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人文始祖大禹的诞生地,是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抗震救灾期间,那时我正作为一个身在边疆虽无法亲临灾区一线,却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媒体远程关注并真正“帮助”过灾区的网络“志愿者”。当时我已把自己几乎全部的身心都交给了灾区幸存的同胞和山山水水。
至今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地震发生后不久我所实施的 “网络万里大救援”行动像接力赛一样,在几乎第一时间将公众知晓率极低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网上发布的数十条求救信息,转帖到全球华人关注的凤凰网上(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后数小时到5月14日的48小时内),以四两拨千斤之力,通过网络为党和国家、政府部门、军队以及全社会准确了解震中所在的阿坝州的状况并实施科学救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个创举或许可以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志愿者”的一段佳话(请参阅我的博客http://blog。 sina。 com。cn/luoluoli )。
众所周知,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里氏8。0级、震中裂度达Ⅺ度的特大地震突然而至,一阵阵有如惊涛骇浪般的超强地震波,将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的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曲山镇彻底压成了齑粉,近2万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我与很多人一样,在对这场惨烈天灾感到极度痛心极度哀伤的同时,也对北川神秘的禹王传说以及羌民族的来龙去脉等产生了强烈探究的兴趣。在距汶川大地震即将过去百天的2008年8月,我在首次亲赴北川羌族自治县采访之前,已对华夏人文始祖大禹与北川的渊源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时间有限,就在这次只有半天(8月20日)的走马观花似的采访中,我的灵魂竟受到了强烈的震颤。回到新疆后,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我怀着难以遏止的感情,立即完成了上万字的纪实作品《北川之殇与中国之痛——汶川大地震百日印象》。让人备感欣慰的是,此文后来虽没能在媒体发表,但得到了包括新疆日报资深记者、新疆画报社社长、总编辑王星在内的一干朋友们的一致好评。
在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前夕的2009年4月,受成都曲平文化交流中心、《英雄诗篇画祖国》编辑部主任胡曲平和副主任何岑甫的邀请,在新疆画报社社长王星、社长助理罗定刚的大力支持下,我再次踏上了返回四川家乡的列车,回到了灾区,回到了北川,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采访。我之所以强调“回到北川”,是因为我感觉我到北川,就像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一样。我深入到了“故乡”的山山水水采访,看到经历5·12特大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水淹以及9·24泥石流等多重灾害“垂直打击”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如何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以及全国人民特别是山东人民的帮助支持和援建中走出地震阴影,在灾后重建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感受到大量的羌族同胞们如何在百折不回的大禹精神感召下擦干眼泪、埋藏伤痛、自强不息、重建家园,如何在艰苦的灾后恢复和重建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凸显出坚强的北川精神!
首先我发现,在北川重建的羌寨(包括吉娜羌寨、卓卓羌寨),在板房区(比如永兴板房区、擂鼓板房区),在残存的山寨和村子里……处处都有羊头的标识,羊的图腾无处不在。置身其中,我认知和了解了更多,我感到,这些羊似乎都在看着我,似乎都对我有所期待。
原来,羌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钟情图腾崇拜的古老民族。他们性格温和、善良、坚韧,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游牧、定居并繁衍生息;他们崇拜白石,崇拜山羊,崇拜山神,崇拜树木,崇拜山林里的飞禽走兽,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他们猎杀山羊或盘羊后,会把羊皮蒙成法鼓,将羊头供奉起来,在欢乐或悲伤时,敲起羊皮鼓,围着羊头跳起莎朗(亦即锅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还把大山深处的杜鹃花叫做羊角花,也许正是这种情感的体现。
在我的知识和记忆里,羊,其实也是吉祥的代名词。为表示吉祥之意,在中国书画艺术里,书画家们往往将“吉祥”写为(或画成)“吉羊”,将“羊”字头上的两点画成弯弯的形状,极像山羊或盘羊的头角。这也是象形字中最能体现喻意的表音表意文字之一。
在与北川羌族兄弟姐妹接触的日子里,我这个属羊的人处处感受到羌族同胞的热情、善良和开朗、大方。我这只羊小心翼翼踏进了他们的圈子,逐渐跟他们同喜同悲,与他们休戚与共。
我愈来愈发觉,我已经离不开这里,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因为他们所崇拜的对象,其实就是我的属相——吉羊啊!我无时无刻不感到:我的灵魂在北川,我灵魂栖息的家园在这里!
