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16026700000038

第38章 附录:巴利语三藏提要(7)

128.《随烦恼经》(Upakkilesa、sutta)。佛陀想调停憍赏弥地区比丘们的争论。但比丘们说由他们自己解决。然后,佛陀到阿那律、难提耶和金毗罗三人修行的树林,向他们讲述排除烦恼的三昧修习法。

129.《贤愚经》(Bālapaita、sutta)。佛陀讲述愚者死后堕入地狱或畜生道,贤者死后升入天国。愚者在地狱中将受到各种酷刑惩处,而贤者在天国则享受连人间转轮王也无法比拟的快乐。

130.《天使经》(Devaduta、sutta)。佛陀讲述行善者升入天国,作恶者堕入地狱。每个堕入地狱的人,先由阎摩王询问他有没有见到过五天使:生、老、病、刑罚和死,然后,由狱卒带入种种地狱,接受惩处。

(四)分别品(Vibhaga、vagga)

131.《一夜贤者经》(Bhaddekaratta、sutta)。佛陀为众比丘作“一夜贤者”偈,强调不要留恋过去,不要想未来,而要把握现在当下,精勤努力。

132.《阿难一夜贤者经》(nandabhaddekaratta、sutta)。阿难向众比丘讲述一夜贤者偈的由来。佛陀又为阿难解释此偈。

133.《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Mahākaccana、bhaddekaratta、sutta)。一位天神向比丘三弥提(Samiddhi)询问一夜贤者偈。三弥提请教佛陀,佛陀说出此偈。大迦旃延为众比丘解释此偈。佛陀对他的解释表示赞赏。

134.《卢夷强耆一夜贤者经》(Lomasakagiyabhaddekarat-ta、sutta)。天神旃檀(Candana)向比丘卢夷强耆询问一夜贤者偈。卢夷强耆请教佛陀,佛陀为他解释此偈。

135.《小业分别经》(Cūakammavibhaga、sutta)。婆罗门青年苏巴(Subha、Todeyyaputta)询问佛陀为何世人有长寿有短命,有多病有少病,有美有丑,有富有穷,有贵有贱,有智有愚?佛陀解释这一切都由前生的业决定。业属于自己。众生是业的继承人。业是子宫,业是亲属,业是仲裁。

136.《大业分别经》(Mahākammavibhaga、sutta)。佛陀讲述善业有善报,但也有受苦的情况;恶业有恶报,但也有得乐的情况,因为善恶的业报可能出现在现世、来生或别的时间。

137.《六处分别经》(Saāyatanavibhaga、sutta)。佛陀讲述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十八意行、三十六有情句、三念住和无上调御士。

138.《总说分别经》(Uddesavibhaga、sutta)。佛陀讲述比丘在观察时,外识不分散,内识不松懈,不受取著干扰,将来就不会有生、老、死和苦。大迦旃延对此作出详细解释。

139.《无诤分别经》(Araavibhaga、sutta)。佛陀讲述既不要追求欲乐,也不要折磨自己,而应该遵行中道(即八正道),达到正觉和涅槃。佛陀还讲述不要说秘密话(rahovāda),不要说令人难堪的话,说话要慢不要急,不要偏爱方言俚语,不要违背通用术语。

140.《界分别经》(Dhātuvibhaga、sutta)。佛陀在陶师家住宿,为热心求道的出家青年波古沙底(Pakkusati)解说六界。波古沙底听后,请求佛陀授具足戒。佛陀告诉他,无衣钵者不能受具足戒。于是,波古沙底出外寻找衣钵,不幸途中被牛撞死。佛陀告诉众比丘,波古沙底已摆脱五下分结而达到涅槃。

141.《谛分别经》(Saccavibhaga、sutta)。佛陀讲述四圣谛并称赞舍利弗和目犍连。然后,舍利弗为众比丘详细解说四圣谛。

142.《施分别经》(Dakkiāvibhaga、sutta)。佛陀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将亲手织成的新衣献给佛陀,佛陀劝她施舍给僧团。由此,佛陀讲述十四种施舍对象,上至佛陀,下至畜生类。进而讲述七种对僧团的施舍,并认为此类施舍比前十四种施舍,功德更大。

(五)六处品(Sayatanavagga)

143.《教给孤独经》(Anāthapiikovāda、sutta)。给孤独长者病危时,舍利弗在阿难陪同下为他说法,勉励他不要执著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六界、五蕴和四无色处。给孤独长者死后升入兜率天。

