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着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上床睡觉了,他还在用手比划着练字。不小心碰到了他的妻子身上,他妻子开玩笑说:“你怎么老在人家身上画,你自己的身子没有啦、”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句玩笑话竟提醒了王羲之:书法艺术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从此以后,王羲之精益求精,在勤奋苦练的同时,还研读各种书法理论,潜心研究,博采众长,有了自己的风格,终于声名鹊起,成为一代宗师。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字迹秀丽优美,刚劲有力,一笔一画真如铁画银勾,显示出一种力量,所以他被后人称誉为“书圣”。他的作品成了许多人争相收藏的珍品,就连皇帝也常召他进宫写楹联。
在古代,皇帝为了保住江山,特别重视祭祀,通常要将自己的愿望和祝辞写在祭祀时专用的木板上,这木板称为“祝板”。
有一年晋朝皇帝到北郊祭祀神灵,请王羲之在祝板上写祝辞,挂在灵位上。王羲之酣畅淋漓的书法,使众人看了以后,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二年,皇帝又在京城北郊举行祭祀大典,事前让人更换祝板上的祝辞。工匠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抹布也擦不掉原来的墨迹,只得用刀子来刮削,发现墨迹已经渗入板有三分深了。人们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学知识】
“入木三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笔力深入木板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借喻见解、议论深刻,能切中要害。
孟母三迁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典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学知识】
“孟母三迁”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极大。父母应该从小就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其成为知书达理的人。
一字千金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典故】
战国末年,吕不韦住在韩国阳翟,经常来往各地经商。他生财有道,用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因此,家资很快达到千万,成为阳翟有名的大商人。
有一年,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经商,认识了当时在赵国做人质的秦王孙子楚。子楚处境十分困难,吕不韦经常救济他,后来又帮助子楚逃回秦国。子楚回到秦国后被立为太子,秦孝王死后,子楚继承了君位,称庄襄王。为报答吕不韦的相救之恩,庄襄王封他为丞相。
当时各国的贵族盛行养士,广泛招揽天下贤才,以拥有大批门客而自豪。其中着名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他们手下都有3000以上的门客。
吕不韦官为丞相,他以秦国的强大实力,用优厚的待遇来招揽门客,聚集人才,吸引了很多贤才来到秦国,很快他手下的门客也达到了3000人。这些门客中,有不少是各国学者的门生弟子,很有才能。他们知识丰富,学术思想活跃,有独特见解,很多人都纷纷着书立说。其中还有很多人口才很好,能言善辩,曾去过很多国家游说。
吕不韦经常听这些门客们探讨学问,于是产生了一个念头,想要依靠他们的力量写出一部书来。他从门客中挑选出几十位才识出众的人,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观点,分别把自己所见所闻的事情编写出来。这部书分历史、地理、传记等,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6卷,20余万字,记载了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吕不韦对这部书的编写要求非常严格,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让编写者仔细斟酌,反复推敲。书编成后,吕不韦写上自己的名字,题名为《吕氏春秋》,以炫耀自己的名声,使自己能扬名后世。
吕不韦把这部书拿在手中,心里十分得意,下令将它张贴在京城咸阳的城门上,并公开宣布说:“如果谁能把它增加一个字或减少一个字,就赏他一千金!”
一个月过去了,众多前来观看的人可能是惧怕吕不韦是个权大势大的丞相,始终没人敢去改动。于是吕不韦就命人把《吕氏春秋》抄录上万部,传到各国去,他的名声也因此而传了出去。
【学知识】
“一字千金”常用来形容诗、文等作品的价值极高,或称赞文章写得好,文辞精彩绝妙。
百发百中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着名的神箭手,名叫养由基。他臂长力大,从小就喜欢射箭。
一天,在郊外游玩的养由基看到几只苍鹰在高空盘旋。远远的有一位猎人手起箭飞,霎时间一支利箭不偏不斜射中苍鹰。养由基看了,不由大声喝彩:“好箭法!”接着他来到猎人跟前,恭恭敬敬地弯腰施礼,请猎人教给他射箭的技巧。从此,养由基按照他的指点,每天专心练箭。渐渐地他能站在离杨柳百步远的地方,瞄准细细的柳叶,射100次,中100次。由于刻苦练习,他终于练就了百发百中的硬功夫,获得了“百步穿杨”的美誉。慢慢地,他觉得在楚国没有哪个箭手可以和自己一比高低了,因此养由基变得傲慢起来。
这天,养由基又在众人面前表演“百步穿杨”的绝技。他站在离一株杨树一百步远的地方,只听嗖嗖嗖;箭无虚发,一连射出几十支利箭,箭箭都射中树叶。围观的人惊叹不已,为他喝彩:“好箭法!”“真是百发百中!”
这时,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走到养由基面前和气地说:“壮士,你的箭法确实不错,可我还要教你射箭。”
“你说什么、教我射箭、”养由基轻蔑地瞥了老人一眼,骄傲地说:“你知道我是举世无双的神箭手吗、你怎么教得了我、”
老人微微一笑,中肯地说:“百发百中实在难得,可是你想过没有,此刻你若再不停止开弓放箭,过一会儿,你的臂力肯定不足。到时候,万一有一次射不中目标,不就坏了你百发百中的名声了吗、我教你的是保护自己的方法。”说完,老人悄然离去。
听完老人的话,养由基顿觉惭愧,他明白了老人话中的道理,便背上强弓回家去了。从此他加倍练习臂力,练习箭法,一刻也不敢倦怠。
后来,他参加了楚国的军队,跟随楚王南征北战。一次晋国进犯楚国,楚军没有做好战前准备,情况危急,多亏养由基百发百中的好箭法,才将突然袭击的敌人一个个消灭掉,使楚军反败为胜。
【学知识】
“百发百中”这一成语,形容箭法、枪法高超,每次都能命中目标。也比喻料事准确,有充分把握。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功亏一篑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典故】
古时,有一个人要筑一座九仞高的山。
他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论严寒酷暑,废寝忘食地从远处挖土,再挑土,再堆到山包上,终于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
这一天也如往常一样,鸡刚叫就起床开工,一筐又一筐,眼看着山就要9仞高了,只差一筐土的工夫。但他一摸肚子咕咕叫,天又下起雪来,认为只有一筐土,就回家去了。
此后,他总认为只有一筐土而偷懒,所以这一筐土至死他也没堆上,终究这座只差一筐土的九仞高的山还是没有堆成。
【学知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踏踏实实,坚持到底,否则,虽然事情只差最后一步,却会因未能坚持到底而前功尽弃。
七步之才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典故】
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
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就在这一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六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
曹植点点头,说:“请皇上赐题。”
“就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忖,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德寂以为计。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豉,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学知识】
“七步之才”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