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太宗
16026900000030

第30章 唐太宗的父子兄弟(7)

李元轨每次进京朝见,都上疏陈述朝政得失,多所指正,唐太宗对他非常尊重,每有大事,都秘密派人前去咨询。唐太宗去世后,朝廷命李元轨与侍中刘齐贤共同修治太宗陵墓。李元轨博学多识,熟知历代典章制度,刘齐贤深为叹服。

有人建议李元轨经商取利,李元轨说:“你应当指正我的过失,为什么要劝我谋利呢?”不予采纳。

李元轨后任司徒,又出任襄州(今湖北襄樊)、青州(今山东青州)二州刺史。垂拱三年(687),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因准备不充分,很快失败。李元轨因与越王李贞有来往,被武则天流放黔州(今四川彭水),用槛车押送李元轨出发。槛车走到陈仓(今陕西宝鸡)时,李元轨死了,死因不明。

荆王李元景

李元景(?~652),唐高祖李渊第六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武德三年(620)封赵王。贞观初年(627),升任雍州牧。贞观十年(636),改封荆王,授荆州都督。第二年下诏:荆州都督荆王李元景、徐州都督徐王李元礼、潞州都督韩王李元嘉、郑州刺史郑王李元懿、豫州刺史道王李元庆、邓州刺史邓王李元裕、寿州刺史舒王李元名、幽州都督燕王李灵夔、苏州刺史许王李元祚、安州都督吴王李恪、相州都督魏王李泰、齐州都督齐王李祐、益州都督蜀王李愔、扬州都督越王李贞、并州都督晋王李治、秦州都督纪王李镇等人受封的名号世袭。但长孙无忌等坚决反对,因此这一决议被废除。其后李元景改封鄜州刺史。

永徽初年(650),李元景升任司徒,赐予实封一千五百户。

永徽四年(653),前宰相房玄龄之子房遗爱谋反,李元景的儿子李则与房遗爱来往较多,李元景受牵连被捕入狱。当时吴王李恪也牵连在内,高宗李治对大臣说:“我请求诸公免除我哥哥(指李恪)的死罪。”兵部侍郎崔敦礼说:“陛下希望施恩德于亲族,但不能为此违背国家法令。”于是,李恪、李元景被赐死。很久以后,追封李元景为沈黎王,过继渤海王李奉慈的儿子李长沙为嗣,但降为侯爵。神龙初年(705),唐中宗李显下令恢复李元景的王爵,由李元景孙李逖继承。李逖死后,因没有儿子,这个封国就废除了。

韩王李元嘉

李元嘉(618~688),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母宇文昭仪,隋朝左武卫大将军宇文述之女。武德四年(621)封宋王,武德十年(636),改封韩王。

李元嘉的母亲宇文昭仪,很得高祖宠爱,高祖即位之初,想立宇文昭仪为皇后,但昭仪坚决辞让。因为母亲的缘故,李元嘉特别得到高祖的喜爱,诸子中没有谁比得上他。

贞观六年(632),唐太宗李世民封李元嘉为潞州刺史。这时,他才十五岁,因母亲宇文太妃病重,哭泣不进食。母亲死后,李元嘉在居丧期间,哀毁过度,太宗多次劝慰他,让他保重身体。

李元嘉少年时就勤奋好学,藏书至万卷。他逐卷用古本考订正误,又采碑文古迹,多得异本。他与弟弟李灵夔友爱,相处甚为融洽,受到广泛的称赞。他洁身自好,礼贤下士,当代诸王没有能和他相提并论的,他可谓是唐太宗朝的贤王。

贞观九年(635),改封李元嘉为韩王,升任滑州都督。

高宗末年,李元嘉任泽州刺史。武后临朝执政,李元嘉升为太尉,改任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轨任司徒,舒王李元名任司空,滕王李元婴开府仪同三司,鲁王李灵夔任太子太师,越王李贞任太子太傅,纪王李慎任太子太保。诸王的职位看似很高、很受尊崇,但武后已经在谋划削弱诸王。

李元嘉因此十分恐惧,与儿子李和越王李贞的儿子李冲纠集李唐宗室子弟起兵讨伐武后。行动尚未开始,恰逢武后下诏,令宗室子弟都到京师祭祀祖庙。李元嘉派使者遍告诸王:“这次大祭祀是个阴谋,祭祀举行之后,武后一定要诛杀诸王,不如现在就起兵,不然,我们李家人就要灭绝了!”

于是,李元嘉假造了中宗诏书,统领诸王发兵。李冲率兵五千攻打济州,但诸王仓促之间不能集结军队,被武后派出的官军击败,兵变以失败告终。李元嘉到京师,因他是这次兵变的主谋,武后迫使他自杀,时年七十岁。下诏将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越王李贞削去王号。

李元嘉生有六个儿子。长子李训,封颍州王,早卒。次子李谊,封武陵王。第三子李谌,封上党公。第四子李,封董公,擅长做文章。出任通州刺史,因患病辞官回家,图谋响应越王的兵变。李谌精通言律,任杭州别驾,与李一起在这次兵变中牵连被杀。当时有许多王公被杀,李冲、李家中藏书最多,都是善本,朝廷图书馆中的书籍都比不上他们的书珍贵,神龙初年(705),朝廷恢复李元嘉的王号和封国,由他的第五子李讷继承。

