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禹羌北川
15795600000046

第46章 缺少清真食品,我们希望能募捐

在以羌族居民为主的北川永兴板房区采访,我意外地发现,这里竟有一条回民街,居住了不少回族居民。在大西北这些年,我与很多少数民族朋友朝夕相处,身边的的回族朋友不在少数。他们信仰******教,习惯食用清真食品,在汉族地区生活,在地震后这种特殊的、非常困难的时期,他们在生活上一定也有许多难言之痛。

我跟两位回族老人和一位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攀谈起来。孕妇叫余兰,38岁,预产期还有几天,也是一位地震中丧女后再孕的高龄孕妇。68岁的沙永辉是她的母亲,另一位个子高大的老人叫丁庆玲,是她的伯母,今年已经82岁,是曲山镇回民中最年长的老人。

余兰说,他们都是曲山镇茅坝新区的居民,县城原有回民300人到400人,地震中遇难70多人,“后来宁夏等地的******都来慰问过,给我们送来了不少清真食品,给我们解了燃眉之急。”

“我家住在公路边,地震当时我正在院坝里做鞋垫。”丁庆玲老人回忆说,“地震把我家两层楼都震垮了,我也被摔出去了,倒在路中间,头上一个包,腿杆也摔断了。我两个儿媳贾秀英、张道华跑来了,急忙把我扶到桥边的山坡上,那是一个安全地带,这样才逃出来了……”

“幸好我那天在外边玩,刚走到北川大酒店前面的坝子里,地就摇了,我紧紧抱住一棵树。当时大家都在自救,设法逃生……”余兰说。

丁庆玲老人说,13****被人搀扶着逃到任家坪,转移到绵阳九洲体育馆,又被转移到南河体育中心。“因我们是回民,风俗习惯和汉族、羌族不一样,被全部转移到南河体育中心时,有专门的人来送饭。我们在那里住了10天后,因南河体育中心要搞奥运火炬传递,要腾地方,政府又把我们这100多回族难民转送到擂鼓安置点。”

“在擂鼓,我们自己组织起来,又开设了公共食堂,政府送来了米、油、面、钱,年轻人负责管钱、物。在帐篷里,我们有了临时清真寺。西北的回族同胞给我们捐赠了两车饼干、方便面等等,让我们度过了难关。”余兰说。

“原来在县城老城区、新城区,散居着三四百名回民。”丁庆玲老人说,“疏散转移到九洲体育馆后,现场清点人数时,只有100多人,有部分投亲靠友了的不清楚,再后来查清楚,有200多人幸存,70多人遇难。

“目前在重建新县城,规划建设一个回民小区,也征求了我们的意见,挨家挨户登记了,这让我们很欣慰,感到未来有了希望。”余兰说。

“北川这里羌、汉、藏、回多个民族和睦相处,都很团结。”丁庆玲老人说,这里的回民姓余、马、尹、沙、兰、刘、张等七八个姓氏。

“地震后,我们曾提议到外地走一走,到全国各地去沟通沟通,散散心,希望能捐些钱建清真寺,原计划去年过了古尔邦节后走。”余兰说,“我们选了几个人负责,但有的家庭因孩子遇难了,心情不好,有的又怀上了孩子,比如我,出门不方便,就暂时搁下了。”

地震中,丁庆玲老人失去了22岁的孙女余琳、28岁的孙女余莉、17岁的孙子余新和(北川中学高一学生)和40岁的儿媳吴永俊(汉族),“这些人连遗体都没找到”。余兰则失去了6岁的女儿胡新悦,当时在曲山幼儿园上学。

余兰说,现在在板房区回民街幸存的小伙都出去打工了,开车或帮工,妇女都在板房区照顾孩子。“我和38岁的张倩、32岁的代立琼都因孩子遇难而再孕,正在孕期,预产期还有几天。”

“说实话,现在我们这些回民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余兰说,饮食是北川回民们最大的苦恼。“由于我们在饮食习惯上与羌族、汉族不同,又住在异地他乡,平时只能到绵阳、花荄两地买点牛羊肉和清真食品来尝鲜,而这里的牛肉卖到17元一市斤,羊肉几乎没有,各家也没钱去买,要是去晚了,也买不上。我们平时只能吃点洋鸡蛋,肉鸡,而土鸡蛋8-9元一市斤,也买不起。挤出的钱,买了彩电、冰箱等板房区的必需品,电脑是朋友送的,无钱装宽带,还不能上网。我要保胎,板房区的生水不能喝,只能买纯净水来喝。”

“我们一两周都吃不上肉(牛羊肉),现在也没生活费了,想尝尝肉的滋味啊,都难!”丁庆玲老人叹息说,“当然,我们最盼望的是,尽快建成新县城,有房子住,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