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摩诃梨经》(Mahāli、sutta)。佛陀在吠舍离讲经说法时,离车族人摩诃梨询问天眼通和天耳通的问题。佛陀证实禅定能获得天眼通和天耳通,但比丘修习梵行并非为了获得这些神通,而是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断灭三结,入预流果;减少贪瞋痴,入一来果;断灭五结,入不还果;灭尽诸漏,获得解脱。达到这些目标的途径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接着,佛陀讲述自己在憍赏弥时,出家人孟提摄(Ma-issa)和阇利(Jāliya)来问他生命(jīva)和身体(sarīra)是同一者,还是不同者?佛陀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详细讲述通过戒定慧,证得四圣谛,达到解脱。
7.《阇利经》(Jaliya、sutta)。佛陀在憍赏弥时,出家人孟提摄和阇利来问他生命和身体是否同一的问题。内容与上述《摩诃梨经》后半部分相同。
8.《迦叶狮子吼经》(Kassapasīhanāda、sutta)。佛陀在憍萨罗国委若镇时,裸体苦行者迦叶与他讨论苦行问题。迦叶讲述了各种苦行,诸如一日一食,二日一食,七日一食,乃至半月一食;食糠粃,食野草,食牛粪,食树根落果;穿树皮衣,穿草衣,穿兽皮衣,穿粪扫衣;长期站立,长期蹲踞,卧荆棘,卧硬地。佛陀认为只有苦行,而戒不具足,心不具足,慧不具足,远非真正的沙门婆罗门。除了苦行之外,还要修行,灭尽诸漏,达到解脱,才是真正的沙门婆罗门。迦叶询问佛陀何谓戒、心和慧具足?佛陀详细讲述戒、心和慧。迦叶听完佛陀说法,出家为比丘,最后修成阿罗汉。
9.《布吒婆楼经》(Pohapāda、sutta)。佛陀在舍卫城给孤独园时,有一次造访末梨园,那里聚集着以布吒婆楼为首的游方僧。布吒婆楼向佛陀提出“想灭”的问题,说有人认为无因无缘想生,无因无缘想灭;有人认为想(saā)是人的灵魂(attā,自我),灵魂在时有想,灵魂去时无想;有人认为具有大神通的沙门婆罗门或天神操纵人的想。佛陀回答说,想生想灭是有因缘的,因修习(sikkhā)而想生,因修习而想灭。布吒婆楼询问佛陀何谓修习?佛陀详细讲述如何通过戒定慧,达到“想灭”。
然后,布吒婆楼又问佛陀一些问题,佛陀作了回答。而布吒婆楼问到灵魂(我)与想同一与否、世界永恒与否、世界有限与否,生命与身体同一与否和如来死后存在与否这些问题时,佛陀都不作解答。佛陀告诉布吒婆楼说,这些问题没有用处,无助于离欲、灭寂、平静、觉悟和涅槃。布吒婆楼询问佛陀对什么问题作解答?佛陀说他解答苦、集、灭、道(“四谛”)。因为这些问题导向离欲、灭寂、平静、觉悟和涅槃。布吒婆楼听完佛陀说法,表示叹服。后来,他皈依佛法僧,成为优婆塞。
10.《须婆经》(Subha、sutta),共分二章。在佛陀涅槃后不久,阿难应婆罗门青年须婆之请说法。阿难讲述如何修习戒定慧,如实知苦、集、灭、道,从而达到解脱。须婆听后,皈依佛法僧,成为优婆塞。
11.《坚固经》(Kevaddha、sutta)。佛陀在那烂陀时,一位年轻的家主坚固拜见佛陀,建议佛陀指派一位比丘显示神通神变,这样就会使那烂陀居民更加信奉佛陀。佛陀说他从不要求比丘这样做。接着,佛陀说他本人通晓三种神变:神通神变,他心神变和教诲神变。神通神变是能以一身化作多身,又以多身还作一身,或显或隐,穿行墙壁山岳,出没大地,步行水面,趺坐空中,手触日月,身至梵天。他心神变是能洞察他人的心思。但是,不相信神变的人会说神通神变是犍陀罗咒术,他心神变是摩尼迦咒术。鉴于这种危害,佛陀厌弃显示神通神变和他心神变。而佛陀倡导教诲神变,即教诲他人通过戒定慧达到解脱。
佛陀还告诉坚固,过去曾有个比丘心生疑惑:“地水火风四大成分在何处灭尽?”他入定通天,但问遍天国诸神,直至梵天大神都回答不出。最后,还是回来问佛陀。佛陀告诉他说:“识灭皆灭。”
12.《露遮经》(Lohicca、sutta)。佛陀在憍萨罗国时,应邀上婆罗门露遮家吃饭。露遮怀有一个错误的看法,认为沙门婆罗门证得善法后,不应该告诉他人。于是,佛陀教导他说,有三种老师应受指责:不自觉也不觉他,不自觉而觉他,自觉而不觉他。真正的老师应该是自觉而觉他,就像佛陀本人那样。露遮听完佛陀说法,皈依佛法僧,成为优婆塞。
