意的。因为人完全可能说假话,许多恶人、贪官可能比谁都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却狼心狗肺、无恶不作,所以,还得考察其做得如何。听其言,观其行,这才是高明之举。

在识人这方面,曾国藩有很多经典案例,令人称道。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曾国藩散步之时,暗暗观察,不用见面交谈即指出三个人的特点:第一个低着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善良之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二个喜欢弄虚作假,在人面前毕恭毕敬,但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人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会很大,可委以重任。后来三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国藩所料。第三个人就是治理台湾的第一任巡抚刘铭传,他为台湾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寻找志向相投的朋友

你想三五年内在公务圈里有所发展、实现一些目标,关键就要拓展匹配的人脉资源,做事的同时用心选择人、结交人。现在就应该未雨绸缪、谋篇布局,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短期及中长期的人脉资源拓展计划,按计划开拓人脉,进而达成目标。如果没有这一拓展人脉资源的计划,盲目地搭建人脉圈,极有可能方向错误、毫无章法、虚耗精力。精心布局,坐而论还要起而行,起而行更要见实效,也许五年后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能够实现你“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抱负的贵人、铁杆和朋友,在一起畅谈人生抱负,为你出谋划策,解决棘手难题,帮助你一步一步地实现心中的宏大人生理想。

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为了共同的理想目标而紧密编织结合的人脉资源平台,在共同奋斗实现理想目标的同时,加深相互了解,熔铸人生价值,进一步延伸拓展人脉网络。

美国赫赫有名的百人会起源于贝聿铭和马友友先生的一个创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华人仍然自我封闭在小圈子里,外界对华人社会和中国都非常不了解,存在偏见和歧视。尽管许多华人在美国事业有成,但大都超脱于政治之外,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群体,无法参与主流社会的文化和政治讨论。两人提出,为什么爱尔兰人、犹太人都有各自的组织,影响并改变着美国社会,而几百万华人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精英组织呢?他们的倡议迅速得到了精英华人的热烈响应,大家一致同意该组织应当叫百人会,既能体现从者之众,又含有精英聚会之意。

百人会入会资格审查十分严格,必须由三名会员推荐,并经其他所有成员同意后方可加入,著名成员包括贝聿铭、马友友、前加大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驻华大使骆家辉、流行病专家何大一、雅虎网站创办人杨致远、能源部长朱棣文、通用汽车唯一华人副总裁杨雪兰、陈香梅、吴宇森、李开复和华人女作家张纯如等人。

百人会成立三十多年来,围绕初创时的理念,积极参政议政,为华人社会发声,为华人在美国立足生根作贡献,致力于推动中美之间以及两岸之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交流,阐述传播华裔历史文化,教育扶持未来青年领袖,在美国政商两届的影响越来越大,组织内部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频繁。可以说是当代美国华人社会里最具感召力、最高层次的人脉资源平台。大家在百人会里服务、沟通的对象包括美国主流社会和华裔社会关系、美中关系、海峡两岸关系,广泛性、重要性和崇高性不言而喻,通过矢志推动实现共同的目标,凝聚了华人精英人脉。成员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之外,既服务了国家、社会和民族,也成就了自我。

可以说,共同目标如果不具备足够的崇高性和吸引力,缺乏远期愿景,而只局限于生活、财富和职权等个人利益,是很难维系大量高层次、高含金量的优质人脉资源的。

再如《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江湖朋友介绍推荐入伙水泊梁山的,大家一有困难、一没处躲就会想到去投奔山上的宋公明哥哥。虽然不乏被逼上梁山的人,但基本都认同替天行道的口号和杀富济贫、无法无天的快乐生活。可以说平时结交的朋友、构建的人脉圈都是为潜意识里的理想目标服务的,这种道上的人脉资源也推动着他们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人生规划无限接近。

分析人脉现状及需求

微博中有一个段子,指出一个人建立人脉需要储备的10种职业人,分别是票务人员、旅行社、职业介绍所、人才市场(猎头公司)、银行、当地公务人员(警察)、名人、保险金融(理财专家)、维修人员、媒体联络人、医生(护士、养生专家)。这个段子形象地说明了人脉圈子是基于不同需求而扩展的。在公务圈人脉构建当中,分析人脉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制定拓展人脉资源计划时,不同类型的行业具体内容不同,但总的步骤基本相似,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为例,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我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动机是什么,是追求实现人生理想,还是图饭碗稳定、衣食无忧?职业方向是否是一直在公务员队伍里发展?如果是,需要付出何种努力,达到什么样的职级或事业目标?如果不是,当前在机关工作是为转入何种行业(如外企、国企、私企、律所、高校、银行)积蓄力量、积累资源?需要分析把握转型的时间节点及可行性,测算转型机会成本。在机关的职业生涯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阶段目标各是什么?有无通过培训、学习、挂职锻炼、到地方任职等实现职场提升的计划?

评估人力资源现状。分析目前已经拥有的人脉资源数量和质量,包括领导、同事、同学、老乡、朋友等,这些既有的人脉资源与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相符?哪些起推动作用,哪些基本不能发挥正面效应,甚至有可能分散精力、拖后腿?审视目前的职业发展状况,如果顺利,是哪些人脉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哪些人脉起辅助推动作用?今后还要继续得到他们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如果不顺利,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不是自身能力素质和待人接物等主观方面的问题,那么,是谁没有提供帮助,甚至在阻碍发展?出现这种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又是什么,如何消除障碍、解决问题?

分析自身资源及优势同人脉资源的契合状况。胡雪岩曾说过:“自己是个半吊子,哪里来的朋友?”自己有哪些资源、长处和价值?如家庭或朋友提供的经济支撑、高干家庭背景、高学历、善于与人相处的脾气禀性、较强的协调活动能力、某方面特长、经验丰富能为人出谋划策等。与此相适应,哪些人脉资源可以以现有资源条件拓展并深化,哪些是现有资源条件不能接近的,还需要另辟蹊径?在资源条件无法具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何种其他途径去加强与目标人脉的联系?

规划各阶段人脉资源的来源及构成。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需要哪些人脉资源,现在已经拓展到何种程度,交情的深浅如何,重要环节和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的可能性有多大?还需要开发哪些潜在的人脉资源?总体人脉资源布建方面,要制定替代方案,避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重点交往的人脉不能发挥作用或是失去联系,还有别的途径可以实现既定目标。

扩大交往途径,丰富交往内容,建立长效机制。在确定需要拓展的人脉资源范围和类型后,要对目标对象的性格、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判断,据此有的放矢地制定交往重点、交往方式、交往内容和交往频率,克服人际交往的短期行为和功利心态,不断健全人脉资源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服务的长效机制,把拓展强化人脉资源贯穿整个事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