有人说,从汉字的写法上看,“羌”其实就是一只弯角的老羯羊。从古到今,有关这个民族的记载,文献典籍中处处可见。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承载古老文化和历史最多的民族之一。唐诗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让多少人对羌民族的历史心向往之。
《中国大百科全书》(2009年版)“羌”词条是这样介绍的——羌是我国西部的古老民族之一。殷商甲骨文中出现“羌”、“羌方”名,为商西方强邻,多次被征伐,臣服于商。先秦典籍也记载有“羌”,多与“氐”连称。商末,周人兴起于今陕西西部,与羌族姜氏世为婚姻,羌、姜二字古代相通。羌人参加了周武王灭商纣的战争。西周建立后,姜氏贵族多被封为异性诸侯,立国于内地,较早融入华夏。
留存在西部的大量羌族人,主要居于河湟地区,以游牧为生。氏族无定,或以父母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相与婚姻;妻后母,纳嫠嫂。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杀人偿死,无他禁令。
据《后汉书?西羌传》载,秦厉公共时(前476-前443),有秦奴隶无弋爰剑逃至河湟间,教羌人农业和畜牧,羌人推其为首领。至秦献公时(前384-前362),秦人势力向西扩张,羌人畏秦,由爰剑子孙率领向西南迁徙。其后繁衍,各自为部,爰剑五世孙研时,至为健豪,故号为研种。中国史籍又统名为西羌。
至汉武帝时,欲隔绝羌、胡(匈奴)交通,筑令居塞,开河西田郡,始设置护羌校尉。羌人自湟中稍西徙至西海(今青海湖)、盐池,至研十三世烧当立,复健豪,子孙遂更以烧当为种号。而远在今新疆天山以南也多为羌部,如婼羌、葱茨羌,白马、黄牛羌等。王莽辅政后,调令西羌献西海之地,遂于今青海湖东北置四海郡。
东汉建立后,复置护羌校尉,以统羌人,且因羌人反抗而多徙入关陇之地。如建武十一年(35),马援击破先零羌,徙其于天水、陇西、扶风三郡;永平元年(58),又徙烧当羌7000余户于三辅(今陕西关中),史籍始出现有“东羌”与“西羌”之名。羌人深受东汉地方官吏、豪强之压榨奴役,生活悲惨,起义不断。其规模大者有三次:第一次从永初元年(107)起,历时十余年;第二次从永和元年(136)起,历时十余年;第三次从延熹二年(159)始,也历时十年。这些起义虽最终为东汉统治者镇压下去,但东汉王朝也因此而日益衰落。
魏晋时,羌人继续内迁,广布于秦、凉、雍、益四州。曹魏两晋仍置护羌校尉以统之。杂居于关陇的羌人部分也为编户,备受奴役,多次举行起义,如晋惠帝元康六年(296),秦陇羌民就参加了以氐人齐万年为首的大起义。十六国时,原烧当羌后裔、南安羌首姚弋仲起兵,建后秦国,都长安,最后为东晋刘裕所灭。南北朝时,秦陇羌人进一步与汉族融合。而今四川西北、甘肃东南的邓至羌、宕昌羌一度称雄,最终为西魏、北周所灭,分置宕州和邓州。
秦陇羌民于唐初最后融入汉族。在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等地大部分羌人,史籍则统称为党项羌。唐贞观末至永隆初(约648-680),由于吐蕃的侵逼,部分党项羌陆续迁入今陕西北部、宁夏及甘肃东部。唐末,党项拓拔部崛起,据夏州等地,为唐藩镇之一。北宋宝元元年(1038),拓拔氏正式建立西夏政权。
余留在今四川西北、青海南部以及甘南的诸羌部,大多为吐蕃所征服,一部分融入藏族之中。仅有今岷江上游一带的羌族绵延下来,历经唐宋所置羁縻府州、元明所置土司的统治,至清乾隆时,改土司为流官,经济有缓慢发展。
《中国大百科全书》(2009年版)“羌族”词条说——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人口306072人(2000),使用羌语,通用汉文。二十世纪90年代,四川省为羌族创制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如喝酒时的“干杯”,羌语音为“西氏苦”。