13.《三明经》(Tevijja、sutta)。佛陀在憍萨罗国时,有两个婆罗门青年互相争论怎样才能获得解脱,与梵天会合。争执不下,便去请教佛陀。佛陀询问他们通晓三吠陀的婆罗门、婆罗门的老师和老师的老师见到过梵天吗?他们回答说没有。于是,佛陀说,古代仙人创作三吠陀颂诗以来,婆罗门代代相传,但都没有面见梵天。这正如盲人依次相传,虚妄不实。也如欲求美女,而不知美女为谁?也如造梯登楼,而不知高楼何在?也如徒呼彼岸而欲渡河,或者,手臂受缚而欲渡河。并且,依据婆罗门传说,梵天没有爱欲、愤怒和仇恨,纯洁自制,而婆罗门陷身色、声、香、味和触五欲,蒙有五盖,死后怎么能与梵天共住?然后,佛陀教导他们说,比丘修习戒定慧,住于慈心、悲心、喜心和舍心(“四梵住”),这才是与梵天共住之道。这两个婆罗门青年听完佛陀说法,皈依佛法僧,成为优婆塞。
二、《大品》(Mahā、vagga)
14.《大本经》(Mahāpadāna、suttanta),共分三章。佛陀在舍卫城给孤独园时,凭天耳通得知众比丘在法堂议论前生事,便去法堂向众比丘讲述过去佛的事迹。毗婆尸、尸弃、毗舍婆、拘楼孙、拘那含、迦叶,加上佛陀本人(瞿昙)共七佛。佛陀讲述了七佛的种姓、族姓、寿数、成道之树、大弟子、僧会、常随弟子、父母和王都。
后来,佛陀又向众比丘讲述毗婆尸佛传。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入母胎。母怀菩萨,十月分娩,不坐不卧,立而生产。菩萨诞生后七日,母死往生兜率天。菩萨生下就能站立,朝北行走七步,环视四方,说道:“在这世上,唯我至尊。”占相婆罗门宣布这位王子具有三十二大人相,将来在家则成为转轮王,出家则成为阿罗汉、正等觉。父王为王子建造三座宫殿,供雨季、冬季和夏季居住娱乐。后来,王子驾车出宫游园,先后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和出家人。于是,王子剃除须发,身着袈裟,离宫出家。王子于僻静处,潜心思惟,因慧而悟:“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处灭,六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由此,王子获得解脱,成为阿罗汉、正等觉。然后,毗婆尸佛应大梵天的请求,向世间宣法。
15.《大缘经》(Mahānidāna、suttanta)。佛陀在俱卢国时,阿难对佛陀说:“世尊啊,真是奇妙!这缘起法如此深邃,看上去就深邃,而对于我来说,似乎明白易懂。”佛陀告诫阿难说:“不要这样说,阿难啊!这缘起法确实深邃,看上去就深邃。众生由于不理解、不洞悉这种法,纠缠不清,一团乱麻,不能脱离恶道、毁灭和轮回。”于是,佛陀向阿难解说缘起法:“缘名色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缘老死有愁悲苦忧恼,于是有一切苦蕴集。”佛陀还向阿难讲述了四种计我者、七种识住和八种解脱。
16.《大般涅槃经》(Mahāparinibhāna、suttanta),共分六章,是《长尼迦耶》中最长的一部经,讲述佛陀涅槃前后的事迹。
一: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时,摩揭陀王阿阇世准备攻伐跋祇国,派大臣把这个消息告诉佛陀。佛陀听后,向阿难了解跋祇国的情况后,对这位大臣说道:“我曾经向跋祇国人讲述七不退法。他们至今遵行七不退法,因此不会衰亡,只会繁荣。”那位大臣走后,佛陀召集众比丘,向他们讲述比丘的各种不退法。佛陀告诫他们说:“只要遵行这些不退法,比丘们就不会衰亡,只会繁荣。”然后,佛陀往菴婆罗提迦园说法。又往那烂陀波波利菴婆林说法。又往波吒利村说法,告诫优婆塞们犯戒者有五祸,持戒者有五利。佛陀出波吒利村,至恒河边。犹如力士手臂屈伸,佛陀与众比丘从此岸消失,站到彼岸。
