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是个部首字。凡由“禾”组成的字都与五谷粮食作物等义有关。如“稻”、“秧”、“稞”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豆
【说文解字】
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属皆从豆。
【汉字趣谈】
“豆”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中的“豆”字看上去就像是一只高脚的碗状器皿,碗口内的一横,表明碗内装着食物。金文中“豆”字承袭了其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只是碗口上方多出来了一横,可能是为了表示“碗盖”。发展至小篆阶段,“豆”字的写法被简化了,碗内表示食物的一横被去除,可能是为了书写方便。“豆”的本义是一种盛肉的容器。《国语·吴语》:“觞酒,豆肉,箪食。”意思是:觞用来盛酒,豆用来盛肉,箪用来盛饭。《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意思是:一箪饭,一豆羹,得到的人就能生存下去,得不到的人就会饿死。
“豆”是上古时期的盛食器和祭祀用的礼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最早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逐渐演变为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作为礼器的“豆”,常以偶数成组使用。《礼记·郊特牲》:“鼎俎奇而笾豆偶。”意思就是:鼎要用奇数,而豆要用偶数。
“豆”既然是一种器皿,理所当然就有一定的容积,所盛的东西也有一定的重量。所以在古代,“豆”又被作为容量单位和重量单位使用。《尔雅》:“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四谓之豆。”意思是说:用一只手装的量叫作“溢”,用两手捧起的量叫作“掬”,“掬”四次的量就叫一“豆”。
大约在战国以后,豆从盛肉的器具逐渐转变成为祭祀的器具。汉代以后,“豆”就用来表示农作物的大豆了。古人以豆为粮。《战国策·韩策》:“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意思是:地上生长的粮食作物,不是麦子就是豆子,老百姓所吃的东西,大多是豆饭和菜羹。
相传,“豆腐”是公元前164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到现在,豆腐在我国已经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大众食品了。
【字形演变】
甲骨文篆书楷书米
【说文解字】
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凡米之属皆从米。
【汉字趣谈】
“米”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看上去就像一株谷穗上结满了沉甸甸的米粒,中间一长横是穗中的茎秆。
“米”的本义是粟米,脱壳为小米。引申泛指粮食作物籽实脱壳后的部分。《周礼·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意思是:掌管粮食的出入,辨别它的货色。这是“米”的基本义项,一直沿用到现在。米饭、米粒、米汤、大米、小米、黄米、黏米、柴米、无米之炊等词语,用的都是这个义项。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出自《晋书·陶潜传》。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出任江州祭酒时,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后来,他陆续任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因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而这种贿赂行为一向为陶渊明所不齿,如果要那样做,实在是大违他的本性。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从此隐居不仕,直至终老。“米”是个部首字。凡由“米”组成的字大都与粟米有关。如“粮”、“籽”、“粑”等字。
“米”一般指谷类作物去掉皮、壳之后的果实,如稻米是稻谷脱去壳后的果实,玉米是去除玉米穗后的果实,花生米是花生果仁去皮后的果实等。一些外形与米相像的食物也被称为“米”,如“菱角米”“虾米”“高粱米”等。
“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之一,一米等于十分米,等于一百厘米。
“米”也可以用来形容颜色,“米色”是白而且微黄的颜色,跟米的颜色相似。
【字形演变】
金文篆书楷书华
【说文解字】
华,荣也。从草,从。凡华之属皆从华。
【汉字趣谈】
“华”是个象形字,其金文字形的上部像花朵的形状,下部是花蒂。小篆的整齐化,但与金文相差不大。“华”的本义指花朵,就是花的本字。如《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桐始华。”就是说:春末季节梧桐树才开花。《诗经·周南·桃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意思是说,茂盛桃树嫩枝桠,开着鲜艳粉红花。在《尔雅·释草》中又说:“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也就是说,树木开的花叫做“华”,草开的花叫做“荣”。后来“华”因被引申义所专用,所以另造了形声字“花”来表示花朵之义。
花儿很美,并且泛有光泽,所以“华”又引申指“美丽”、“光彩”,作形容词,如“华服”是指华丽的服装,“华舆”是指华美的车辆或轿子。也可以作名词,如“月华”是指月亮的光辉。
花儿盛开的时候是最繁茂、绚丽的,所以“华”又用以形容人一生中最繁盛蓬勃的青春时代。李商隐《无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意思是:锦瑟没有理由地采用了五十根弦,弹拨起它,一弦一柱地回忆着从前的青春时光。
