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败局Ⅰ
1578900000010

第10章 巨人:“请人民作证” (1)

1992年,一家知名媒体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大城市的万名青年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写出你最崇拜的青年人物”。

第一名,比尔·盖茨。第二名,史玉柱。

当时的史玉柱,可能是全中国30岁以下青年中最著名的一个。

10年后,当你在大街上拦着一位20岁上下的青年,问他,谁是史玉柱,恐怕知道的人不足1/10。

这就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创业年代的冷酷和生动。

巨人集团的覆灭,是中国知识青年冲浪市场经济的最惨烈的悲喜剧,它曾经在无数热血学子的心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样的伤害,在某种意义上,或许并非是无益的。

文弱书生的豪赌天性

如果没有那个悲剧性的结局,以下的描述足以勾勒出一位罕见的商业奇才所有的智慧和勇气:

1989年7月,一位名叫史玉柱的安徽青年孤独地站在深圳宽敞而脏乱的大街上。当时的深圳已经作为特区开放了将近10年,每年有百万以上的劳工赶到这里“淘金”,南国风吹在每一位百无禁忌的“青年牛仔”身上,让略带海腥味的野心在钢筋水泥中蓬蓬勃勃地萌芽开放。7年前,史玉柱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进了浙江大学数学系;3年前,他又考到深圳大学读软科学管理,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可是,已经在深圳的创业氛围中浸泡了3年的史玉柱早已无法忍受内地机关单位的平静和呆板了,仅仅几个月后,他便毅然辞职,又回到了那片狂热而充满了机遇的南国地。

此时史玉柱的行囊中,只有东挪西借的4000元以及他耗费9个月心血研制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史玉柱长得瘦高文弱,一眼望去便是一副南方书生的模样,可是他却有着超出常人的惊人的豪赌天性,这种天性在他日后的创业历程中将一再展现。初到深圳几天之后,他便作出了一生中的第一个豪赌决定,他给《计算机世界》打电话,提出要登一个8400元的广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唯一的要求是先发广告后付钱。“如果广告没有效果,我最多只付得出一半的广告费,然后只好逃之夭夭。”事后,他这样说。

13天后,他的银行账号里收到了3笔总共15820元的汇款。两个月后,他赚进了10万元。这是他经商生涯中的“第一桶金”。他把这笔钱又一股脑全部投进了广告,4个月后,他成了一个默默发财的年轻的百万富翁。

1990年1月,史玉柱一头扎进深圳大学两间学生公寓里,除了一星期下一次楼买方便面,他在计算机前待了整整150个日日夜夜。这次他拿出来的是M-6402文字处理软件系列产品。当他天昏地暗地走出那间脏乱的学生公寓的时候,他发现家里的所有家具都已不翼而飞,数月未见的妻子已不知去向。可是,他却站在了一个新的事业起点上。他从深圳来到珠海,这位身高1.80米、体重不到120斤的瘦长青年给自己的新技术公司起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巨人”。他宣布,巨人要成为中国的IBM,东方的巨人。

就在巨人诞生不久,他的豪赌天性再次让他作出了一个所有部下都反对的决定:全国各地的电脑销售商只要订购10块巨人汉卡就可以免费来珠海参加巨人的销售会。一时间,200多位经销商从天南海北齐聚珠海,史玉柱以数十万元的代价,闹腾腾地编织起了一张当时中国电脑行业最大的连锁销售网络。第二年,巨人的汉卡销量一跃而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公司获纯利1000多万元。

又一年,巨人已发展成了一家资本金超过1亿元的高科技集团公司。公司每年的销量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在增长,巨人的年度销售商大会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电脑盛会。史玉柱又连续开发出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真卡、巨人中文电子收款机、巨人财务软件、巨人防病毒卡等产品。

从1992年开始,巨人已赫然成了中国电脑行业的领头军,史玉柱也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典范人物和现代商界最有前途的知识分子代表。他被评为“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广东省十大优秀科技企业家”,获得珠海市第二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得到奖金63620元、一辆奥迪轿车和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中央领导人纷纷视察巨人,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更是三顾巨人,表现出特殊的眷注之意,先后题词“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的希望”、“巨人集团在软件开发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等。1994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巨人集团,在试写巨人中文手写电脑时,他说:“中国就应该做巨人。”

史玉柱的事业在此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而此时的他刚刚迈过而立之年。这个瘦高、讷言却又充满神奇色彩的安徽人几乎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了全中国知识青年的偶像。

在20世纪90年代的企业家群体中,史玉柱算得上是一个“神童”和异类。

我们发现,在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圈中,能够独立门户、开疆拓土的一代宗师们,几乎都没有太高的学历背景。因为往往学历越高、读书越多,便越具有理性精神,在机遇稍纵即逝的商海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缺乏在大风大浪中豪情一搏的创业激情。而那些学历不高者,则顾忌较少,敢想敢为,埋头一冲,或许真的能一跃而出,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来。

在深圳特区开辟的前15年中,先后有10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前来淘金,每年全国博士毕业生中的1/30也决然地来这里寻找机遇,可是能创出像史玉柱这般事业的却没有第二人。其最关键之处在于,史玉柱的身上流淌着一股天生的充满草莽气息的豪赌天性,而这正是创业型企业家所必备的一种禀赋。