二:佛陀往拘利村说法。又在那提迦为阿难说“法镜”。又往吠舍离,住在妓女菴婆波梨的园林,为众比丘说法。又往贝卢婆村,度雨安居。其间佛陀生重病,剧痛濒死。但佛陀以顽强的意志,熬过病痛,活了下来。佛陀自知不久人世,病体恢复后,嘱咐阿难说:“你们要以自己为岛屿而安住,以自己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以法为岛屿,以法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
三:佛陀在遮波罗塔庙告诉阿难,说自己如果愿意,可以活上一劫。而当时阿难的心为摩罗所障,没有请求佛陀活上一劫。接着,摩罗前来请求佛陀入般涅槃,佛陀允诺自己三个月之后入般涅槃。佛陀作出这个决定,大地剧烈震动。佛陀向阿难讲述大地震的八因缘,又讲述八众、八胜处和八解脱。阿难请求佛陀活上一劫,佛陀说自己已经作出入般涅槃决定,不能食言。佛陀前往大林讲堂,向众比丘宣布自己不久将入般涅槃,嘱咐众比丘为了众生的利益,继续努力学法和宣法。
四:佛陀往般荼村说法。又往薄伽城说法。又往波婆城,住在铁匠纯陀的菴婆林。佛陀吃了纯陀供养的软猪肉,发赤痢,剧痛濒死。佛陀忍住病痛,又往拘尸那罗,途中身疲口渴,请阿难取水解渴,浑浊的河水顿时清澄。遇阿罗逻·迦罗摩的弟子末罗子布古沙,佛陀为他说法。然后,佛陀返回菴婆林休息。佛陀嘱咐阿难,请纯陀不要为供养食事悔恨,告诉他:“如来最后接受你的供养食,入般涅槃,你做了善事,积了功德。”
五:佛陀往熙连禅河对岸拘尸那罗城末罗族的沙罗林,吩咐阿难在沙罗双树间铺床,床头向北。佛陀向右侧卧,双足相叠,作狮子卧。佛陀嘱咐阿难,他逝世以后,诸比丘可于“四处”礼佛,即“如来生处”、“如来成正等觉处”、“如来转无上法轮处”和“如来入无余涅槃处”。阿难问如何安置如来舍利?佛陀嘱咐建塔供奉。佛陀请阿难通知末罗族人来与他见最后一面。末罗族人哀伤悲痛,前来礼佛。游行僧须跋陀赶来问法,佛陀为他说法。须跋陀听后,皈依佛法僧,成为佛陀的最后一位弟子。
六:佛陀嘱咐阿难:“不要认为‘导师言毕,我们不再有导师’。在我逝世后,我所教导的法和律便是你们的导师。”佛陀又对僧伽规则作了一些指示,然后,对众比丘说道:“诸行是坏法,你们要精进努力,心不放逸。”这是佛陀最后的说法。随后,佛陀从初禅入二禅、三禅和四禅,入般涅槃。佛陀入般涅槃时,大地震动。此后,末罗族人火化佛陀。佛舍利分送各地,建塔供奉。
17.《大善见王经》(Mahāsudassana、suttanta),共分二章。佛陀在拘尸那罗城末罗族的沙罗林中般涅槃时,阿难劝他不要在这偏僻荒芜的小城般涅槃,而去大城般涅槃。佛陀劝阿难不要这样说。他告诉阿难,此城过去曾是大善见王的都城,人口众多,富庶繁华,有十种声、七种城墙、七种多罗树、七种宝和四种如意德,等等。大善见王想到自己是凭布施、和顺和自制获得这样的大威严。于是,他摒弃诸欲,修习四禅,住于慈、悲、喜和舍,命终升于梵界。最后,佛陀向阿难点明这大善见王是自己的前生。教导阿难说:“诸行无常,生灭为法,生而又灭,解脱为乐。”
18.《阇尼沙经》(Janavasabha、suttanta)。佛陀住在那提迦时,阿难鉴于佛陀曾经讲述那提迦信众命终再生事,要求佛陀也讲述摩揭陀信众命终再生事。于是,佛陀沉思摩揭陀信众命终再生事。这时,有一位名叫阇尼沙的药叉前来告诉佛陀:常童子梵天为三十三天诸神讲述四神通,三径路,四念处,七定具,皈依佛法僧,循此就能像摩揭陀信众那样,命终断除三结,进入预流,不堕恶趣,达到正觉,或者进入一来。
19.《大典尊经》(Mahāgovinda、suttanta),共分二章。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时,一位乾达婆青年来见佛陀。他告诉佛陀:帝释天为三十三天诸神讲述佛陀的八无等法。然后,常童子梵天出现,为三十三天诸神讲述佛陀前生曾是婆罗门祭司,名为大典尊。大典尊想要见到梵天,在雨季独居静处,修悲禅定。梵天显身,指示大典尊应该出家修行。于是,大典尊出家修行,住于慈、悲、喜和舍,并向诸弟子授道。诸弟子命终皆能升天,道高者与梵天共住。乾达婆青年说完,询问佛陀还记得此事吗?佛陀说还记得。但佛陀指出,这只是生于梵界之法。若要证得涅槃,则要修行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