144.《教阐陀经》(Channovāda、sutta)。比丘阐陀得了重病,舍利弗和大周那前去探望,发现他想自杀。他们劝他不要自杀,与他讨论六根六识无我,无执著便无苦。后来,阐陀还是自杀了。舍利弗把这个消息告诉佛陀。佛陀认为如果为了再生而自杀,应该受到责备,但阐陀不是这种情况。

145.《教富楼那经》(Puovāda、sutta)。佛陀教导比丘富楼那:不执著六境,便不会有烦恼。佛陀听说富楼那准备前往输那国(sunāparonta),便告诉他那里的人强悍凶暴。富楼那说不管遇到什么伤害,他都会以善待人。后来,富楼那果然在那里获得五百信徒。

146.《教难陀迦经》(Nandakovāda、sutta)。难陀迦向众比丘尼宣讲六根、六境、六识是苦、无常、无我,教导她们修习七觉支,求得解脱。佛陀见众比丘尼听法后,还没达到成熟。第二天,难陀迦遵照佛陀的吩咐,又对众比丘尼重说一次。然后,佛陀说这五百比丘尼中,最低者也能得预流果。

147.《教罗睺罗小经》(Cūarahulovāda、sutta)。佛陀向罗睺罗讲述一切感官享受瞬息即逝,认识了一切无常,便会厌离各种感官享受,由此达到解脱。罗睺罗听从佛陀教诲,达到漏尽解脱。

148.《六六经》(Chāchakka、sutta)。佛陀讲述六六法门: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和六爱。佛陀教导众比丘不要执著这些为我,而要予以摒弃。

149.《大六处经》(Mahāsaāyatanika、sutta)。佛陀讲述要如实理解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都是瞬息即逝的。贪恋执著这些,便会产生身心烦恼。如实理解这些,便能遵行八正道,达到明解脱。

150.《频头城经》(Nagaravindeyya、sutta)。佛陀讲述应该尊敬这样的沙门婆罗门:摒弃贪瞋痴,内心平静,一视同仁。

151.《乞食清净经》(Piapātapārisuddhi、sutta)。佛陀讲述比丘乞食应该注意的事项。在乞食时,要保持自我反省,摒弃恶念,增强善念。

152.《根修习经》(Indriyabhāvanā、sutta)。婆罗门青年郁多罗讲述自己老师的根修习法:“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佛陀告诉他说,若是这样,盲人和聋人则是最好的根修习者了。然后,佛陀宣讲“根修习法”,即对一切所见所闻漠然处之,住于舍,平静,警觉,清醒。

杂尼迦耶

一、《有偈品》(Sagāthā、vagga)

1.《诸天集》(Devatā、samyutta),含八十一经。记述诸神前来问法,佛陀一一予以解答,如怎样灭除对欲乐的贪恋、再生、邪见以及由无知产生的欲望,怎样摒弃贪欲和五蕴,摆脱邪恶、执著、不幸和烦恼。

2.《天子集》(Devaputta、samyutta),含三十经。记述诸神之子向佛陀问法。佛陀教导他们应该摒弃忿怒,与善人交往,生活才会愉快。

3.《憍萨罗集》(Kosala、samyutta),含二十五经。记述憍萨罗国波斯匿王(Pasenadi)与佛陀的二十五则对话。波斯匿王原先是印度教徒,婆罗门巴婆利是他的导师。他曾准备举行大祭,后来成为佛陀的热情支持者。波斯匿王和摩揭陀王阿阇世(Ajātasattu)为争夺迦尸城而打仗。波斯匿王初战失利,后反败为胜,并俘虏阿阇世。最后,波斯匿王把自己的女儿婆吉拉(Vajirā)嫁给阿阇世,并把迦尸城赐给阿阇世。

4.《摩罗集》(Māra、samyutta),含二十五经。记述摩罗如何诱惑和破坏佛陀或佛弟子修行。摩罗或幻化成公牛,企图捣碎比丘们的托钵;或幻化成大象或蟒蛇,恐吓佛陀;或站在山顶,推下巨石,威胁佛陀;或唆使钵遮沙罗的家主不要向佛陀施食。摩罗还派自己的三个女儿贪、瞋、痴诱惑佛陀。但不管摩罗怎样施计破坏,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5.《比丘尼集》(Bhikkhuī、samyutta),含十经。记述摩罗诱惑比丘尼脱离修行之道,但比丘尼都能识破他的诡计,挫败他的阴谋。例如,比丘尼基萨乔达弥化缘回来,坐在树下,摩罗前来扰乱她的思想。她回答摩罗道:“失子之痛,已成过去;一切男子,皆不属我;没有悲伤,毋庸掉泪;哪怕是你,我亦无惧;世俗之乐,早已抛却;无知黑暗,一刀两断;击败死神,憩息于此;泰然自若,一尘不染。”

