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藏魂
1571500000008

第8章 伟大的山——格聂山 (1)

“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形容这座高大的山峰,在这里可以体会到藏族人民的心情,不由自主地称之为圣山……”

理塘处于川、滇、藏以及香格里拉生态区域的中心位置,不仅有国道318线横贯全境,还有连接青海、云南的省道217线交汇于此。交通的方便,使这座“祥瑞宝地”自古以来就是茶马互市、商贾云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为长江上游第一道重要生态屏障。

理塘境内分布有我国乃至世界最典型的冰帽,其美丽壮观的雄姿令人赞叹;分布有我国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高山湖泊区——理塘、稻城海子山;我国最美的草原、川西草原的核心——勒通草原和毛垭草原;还矗立着一座伟大的神山——格聂神山。

1877年,旅行家William

Gill第一次看到了格聂峰,激动不已,他被如此高大而巍峨的雪峰所震撼,他在日记中写道:“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形容这座高大的山峰,在这里可以体会到藏族人民的心情,不由自主地称之为圣山……”

1879年,匈牙利伯爵BelaSzechenyi和GustavKreitner也看到了这座山,称为“Kangboune”,并测量其高度为8100米。

对于藏传佛教信徒来说,格聂山是一个可以转识成智的圣山;对于普通旅游者来说,在山下徜徉并眺望雪峰,会使心灵得到感化、从精神上获得美的熏陶,让自己高雅起来。

格聂山又称“岗波贡嘎”或者“岗波圣地”。其主峰海拔高度6224米,为康南第一峰,藏地神山中的“第十三女神”;藏地三大苦修地之一、佛教第24座圣地之一。2600年前,释迦牟尼曾预言:“在岗波扎(岗波圣地)那无比神奇、美妙和令人惊叹的地方,未来将成为人们向往的香巴拉(意为圣者观音菩萨的殊胜之地)圣地。”公元六世纪,苯波教在格聂神山第一次创建了苯波寺庙。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士与空行母益西措吉赴岗波圣地(格聂神山),将20种密宗、秘诀隐埋于此,为这里增添了更为浓郁而神秘的佛教色彩,吸引着更多的人来此朝圣。公元1164年,藏传佛教噶举派杜松钦巴修建了冷谷寺。与此同时,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曾先后建有20余座寺庙。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随着岁月的蹉跎,目前仅存冷谷寺、库尔寺和绒须寺。

格聂山自然生态区坐落在理塘西南部章纳和喇嘛垭两个乡境内,距县城90公里,面积达800平方公里,由冷龙沟、热梯沟、肖扎沟、克麦隆沟、仲拿沟、仲呷沟、库日沟以及哈热沟等八条沟构成,相传山上有格萨尔的试剑石、有格萨尔爱妃珠牡搭建帐篷的遗迹;有格萨尔的坐骑留下的蹄迹印以及他使用过的石器餐具。岩石上还有天然生成的观世音菩萨“六字真言”的第一个字“嗡”。格聂山自然生态区是一个集雪山冰峰、峡谷溪流、温泉瀑布、原始森林、高山草甸、珍稀野生动物、历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以及藏族风情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文化民俗区域。

她的美丽与魅力在于原生态、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说,她原本就是一处神圣的殿堂,是屹立于康区的香格里拉。

当看到乃干多时,我眼前倏地一亮,心里顿时充满感慨。奇怪!这座神山脚下的藏寨,竟像一把能敲响某种共鸣之钟的锤子,让我们的心绪振奋起来,忘却了疲劳与辛苦,体验到了那种精神上的愉悦——这个世界真的是存在世外桃源!乃干多,是格聂景区唯一的藏寨,也是格聂神山之行首先到达的地方。

乃多,藏语意为神山脚下圣洁的村庄。

乃干多有着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人们穿着传统的服饰,沿袭着古朴的民风民俗,这些与青绿欲黄的青稞田、袅袅炊烟、悠闲吃草的牛羊和骏马、河水小桥立体交叉组合成一幅鲜活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村子四周青山绿水、牦牛成群、宁静怡适,好不惬意!偶有谁家的藏獒倏地从一所院子的门里钻出,懒懒地朝我们这些生人狠狠盯上几大眼,就又把注意力瞥向别处。好像是在说,你们这号人呀,我可见得多啦!闲得没事儿,瞎逛个啥劲?而在我们眼里,看到的只是藏獒的表象,压根儿猜不透它脯子里是礁石还是暗流。它的出现令我们面面相觑,驻足不敢向前迈动半步。就在这时,藏獒的主人强巴快步出来相迎。他一边呵斥那只藏獒,令它回到院子里,老老实实呆在那儿,一边用生硬的普通话对我们说:“进来、进来吧,它是不会咬尊贵的客人。”

与所有的藏式房屋一样,强巴家的房子也是平顶的。房顶一角会有一个烧香、煨桑的葫芦形香炉,打湿的松枝和香柏叶在慢慢燃着,袅袅青烟缭绕在村寨上空,微风轻拂,房前屋后一条条经幡随之飘动——风也是会传送经文的。