春秋战国时期,古羌人的一支从甘肃、青海地区迁居于岷江上游,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形成今日的羌族。主要经营农业,农作物以玉米、小麦、青稞和马铃薯为主,雪山大豆十分有名。所居山区有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等。羌族人民善刺绣、挑花、编织,建筑艺术精湛,文化丰富多彩。民歌与民间故事内容广泛,如有神话故事《开天辟地》等。舞蹈以羌族锅庄“跳沙朗”最为流行。男女均穿麻布长衫,外套羊皮长背心,包头巾,缠绑腿。妇女的衣服绣有花边,系绣花腰带,穿绣花鞋,喜戴耳环、圈子、簪子、银牌等首饰。以玉米、小麦、大米和马铃薯为主食,喜饮自酿的酒,俗称咂酒,吸兰花烟。住房为方形或长方形,平顶,墙壁由石片砌成,以三层结构居多,顶层贮物,中层住人,下层养牲畜。住房多为用石块砌成的六角形或八角形碉楼。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丧葬分火葬、土葬和水葬,火葬为传统习俗。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等。多数人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在屋顶上供奉白石为天神。
现代羌族聚居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和绵阳市北川、平武等县。1958年建有茂汶羌族自治县,其辖区包括今茂县、汶川县及理县的部分地区,属阿坝藏族自治州管辖,这是我国第一个羌族自治县。1987年,阿坝藏族自治州改建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随即撤销,2003年建立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成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
《中国大百科全书》(2009年版)介绍说,羌族文学为中国羌族民众创作的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叙事长诗和歌谣等。
羌族神话主要表现先民对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文化发明等的想象。一是开天辟地的神话。古时候地是一个黑鸡蛋,天是一个白鹅蛋。女神红满西打开一个黑鸡蛋,里头钻出一条大鳌鱼;男神阿补曲格打开白鹅蛋,里头滚出一块青石板。他们用大螯鱼搭好地,再用大鳌鱼的四条腿撑起青石板,天地就造成了。二是人类起源的神话。一则是说天神比塔用羊角花(即杜鹃花)的树干,照着自己的样子削了9对小木人,把它们放在地坑里用石板盖上,并每天哈三口气,到了第三个戊日,小木人变成了人。又一则神话说,人的先祖是猴毛人,它被野兽扯光了毛才变成人。再一则神话说,人是两个神分别吃了天上地下两种东西而生下的。三是图腾神话和祖先神话。以《猴皮帽的来历》、《角角神的故事》为代表。前者说金丝猴有恩于祭司“端公”,从而被尊为老祖宗、老师傅;后者是英雄羌流神奇出生、捉妖除害的故事。文化发明神话有《燃比娃盗火》、《阿巴补摩》等。前者叙述英雄燃比娃历尽艰难险阻多次为人类去天庭盗火,最后盗得用白石相击取火的办法;后者叙述远古人类没有粮食吃,阿巴补摩上天取五谷带回人间,并亲尝百草,发现了医治百病的草药。
古代传说有表现羌族迁徙史的《羌人为什么迁来四川》,有叙述大禹经历和功绩的《大禹王的故事》等。近代传说以人物传说、风物传说居多。代表作《黑虎将军》叙述清咸丰年间,黑虎寨羌民时常遭到异族军队的侵扰,寨里一位英雄带领大家布疑兵迷惑敌人,使来犯者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大家尊称他为“黑虎将军”。后来他遭敌人暗算,不幸牺牲。
史诗和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品分别为《羌戈大战》和《木姐珠与斗安珠》。前者表现羌族先民历尽艰难困苦,与魔兵血战、与戈基人苦斗,从西北高原迁居岷江上游的经历;后者叙述天仙女木姐珠与凡人斗安珠产生爱情,斗安珠上天通过了天神的考验,终于获得了婚姻的自由,两人回到人间,过上幸福生活。
羌族在清代已有书面文学作品传世。当代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小说有谷运龙的《飘逝的花瓣》,叶星光的《阴差阳错》、《沉重的大山》;散文有朱大录的《羌寨椒林》,罗子岚的《没有回声的土地》;诗歌有余耀明的《羊皮鼓》,何健的《野山的呼唤》、《羌民篇》等。
羌族舞蹈是中国羌族传统民间舞蹈。羌族人民喜歌善舞,歌舞在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举凡节日、迎送宾客、祈福禳灾、祭祀鬼神、婚丧礼仪等都有歌舞。主要分为自娱性、祭祀性、礼仪性几类,其中锅庄、巫舞最为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