因为花有各种颜色,所以黑白相间的头发亦称“华发”,如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大意是:平生奔波于塞北江南,回归故乡时头发花白、容颜苍老。
花朵是一株花上最精华的部分,因此“华”又表示精华之义。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中的“物华”就是指万物的精华。
《说文》:“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华夏”原义为“光荣的夏人”,即“荣耀的中国人”,是族名。后来也兼指中国人的居住地区。最后代指“中国”,成为古代中国的自称,成为国名。
【字形演变】
甲骨文篆书楷书森
【说文解字】
森,木多貌。从林从木。读若曾参之参。
【汉字趣谈】
“森”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就是一排三棵树的样子,会树木丛生成为森林之意。小篆的字形规范化为上边一个“木”,下边两个“木”。“森”的本义就是树木丛生。清·徐珂《清稗类钞·冯婉贞》:“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
森林里因树木众多,不见阳光,因而显得阴暗可怕,所以“森”字又引申指阴暗恐怖,如“阴森”、“森严”,如“屋内阴森”、“戒备森严”等。
“森罗宝殿”是迷信传说指阎罗所居住的殿堂。人死后通过鬼门关,来到阴曹地府,在森罗宝殿上经过审判前生罪孽,有的被打入地狱不得超生,有的被送上奈何桥,有的被送上望乡台等待超生机会。
当“森森”连用时,仍然是繁密的意思,如杜甫的《蜀相》:“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官城”就是指成都。这句诗是说:成都城外,柏树茂密成阴。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林
【说文解字】
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凡林之属皆从林。
【汉字趣谈】
“林”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并排站着的两棵树。金文的形体和甲骨文基本一样。小篆变得线条化了。楷书的写法是现代汉语的规范用字。“林”的本义为成片的树木。陶渊明《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意思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树,花草遍地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林”后来用以比喻同类的人或事物聚集在一起。司马迁《报任安书》:“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意思是:然后可以流传于社会,被列入名人的行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这里的“交游士林”就是比喻聚集了很多士大夫。
“竹林七贤”指的就是中国魏晋时代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成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祀为宗师。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在古籍中有“林离”一词,如《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有“洒以林离”一句话,其实就是今天的“淋漓”二字,后世为了表意需要,就给这两个字加了三点水,表示水意,就产生了“淋漓”两个形声字。
“酒池肉林”的故事出自《史记·殷本纪》称:“(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商纣的暴政,加上酗酒,最终导致商代的灭亡。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叶
【说文解字】
叶,草木之叶也。从艹,枼声。
【汉字趣谈】
“叶”是个象形字。其金文字形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的形象,上部的小点突出表示树叶所在,其下为“木”,表树身。“叶”字的本义指草木之叶,就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取营养的器官,通常由叶片、叶柄和叶托组成,长在茎上,大多呈片状,绿色。如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大意是:微微秋风轻轻拂过,洞庭湖的水波泛起涟漪,树叶轻轻飘下。
“叶”引申指薄而像叶子的东西。如“百叶窗”、“肺叶”、“一叶扁舟”等。由于书写用的竹简较薄,故又引申指书页,如罗贯中《三国演义》:“全卷已被烧毁,只剩得一两叶。”后来这个意思就用“页”字来表示。
远离家乡的游子常用“叶落归根”来表示思念故土之情。叶落归根一词的意思最早见于《荀子·致仁篇》,原句是:“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这在《汉书·翼奉传》的注里被引申为“木落归本,水落归末”。当时的语义比较浅显,也比较接近“叶落归根”这句俗话了。宋人所作的佛教书籍《传灯录》便明确出现了这句俗话,六祖慧能涅盘时,答众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后来,陆放翁干脆把这句俗话纳入诗中,作成“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的佳句。
“叶”又用作姓,比如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该成语出自西汉着名学者刘向编的《新序·杂事》。前文已叙,此不多解。(见“龙”字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