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太宗
16026900000041

第41章 功过是非论宰相(1)

唐太宗时,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之职。中书令、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侍中为门下省长官。太宗朝宰相众多,其中较著名的却不过以下几个:房玄龄、杜如晦、魏徴、马周、禇遂良等。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房谋杜断”传为美谈;魏徴直言进谏,不留情面,成为诤臣典范;王珪嫉恶好善,激浊扬清;马周有经邦济世之才,被誉为“经世名臣”;禇遂良知无不言,为一代正直大臣。

尚书右仆射封伦

封伦(568~627),唐太宗朝宰相。字德彝,以字显名于世,观州蓨(今河北景县)人。祖父封隆之,在北齐为太子太保。父封子绣,为隋通州刺史。封伦在隋朝时教唆内史侍郎虞世基实施弊政,使隋朝日益衰败。降唐后,又玩弄权术,迎合君主心意,先后获得高祖和太宗宠信。死后,他的罪恶暴露,被削职。

一、受尊杨素教唆世基

封伦少时,舅父卢思道就说:“这孩子才智超人,凭自己的本事就能取得卿相的高位。”

隋朝开皇末年(600),江南发生叛乱事件,内史令杨素前去征讨,任用封伦为行军记室。船行至海上,杨素召他商议事情,慌忙中封伦掉到海里,所幸没被淹死。被别人救上来之后,封伦换了衣服再去拜见杨素,始终不谈落水之事。很久以后杨素才知道他曾落水遇难,便询问他缘故,封伦轻描淡写地说:“这是私事,不敢为这些小事惊动您。”杨素感到这人非同一般,将堂妹嫁给他。

杨素受命营造仁寿宫,上表推荐封伦任土木监,宫殿修造得宏大奢侈。隋文帝一向崇尚节俭,对杨素居然耗尽资财建造这么奢华的宫殿极其愤怒,说:“杨素竭尽百姓全力,给朕招聚天下的怨恨。”杨素大为恐惧。封伦说:“不要惊恐,皇后来看过以后,就没事了。”第二天隋文帝果然慰劳杨素说:“你知道我夫妇年老,没有什么可娱乐的,才建造这座豪华的宫殿吧?”杨素因而非常高兴。杨素退下后问封伦:“你怎么会有先见之明?”封伦说:“皇上节俭,所以看见宫殿必然发怒。但皇上平日听皇后的话。皇后是妇人,喜好奢侈华丽是她们的本性。皇后高兴,那么皇帝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杨素说:“还是你比我见识高超!”

杨素依仗权势,对人多有欺凌,只有对待封伦,从不傲慢失礼,和他谈论天下事,时间再长也不知疲倦。杨素还拍着自己的座位说:“封郎以后一定能居此座。”杨素向文帝推荐封伦,封伦得以被提拔为内史舍人。

大业中期(约610~612),内史侍郎虞世基得宠于隋炀帝,但他不熟悉政务,处理政事经常出现失误。封伦暗中为他裁决谋划:凡事秉承皇上旨意,百官奏章如果不合皇上心意,就扣下不上报;以苛酷的刑法统治天下;有功应当赏赐的,往往压抑不赏。因此虞世基个人恩宠日深一日,而隋朝的政治却日益衰败了。

大业十四年(618),宇文化及叛乱,挟持炀帝出宫,指示封伦起草一份文件列举炀帝的罪行,炀帝说:“你是一个出身贵族的文化人,怎么可以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封伦羞愧退去。宇文化及杀死炀帝后,任命他为内史令。封伦跟随宇文化及到达聊城,他预知宇文化及将要失败,就结交其弟宇文士及,得以到济北保护粮道。

宇文化及死,他就和宇文士及投降唐朝。高祖知道他依附逆党,正要严厉责备,让他前往馆舍。封伦用秘策迎合高祖,高祖转而很高兴,改授他为内史舍人。升任侍郎兼内史令。

二、善弄权术阳奉阴违

秦王李世民征讨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命令封伦参与谋划军事。当时长时间不能结束战事,高祖打算回军,秦王派封伦回长安分析军情。封伦见到高祖说:“贼军占领的地盘虽多,但互相不能相通,所能效命的只有洛阳罢了,计穷力屈,死在旦夕之间。现在解围而向西返回,那么贼人势力重新联合,我军就等于前功尽弃。”高祖听从了。后来,秦王大败敌军,王世充降唐。高祖对侍臣说:“起初商议东征,当时有许多人反对对剽悍的王世充用兵,只有秦王认为一定能取胜,封伦赞同这一举动,张华协助晋武帝的功劳也不过如此吧?”高祖封封伦为平原县公,署理天策府司马。当初,占据河北称帝的窦建德增援王世充,秦王将要奔赴虎牢,阻击窦建德军,封伦和萧瑀劝谏不可,这时入府祝贺。秦王笑着说:“当初没有听从你们的建议,才侥幸取胜,你们智者 终有一失啊。”封伦说:“我从来就难比秦王的深谋远虑,审时度势,何况这一回呢。”