愍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614~645),唐太宗李世民长子。字高明,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武德三年(620)封恒山王。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贞观十七年(643)被废。谥号“愍”。他因为是嫡长子而被立为太子,但却缺乏为人君应有的才能。他喜好声色,言行放荡,狂傲不羁;又与魏王李泰争夺储君之位,各自结党。他准备起兵诛杀李泰,被人告发,废为庶人。

一、身为太子言行放荡

李承乾生于承乾殿中,因此取名为承乾。武德三年(620),被封为恒山王。唐太宗即位后,立李承乾为皇太子。

李承乾幼时,思维敏锐,非常聪明。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但因畏惧父亲李世民,还不敢放纵自己的行为。他处理政事、接见众臣时,言辞忠厚,“忠孝”二字几乎成了口头禅;回宫之后,则与一群自己宠幸的人狎戏作乐。每有属下官员进谏,李承乾都是正襟危坐,沉痛检讨。劝谏者深受感动,人人都以为李承乾特别贤良忠正,无人察觉他本性的虚伪圆滑与粗野狡诈。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一些劣迹便慢慢传到众位大臣和太宗的耳中。每当孔颖达、令狐德棻、于志宁、张玄素、赵弘智、王仁表、崔知机等朝中大臣劝谏李承乾,李世民都厚赐诸臣,以示鼓励,同时也是提示李承乾应改恶从善。李承乾狂傲不悛,这些人劝谏时,他当面点头答应,唯唯称是,表示坚决改过,背后却遣人暗中调查诸人言行,伺机报复。

魏王李泰勤奋好学,礼贤下士,李世民比较器重他。李承乾腿脚有毛病,走路不很平稳,不符人君庄严之相,他惧怕自己的太子身份被父亲废掉,而魏王是最强大的竞争者,因此与李泰对立。李泰也阴谋夺取皇太子之位。二人各自结党,壮大势力,相互窥伺攻击。

东宫中有一位唱戏的少年,善于搔首弄姿,李承乾异常喜爱他。二人朝夕相伴,寝食俱同。太宗派人将那少年杀掉,与这事有牵连的人也有几个被杀。李承乾认为这事是李泰在背后捣鬼,对李泰特别仇恨。他怀念少年,画其图像,日夜观看;又为少年在花园中修造坟墓,赠官树碑,朝夕祭祀。李承乾每次到坟边徘徊,都是惋惜落泪,痛苦异常。内心越发憎恨李泰,怨恨太宗,从此称病,不问政务,几个月不曾出宫。

在宫中,李承乾命令奴仆上百人练习音乐,束成胡人发型,用彩帛制成舞衣,挥竿舞剑,群斗作乐,鼓声昼夜不绝。他又命人铸造大铜炉和六个大鼎,派人盗取百姓牛马,在炉鼎中煮熟,带领他宠幸的美女、俊男们搞起了“野炊”。

李承乾喜好突厥语言、服饰。他挑选奴仆中相貌长得像胡人的,用羊皮制衣,盘上发辫,每五人组成一个部落,建造毡房,树立五狼头旗帜,排兵布阵,演习练兵。他自己又建造毡帐居住,命各部落弄羊烧煮,用佩刀割肉而食。他又曾身扮可汗,假装死去,令众人号哭,涂黑面孔给他送葬,用众多马匹环绕他来回奔走。他曾讲过:“假如我拥有天下,就带数万骄兵到金城(今甘肃兰州),披散开头发,投奔思摩王,当他的一个部下,该是多么痛快!”

李承乾还命奴仆剪开毛毡制成铠甲,张旗布阵,与汉王李元昌各自率领一部分人,大呼小叫,相互击刺。有不服从命令的,就暴打他,有的被打死或致残。他大声宣布:“我如果做了皇帝,一定全部满足我的欲望!我要在皇苑中设置万人营,那时再与汉王分兵打仗,坐观岂不痛快!如果有劝谏的人,我就把他杀掉。杀死五百人,就没有人再敢乱嚼舌头,我的耳根子就清静了。”

二、不遵礼法废为庶人

李承乾憎恨李泰,曾派封师进、张师政、纥干承基等人筹划刺杀李泰,没有成功。后来他与汉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人滴血盟誓,准备起兵诛杀李泰。贞观十七年(643),齐王李祐在齐州(今山东济南)造反,李承乾对纥干承基说:“我宫殿的西墙,离大内只有二十步,与齐州不一样。”齐王造反,事情牵扯到纥干承基,纥干承基被捕下狱,准备问成死罪。为求活命,他上告李承乾欲谋反,李世民命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孙伏伽、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人共同处理此事。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今四川彭水)。

贞观十九年(645),李承乾死去,李世民闻讯废朝,命以国公礼节安葬,赐谥号为“愍”。

李承乾之子李象,任怀州(今河南沁阳)别驾,越州(今浙江绍兴)都督,封郇国公。另一子李厥,任鄂州(今湖北武汉)别驾。李象的儿子李适之,在玄宗开元年间曾任宰相。

濮王李泰

李泰(618~652),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字惠褒,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封魏王。武德三年(620)封宜都王,后改封卫王,又改封越王,再改封魏王。因他阴谋夺取太子之位,降爵东莱郡王,又改封顺阳王,后进封为濮王。死后赐谥号为“恭”。他富有才学,精明强干,深受唐太宗喜爱,对他的待遇甚至超过了皇太子李承乾。大臣多次劝谏,唐太宗也不听。唐太宗的宠爱,刺激李泰产生了夺取太子之位的野心,与太子明争暗斗。结果太子被废,他也因过于阴险不得立太子,被贬官降爵。从中可见唐太宗虽然英明一世,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