强巴家的房子和其他藏式房屋一样,门窗外框形状大都上小下大呈锥形,并涂以重彩。或黑色,或绛红色,给人以沉稳的感觉。

在藏地,藏民家最好的房间,通常就是经堂。经堂建筑、装饰上都会创造出那种独具匠心的民族特色。与藏房的外观相比,强巴家的经堂富丽堂皇,除开那些大大小小铜镏金佛像、各种形状的装酥油茶的铜壶、转经轮和酥油桶外,经堂正中一尊菩萨像下面,安放着一只精致的铜盘,铜盘里供奉有青稞、大豆、高粱、薏米、小米等谷物。强巴说,乃干多藏寨几乎家家都在经堂里供奉五谷。

我明白,一个真正奉五谷为神明的民族,一定是勤劳的、乐观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民族。

太阳重重地落下,余晖溅及四周,浸染出一大片殷红。此时的乃干多真是有着不能言表的大美。这种大美或许只有藏地才会产生。不一会儿,日落月起,柔和的月光洒满草地,藏寨所有的物体都像是披上了一层轻纱,显得更加宁和、空寥和美丽。世界变得如此宁静,连小鸟的声音都听不见。

乃干多的篝火晚会开始了,从树林的口中飞出悠远洗炼的山歌:“一树看二景,梅树最能行;夏天新绿阴,冬来嫩黄莹。一村看八景,乃干最能行;牛羊骏马民风朴,青稞绿草托雪峰。”

周围是旷野,声浪没有阻碍,像扩了音一样,一波一波传到很远的地方。伴着歌声,人们开始跳起弦子和锅庄。

强巴不仅善歌而且善舞,能把弦子跳得风车斗转。慢步、快步、退步旋转、单腿跳跃各种步伐轮番上演,步步踩在点子上,显示出一个行家里手、一个藏族弦子舞者高超的技艺。

锅庄、弦子是茶马古道文化的重要内容,茶马古道是一部史诗。千百年来,青藏高原和内地之间就存在着这条汉藏交往的古老通道,它既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峻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传播的文明古道,也是完全用人工和马的脚力踩出来的艰辛之道。背夫、马帮、茶商和牦牛帮,当我们回望茶马古道悠久的历史时,我们似乎看到了他们踽踽前行的身影。正是他们因地制宜出现在不同路段、以接力赛一样的执著和艰辛奔走,才谱写出千年茶马古道的古老传说。

茶马古道有很多条路,其中一条是从成都出发到雅安,翻过二郎山到达康定,然后经理塘、巴塘到昌都、林芝、拉萨,最后到达江孜、亚东、通往尼泊尔和印度。理塘位于川西藏区中心位置,在茶马古道兴旺时既是商贾的驿站,又是茶叶、马匹互市的集散地,锅庄舞自然而然成为当地人和那些商贾们娱乐的形式,加之藏族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天性,弦子(锅庄舞和藏戏舞蹈的合成艺术样式,边拉弦子边跳边唱)在理塘、巴塘乃至整个藏地盛行起来,达到人人都会的程度。

沧海桑田,追寻那早年的史迹,古道沿途的村寨、牧场风光绮丽,民俗奇特各具地域差异。茶马古道不仅仅是一条通商的道路,它更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极为丰富极为珍贵的内涵。

第二天一早,穿过乃干多村,我们向岭达前进。

在路途中,我们看到了那块据说是原生有佛教法器——海螺的奇异巨石。大自然鬼斧神工,不雕山不刻水,不做观音和寿星,偏偏就在巨石之中生成了海螺,人们取出海螺留下的空洞清晰可见。海螺是法器,吹奏出可以穿透岁月烟尘的乐音,触摸着喇嘛们祥和的面孔,“嗡吗呢呗咪哞……”我们听到了远处山坡上的草丛正在以优美的语言发芽,有些变得更绿,有些则变得更黄。黄色的草堆砌起来,轮廓醒目起来,俨然成为一座经塔形状,像极了。

堆砌在绿草丛中的经塔——只能在理塘这块神奇的山山水水之间自然长成。

到了岭达,坐在山脚下,望着对面的山崖,我发现那堵陡直的山崖形似一扇半掩半开的大门。一阵山风吹过,倏忽间,山门洞开,格聂——一幅巨大而曼妙的画卷舒展开来,天空闭上了太阳的眼,聆听格萨尔王坐骑短促而霸气掠过草尖时发出的踢踏的声音。

岭达,因此被喻为格聂的山门。

有佛教高僧说:“此山门是走进香巴拉(香格里拉)的圣门。”

此时此刻,高原夏意在岭达被书写得淋漓尽致。碎金般的阳光泼洒着漫山的杉林,浸染得如绘出的彩林。突然间,一大片云层铺盖着掩过来,原来红黄绿相间的彩林,一半成了金黄泛着夺目的光芒;另一半则成了绰绰暗影。光线的强弱对比,色彩的巨大反差,却又如此和谐地归于自然现象,令一个精灵的世界,隐蔽的要比敞开的多出一些;令我们对于这片天地的感动,由暗中萌生。

岭达最神奇的是石头,每块石头都会有一段悠远美妙的神话传说。

相传是英雄格萨尔王的试剑石的那块巨石,它一分为二,分裂得那样干脆利落!分割面平整光滑,如刀切斧削。若能将两块石头合拢,必能合二为一且天衣无缝。谁又能不夸自然之力的神奇!

还有一块伫立于草坝高处的硕大圆锥形石头,传说它是格萨尔王的爱妃珠牡的帐篷羽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