6.《梵天集》(Brahma、samyutta),含十五经。记述大梵天(Sahampati)劝请佛陀说法。佛陀降魔得道后,并不准备宣法,因为他担心世人未必能理解此中真谛。大梵天怜悯众生,劝请佛陀说法,以便世人摆脱烦恼和痛苦。最后,佛陀经过认真考虑,接受大梵天的请求,在鹿野苑初转法轮。

7.《婆罗门集》(Brāhmaa、samyutta),含二十二经。记述婆罗门婆罗豆婆遮(Bhāradvāja)的妻子达南阇尼(Dhāna-jāni)虔信佛陀,经常赞颂佛法僧。婆罗豆婆遮感到腻烦,去见佛陀。但他听了佛陀说法,深受感动,决定皈依佛陀。后来,他的家族中其他一些婆罗门也效仿他皈依佛陀。

8.《婆耆沙集》(Vagīsa、samyutta),含十二经。记述婆耆沙长老摒弃情欲的事迹。婆耆沙刚出家时,在寺庙里见到一些衣着华丽的女子来访。他心旌动摇,困惑不安。但他自己认识到错误,摆脱了淫欲之心。

9.《树林集》(Vana、samyutta),含十四经。记述一些林中之神指导比丘遵行正道。例如,有位比丘住在林中,但他迷恋世俗的谬论和邪见。于是,林中之神心怀怜悯,前来劝他抛弃错误,遵行正道。

10.《夜叉集》(Yakkha、samyutta),含十二经。记述夜叉与佛陀或佛弟子的对话。例如,有位夜叉对佛陀说:“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回答,我就会搅混你的思想,或撕裂你的心,或拎起你的脚,把你扔进恒河。”佛陀说:“在这世上,无论是摩罗或梵天,神或人,婆罗门或沙门,都不可能对我做到这样。尽管如此,你还是提问吧!”于是,夜叉问道:“什么是人最宝贵的财富?遵行什么会带来幸福?什么是最甜蜜的味?什么是最好的生活?”佛陀回答说:“信仰是人的最宝贵财富,遵行正法会带来幸福,真理是最甜蜜的味,智慧的生活是最好的生活。”

11.《帝释集》(Sakka、samyutta),含二十五经。记述帝释天如何凭借功德而成为三十三天众神之主。例如,诸神与阿修罗交战,击败阿修罗,俘虏阿修罗王吠波质底(Vepacitti),把他带到帝释天面前。吠波质底辱骂帝释天,而帝释天静默对之。车夫摩多利困惑不解,帝释天便向他宣讲忍辱法。又如,面貌丑陋的夜叉占坐了帝释天的宝座,他也不发怒,而是整衣合掌,连说三声:“我是众神之王帝释天。”夜叉自惭形秽,隐而不现。帝释天还经常双手合十,礼拜佛陀。

二、《因缘品》(Nidāna、vagga)

12.《因缘集》(Nidāna、samyutta),含九十三经。佛陀向众比丘讲述缘起说,一切烦恼和痛苦皆产生于无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因缘和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教的核心教义。

13.《现观集》(Abbisamaya、samyutta),含十一经。佛陀讲述圣弟子如果认为自己已经完全灭除从前的苦,剩下的苦已不多,这是更大的苦。圣弟子应该不断努力,灭除剩下不多的苦。否则,他不能说已经获得智慧,通达现观。只有达到现观,具备法眼,才能获得大利。

14.《界集》(Dhātu、samyutta),含三十九经。佛陀讲述各种界,如眼、色和眼识,耳、声和耳识,鼻、香和鼻识,舌、味和舌识,身、触和身识,意、法和意识,等等。佛陀还讲述由界生起触,由触生起受,由受生起爱。

15.《无始集》(Anamatagga、samyutta),含二十经。佛陀讲述轮回的起始不可知。人受无知蒙蔽,受贪欲束缚,在无数次转生中受苦受难。如果将一个人无数次转生中的白骨堆积起来,比山还高。

16.《迦叶集》(Kassapa、samyutta),含十三经。佛陀称赞迦叶对任何衣、食、住和药,都知足满意。他进入人家家里,犹如温柔的月光,思想和行为谦恭。佛陀劝导众比丘以迦叶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