从38层到70层

1992年,在事业之巅傲然临风的史玉柱决定建造巨人大厦,当时巨人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亿元,流动资金约数百万元。最初的计划是盖38层,大部分自用,并没有搞房地产的设想。这年下半年,一位中央领导人来巨人视察,当他被引到巨人大厦工地参观的时候,四周一顾盼,便兴致十分高昂地对史玉柱说,这座楼的位置很好,为什么不盖得更高一点?就是这句话,让史玉柱改变了主意。于是,巨人大厦的设计从38层升到了54层。

这时候,又一个消息传来,广州想盖全国最高的楼,定在63层。便有人建议史玉柱应该为珠海争光,巨人大厦要盖到64层,夺个全国第一高楼,成为珠海市的标志性建筑。

到1994年初,又一位中央领导人要来视察巨人。不知哪位细心人突然想到,“64”这个数字好像不吉利,领导人会不会不高兴,于是马上打电话给香港的设计单位咨询,一来二去,索性就定在了70层。

这就是最后导致史玉柱身败名裂的巨人大厦的投资决策过程。在整个国家都处在激进洪流的时候,是没有人会察觉出这一连串的偶然和随意中所蕴涵的风险和不妥的,没有人看见,危机的导火线从此时开始已经在咝咝冒烟了。

在当时,盖一座38层的大厦,大概需要资金2亿元,工期为2年,这对巨人集团来说,并非不能承受之重,可是,盖70层的大厦,预算就陡增到了12亿元,工期延长到6年。这不但在资金上缺口巨大,而且时间一长,便也充满了各种变数。

可是,史玉柱却信心十足。当时巨人的M-6403汉卡在市场上卖得十分火暴,1993年的销量便比上年增长了300%,每年回款有3000多万元,如果保持这样的势头,盖楼的资金应该不成问题。史玉柱犯了一个很多青年企业家都容易犯的错误:把预期的利润当成了实际的收益,并以此为基数,来设定自己的规划。

一开始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顺风顺水。珠海市为了支持这个为珠海争“全国第一高楼”的标志性建筑,大开绿灯,巨人大厦的每平方米地价从原来的1600元降到700元,最后再降到350元,几乎成了一个“象征价格”。史玉柱原本打算向银行贷一部分款来启动大厦的动工,可是,他的智囊团却想出了一个当时看来比贷款要好得多的融资办法:卖楼花。

此时的巨人集团在公众眼中无疑正戴着迷人的光环,企业又在楼花广告中浓墨重彩:国内最知名的高科技企业,亿元资产和38家全资子公司,计划于1995年上市,1996年目标产值5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企业,将于1996年交付使用的巨人大厦将成为巨人腾飞的象征。更诱人的是,巨人集团还向公众提供了一份“零风险、高回报”的无风险保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提供本金保险及100%的回报保险,珠海市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进行常年法律见证。”

巨人大厦是最早在香港市场上出售楼花的大陆楼盘之一。挟着巨人集团的赫赫名声及强有力的推销攻势,巨人大厦的楼花在香港卖得十分火,1平方米居然卖了1万多港元,加上在大陆的销售,史玉柱一下子圈进了1.2亿元。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座被视为史玉柱和巨人集团成功丰碑的大厦,最终导致了巨人的突然窒息。

巨人下达“总攻令”

1993年,中国电脑市场风云突变。随着西方16国集团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解散,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计算机的禁令失效,康柏、惠普、IBM等国际著名电脑公司大举入境,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一时风声鹤唳。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生死对决,以巨人为代表的本土电脑品牌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多舛的命运。

许多年后,有人议论,如果巨人坚持在电脑行业发展,或许不致落到日后的结局。其实这样的判断也仅仅是一厢情愿而已。当时的市场现状是,巨人从桌面印刷系统和汉卡起步,其市场覆盖面有限,幼弱的本土电脑品牌基本上缺乏与国际品牌抗衡的能力。巨人之所以受到传媒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青睐,最关键的是其高举了发展民族工业新经济的大旗,而事实证明有时这可能是企业发展的一条歧途。与巨人的电脑发展思路相映成趣的,是日后取代其行业地位的联想。在前10年的积累期,联想基本上走的是代理的路子。在市场容量相对增长、消费人群日渐增多而企业实力亦逐步增强的情况下,联想才开始实施自主开发、自创品牌的战略。在1993年前后,中国产业界曾经进行过一次民族产业振兴的大讨论,事实一再地证明,类似“振兴民族工业”这样的话题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将随着经济的起伏会被一再地提起,它可以作为一件包装的外衣、谋求公众认同和政府支持的口号,但如果作为一家大企业发展的根本纲领,那么稍有不慎就很可能作茧自缚,走入歧途。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巨人超越现实的发展战略,使它从一开始就陷进了自己圈画好的狭隘的民族经济陷阱中。

在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创业不久的巨人集团内部也出现了管理上和体制上的问题。史玉柱不同于那些没有文化而一夜暴富的乡镇企业家,没有智谋而仅仅靠胆量打天下,巨人是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管理也是生产力”的现代企业,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管理机制。同时,从很早开始,巨人就是一家很有危机意识的企业。就在江泽民视察巨人集团后的两个月,史玉柱在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便拉响了危机的警钟,他直截了当地剖析了巨人集团的五大隐患:创业激情基本消失、出现大锅饭现象、管理水平低下、产品和产业单一、开发市场能力停滞。这五大隐患,除了“产品和产业单一”这一条之外,直到巨人集团覆灭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也成为世人日后评说巨人之败的缘由。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史玉柱明确提出巨人“二次创业”的总体目标:跳出电脑产业走产业多元化的扩张之路,以发展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他把新产业的目标确定在保健品和药品产业上,宣布将斥资5亿元,在1年内推出上百个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