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悬疑千年鬼府:我和亡灵有个约会
15891900000013

第13章 博士生楚天

“我怎么觉得你说的这个有点儿黄呀!教官们还陪女生们睡觉?还是我来讲一个吧。”说话的是已经毕业的一个学长,他继续说道:

“那天去上班。一个常到我们这坐的老板就过来了。大家都知道田汉大剧院吧。对了那个老板就是田汉大剧院的。几年前长沙烈士公园西门那边有个红太阳。可是一场大火给烧了。后来我问那老板现在那个地方新开发了什么没有?老板沉没了下说。那个地方不知道要怎么说,感觉不太好。很多开发商都不敢再在那块地上搞新的项目了。为什么了?因为以前打战时那就是刑场样的,死了很多人在那边。老板说红太阳营业后,他就听到不下十个人说看到过一个穿白衣,长头发,看不清脸的女人。感觉很邪门,以前我也说过那些KTV什么的很容易出现亡灵。可能是当时他们在建红太阳时没有把那些人给请走。所以他们才会在那徘徊。后来红太阳就起火了,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公司在那开发了。现在那个建筑还在那个地方。长沙还有一栋建筑物也是用来镇压亡灵的。那就是在芙蓉路上‘辣的叫’的边上一栋黄蓝相间的大楼。听说那个楼是没有名字的。因为以前也是个刑场。所以为了镇住它们于是建了这栋楼。长沙世界之窗如果有朋友去过。一定知道他那里有座千手观音的像。后面是农家和一大片田。边上好像是建的少数民族的房子,以前我就很奇怪,为什么在那单单就建了个千手观音,而且和边上少数民族的房子也不搭啊!”

艾艾听了点了点头,她是去过世界之窗的。

“新学年还是不谈灵异的话题了,别把新生们吓坏了。对了,你们新生中有没有谁是哲学院的学生,哲学院有没有一个叫楚天的博士研究生?”一个读研三的学姐突然问道。

“楚天!”艾艾听了学姐的话突然惊叫出来。

“艾艾,你认识这个叫楚天的?我记得你不是文学院的吗?”学长奇怪地问道。

“哦,对,我是学院的。”艾艾不想多说什么,于是急中生智,撒谎说道:“我听错了,我有个小学同班同学叫楚天天,很显然学姐说的不是这个人。”

“没错,我说的是两年前,一个申请我们学校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的人,当时我还在校招生办公室兼职当助理,在整理博士研究生申请材料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这个叫楚天的人提交的申请材料。我当时稍微扫一了眼他的学历,吓得我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你们猜,他毕业于哪所学校?”

“清华?北大?”

学姐摇了摇头。

“难道是海龟?哈佛?普林斯顿?”

学姐又摇了摇头。

“不是国内,也不是美洲,难道是欧洲?牛津?剑桥?”

学姐没有继续卖关子,解释道:

“我之所以被吓了一跳,不是因为他毕业的学校多有名气、多牛逼,而是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步的惊人。他本科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后来又在短短的两年内同时取得了博洛尼亚大学和萨拉曼卡大学的硕士学位,之后在巴黎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仅一年取得博士学位。带着这些牛逼闪闪的学历和学位,他最后竟然选择我们学校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真是让人膛目结舌。”

“都是欧洲的名校,他是欧洲人吧?”一个学长问。

“我从他的申请材料里看到,他的父亲是英国人,他的母亲是我们中国人,他从小在英国长大。”学姐说。

听到学姐这么一说,艾艾小声嘀咕到:

“原来是个混血呀!怪不得脸色发白,眼睛发绿的!”

其他人议论纷纷起来,有人赞叹,有人哀叹——

“哎呀呀,这简直不是人啊,老子读个本科都快读傻了!”

“我看这个人绝对是天才和疯子的复合体!”

“我看他是闲得蛋疼,把攻读学位当成一种癖好了吧!”

“我倒觉得他是有目的性的,你们发现没有,他读的学校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校。我刚才上网查了一下这四所大学,你们听听。”学长看着自己的手机屏幕,读到:“博洛尼亚大学建立于1088年,萨拉曼卡大学1218年建校,巴黎大学1160年就有了,牛津大学建校于1167年。”

“如果这样看来,那么他申请攻读我们学校的博士研究生就是一场误会。”

“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说,他可能误把我们的岳麓书院当成是H大了,岳麓书院的创立虽然比以上那四所大学都早,但我们H大还不过百年而已。”

“这话就是你的不对了,我们H大可是延续了岳麓书院的精神和传统,岳麓书院就是H大的前身,怎么就不能把岳麓书院当成H大了。”

“那只是为了说得好听,我们的书院不能叫大学,H大就是从一百年前开始的,不能和那四所欧洲大学比较。”

两位博学多才的学长开始顾不上吃喝,就书院与大学的相同与否进行了深层次的辩论。

“什么是书院?书院就是学校,甚至就是中国古代的民办大学。几乎所有关于书院的文献中都是这么一个说法,至少,仅就我翻阅过的书籍都是这么说的。”

“我知道,我知道,所以才会有一些言论,说什么中国古代的大学比欧洲大学早出现几百年,什么古代书院的办学经验对现代大学的启示之类的。但是实际上,这些说法都与书院的实际性质相去甚远。”

“那你说说看,书院到底是什么?”

“你这个问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正确的问法应该是:某个朝代的书院是什么?因为各朝代的情况不一样,汉、唐时的书院基本上就是学者私人的书斋。宋、明时期的书院是那些雅好学问的官员聚集同道的会所。清朝时,书院才被政府收编成为官家的学校,但也不完全是学校,它可能是民间藏书的楼舍,可能是商家刻、售书的坊局,可能是宗族、学派的祠庙,甚至可能是同乡会馆或行业会馆,不一而论。清末民初,随着现代教育的出现,依托一批原来书院的地皮和建筑,建立了现代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所以说,在清代之前,书院根本就不是学校。清代以后的书院,倒是可以称为学校,但是,只是官方学校的一部分,主要执行的科举考试辅导班的功能,也和欧洲或现代的大学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