不久,突厥侵犯太原,却又派遣使者和亲。高祖向群臣询问计策,群臣都请求允许突厥和亲缓解战争。封伦说:“突厥有轻视中原之心,以为我们不能和他们作战,如果乘其懈怠攻击他们,势必取胜,取胜以后再和亲,可使威德两全。如今即使不战,以后他们一定还要来。臣认为应该攻击。”朝廷采用封伦的意见,出击突厥。

武德六年(623),封伦任检校吏部尚书,他熟悉职务,善于理政,深受时人称赞。武德八年(625),封伦晋封赵国公,改封密国公。

太宗继位,拜授封伦为尚书右仆射,实封六百户。封伦归顺唐朝的初期,萧瑀曾向高祖推荐他。封伦官高位显,萧瑀任左仆射,每次商议国事,两个人先商量好了一致的意见,再向太宗禀报。封伦起初坚定,到太宗面前却视太宗脸色而改变主意,使萧瑀多次受太宗责备,由此两人产生隔阂。贞观元年(627),封伦得病,倒在尚书省,太宗亲临探视,命人用皇帝的车把他送回家。不久,封伦去世,终年六十岁,追赠司空,谥号为“明”。

封伦天性阴险,善于玩弄权术,屡屡猜中君主的心意,暗中引导而使表面相合。他外表谨慎和顺,住处及衣服简陋朴素,但暗中却结交权贵,贿赂赠送无数。然而,他善于掩盖真相,做坏事居然表现得像做好事一样坦荡,人们不能知道他的真心。隐太子李建成、巢剌王李元吉之乱时,封伦多次向秦王李世民进献计谋,秦王认为他忠诚,赏赐数以万计。封伦又秘密对高祖说:“秦王凭借功劳,和太子不相上下,若不早立为太子,就赶快除掉。”他又真心对太子说:“为了天下大业不要顾及亲族,你知道什么叫乞羹者吗?乞羹者就是自己失去自己的饭碗,被迫只舔人家的碗边儿。”高祖商议废立太子,封伦坚决劝谏阻止。当时所说的秘密无人知晓,到他去世后,事情慢慢地暴露。贞观十七年(643),治书侍御史唐临追查弹劾封伦为奸之事,太宗让百官商议。户部尚书唐俭等议论:“封伦生前宠极一时,而死后罪恶暴露,所历任的官职不可全部削夺,请求收回追赠的官职改换谥号,用以警戒谄媚卑鄙之人。”太宗下诏削夺封伦的司空官职,削去食封,改谥号为“缪”。

封伦的儿子封言道,娶淮南长公主,官至宋州刺史。

尚书左仆射裴寂

裴寂(570~629),唐开国宰相。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东南)人。父裴瑜,曾任绛州刺史。隋末,裴寂任晋阳宫监,将晋阳宫宫女偷出侍奉李渊;在李渊起义后,他又以晋阳宫所藏米粮、铠甲、彩帛等支持李渊。他参与了晋阳起兵的策划,是对建立李唐王朝有功的少数几位宰相之一,深受唐高祖李渊的恩宠。唐太宗即位后,疏远了他,把他免官遣回乡里。可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少年为孤乱中入仕

裴寂从小聪明好学,深得家人喜爱。父亲病故,裴寂成为孤儿,由几位兄长苦心抚养。十四岁时,恰逢州里缺主簿一名,裴寂前去补任,至此步入仕途。裴寂长大后,英俊威武,眉清目秀。由于家贫,无以营生,他常常徒步去京城。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遍布全国各地,隋朝统治政权摇摇欲坠。裴寂在别人举荐下,任晋阳宫(在今山西太原境内)宫监。而就在此时,驻守太原的隋朝名将李渊还一无所知的是,他的次子李世民正秘密准备举兵反隋,只因担心父亲不同意,迟迟没有起兵。这时,晋阳令刘文静引见裴寂给李世民。刘文静和裴寂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深知裴寂与李渊关系甚好,所进之言李渊必听,便希望李世民通过裴寂说服李渊反隋。

刘文静动员裴寂时,对李世民评价极高:“他绝不是一般人,胸怀宽广好比汉高祖,英勇智慧好比魏武帝,虽然只有十九岁,但他肯定是改变世界的人。”裴寂与李世民见面后,觉得刘文静说得一点不错,就决定结交李世民。随后,李世民以博弈的方式,相继输私钱数百万给裴寂。裴寂得了那么多钱,心中自然畅快,每天都和李世民闲游在一起。一天,李世民趁裴寂正玩在兴头上,就将准备举兵反隋一事告诉了裴寂,裴寂当即许诺支持反隋。

根据李世民的意思,裴寂私自以宫女侍奉李渊。在宫中,凡是与宫女发生关系的人(除皇帝外),一旦发现都将处以死罪。裴寂趁机对李渊说:“二公子暗地收兵买马,要干大事;现在怕事情泄露被杀头,就赶快下决心吧!”李渊听了裴寂的话,生怕这事被发现后丢了脑袋,就同意了举兵之事。

裴寂又对李渊说:“若守小节,旦夕死亡;若举义兵,必得天位。”李渊说:“我儿果有此计,应该不成问题,听他的吧。”于是,大将军府立即建立,李渊为大将军,裴寂为大将军长史,准备配合李世民一举反隋。裴寂还特意进献宫女五百人,并上米九万斛,杂彩五万段,铠甲四十万领,以供军用。

李渊起兵时天下豪杰蜂起,正所谓“秦失其鹿,诸侯逐之”。这就看哪路诸侯能占据先机,率先控制天下大势。李渊想先取东都洛阳,又恐隋右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在背后袭击,一时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裴寂建议,先破屈突通,再夺取京师。李世民则建议早渡黄河占据长安,威震关中。李世民认为,关中各路叛军没有共主,各自为政易于招纳,合并关中分散势力,可趁此扩充数万军力。屈突通只知自守,不足为虑。李渊同意了李世民的建议。随后,李渊一边留兵围攻屈突通,一边让李世民率军入关。李氏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攻占了长安。李渊拥立隋炀帝之子代王杨侑为帝,史称隋恭帝。平定长安后,裴寂迁任大丞相府长史,进封魏国公。

隋义宁二年(618)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裴寂主持受禅事宜,李渊于是受禅。登上皇帝宝座的李渊(唐高祖)满怀感激地对裴寂说:“是你促使我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啊!”

二、皇帝心腹恩宠有加

李渊即位后,裴寂为尚书右仆射,成了开国宰相。唐高祖对裴寂可谓宠爱有加。当朝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无人能比。赏赐的财物简直数不过来,唐高祖每天吃饭都想着裴寂,常把自己的“御膳”分给他吃。朝廷集会,唐高祖一定要让裴寂在自己身边,经常把他请到后堂商量事情,对裴寂言听计从。在正式场合叫他“裴监”而不直接叫他的名字以示尊崇。

唐武德二年(619)六月,割据势力刘武周派遣部将黄子英、宋金刚频频进犯太原,唐军屡战屡败,即位刚一年的唐高祖李渊不禁忧心如焚。裴寂主动请求率军平叛,任晋州道行军总管,率军抵御刘武周的军队。行军到介休,扎营于度索原,因水源被切断,便移营于有水之地。宋金刚趁机纵军击之,裴寂溃败,几乎全军覆没。裴寂经过一天一夜的疾行,逃至晋州(今山西临汾)。宋金刚继续进逼。裴寂上表谢罪,唐高祖安慰他,让他镇守河东之地(今属山西)。裴寂在战前虽然有拥立之功,能够审时度势,得李渊赏识,但在对待刘武周的战役中却显得力不从心,以致一败再败,不过高祖并没有过多地责备他。

裴寂生性胆小,又无将帅之才,遂驱虞、泰二州居民入城堡,焚其积蓄。百姓惶恐不安,皆思为乱。十月,夏县(今属山西)人吕崇茂聚众自称魏王,并寻求宋金刚支援,举兵反唐。裴寂率兵前往攻打,被吕崇茂击败而归。唐高祖把裴寂召入朝,责曰:“先前与刘武周对阵,兵力足可破敌,却一败再败,你能对得起朕吗?”即便如此,唐高祖依然像当初一样宠爱裴寂,每次巡游,都让裴寂留守。

一次,后麟州刺史韦云起奏告裴寂谋反。唐高祖李渊亲自对裴寂说:“朕有天下,本来就是你拥戴的,现在为什么要有二心?皂白要分清,不能不追究啊。”裴寂听了唐高祖的话,没有争辩,只是请求他查证后再做定论。经过查证,果然是对裴寂的诬告。经过这件事,高祖更加亲信裴寂,相信即使天下人都叛他,裴寂也不会离他而去。高祖为了抚慰裴寂,还派人到府上送礼给裴寂压惊。

唐代彩绘骑马拍腰鼓女陶俑

武德六年(623)四月,裴寂迁任尚书左仆射。唐高祖非常高兴,赐宴于金章殿。裴寂辞谢皇帝对他的提拔,他说:“当初在太原起事的时候,皇上已经答应在天下平定之后,让我回家种地。现在四海已经平静,刀兵不动,百姓安居,我请求陛下允许我退休,回家养老。”高祖坚决不准许:“现在还不到时候呢,我还要和您携手到老呢。您为台司(宰相),我为皇上,逍遥快活,岂不美哉!”从此以后,唐高祖每日都要差遣一位尚书员外郎,在裴寂府中值班,由此可知裴寂尊贵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