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竹
【说文解字】
竹,冬生草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凡竹之属皆从竹。
【汉字趣谈】
“竹”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像两枝下垂的竹叶。“竹”的本义就是竹子,禾本科多年生常绿植物。《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意思是:看那淇水深曲的岸边,长着婀娜丰茂的绿竹。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巴、蜀、广汉……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意思是:巴、蜀、广汉地区……有充沛的江水和肥沃的田野,盛产竹子林木蔬菜瓜果。这是“竹”的基本义项,一直沿用至今。
古人崇尚竹子的虚心清劲、宁折不屈。“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人们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植物能像竹子那样具有坚强的性格和恬雅的风度了。它是“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和梅、松一起称为“岁寒三友”。但竹子并非只是纤洁秀穆,它的生命力很强,可以扎根岩石,任狂风侵袭。中国革命烈士方志敏有一首咏竹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竹”是古代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长则可以为呜咽箫声,短则可以为清脆笛声。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意思是:这里既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长长的竹丛,又有清澈湍急的流水,环绕在兰亭的左右。把流水引来做流觞曲水,大家按顺序坐好,饮酒作诗,虽然没有动听的音乐,一杯酒、一首诗,也足以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了。
在纸发明之前,古人有时把字写在竹简木牍上,因此“竹”有时就指竹简。春秋·墨翟《墨子·尚贤下》:“古者圣王,既审尚贤,欲以为政,故书之竹帛,琢之架盂。”意思是:古代圣明的君王,在审慎地选出贤者以后,让他们管理国政,所以写在竹简丝帛上,雕刻在盘子等器物上。
“竹”是个部首字。凡由“竹”组成的字大都与竹子有关。如“笛”、“箫”、“笔”、“箕”、“笱”、“筷”、“管”、“箭”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篆书楷书桑
【说文解字】
桑,蚕所食叶木。从叒木。
【汉字趣谈】
“桑”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部为树冠,下部有树根,很像一棵树。小篆字形上部的树枝和桑叶线条化为三个“又”。楷书的写法直接从篆书而来。“桑”的本义为养蚕的桑树,《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行,爱求柔桑。”大意是:沿着小路向前走,寻求何处有嫩桑。
桑树是一种桑属的落叶乔木。树皮有浅裂,叶子椭圆形,花单性,花被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实可以吃,嫩枝、根的白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公元前数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用桑叶喂蚕来抽丝织绸,并向外输出了。这就是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亦称“丝绸之路”。如此说来,这源头乃出自这“桑”字。
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所以“桑麻”一词就专用来指农事,唐朝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就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句子。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诗经·小雅》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
“桑”和“榆”组成的词“桑榆”,用来比喻晚年。因为日落时余晖照在桑榆树上,所以便用“桑榆”比喻人的暮年时光。如“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本是唐代诗人王勃的名作《滕王阁序》里的一句名言。原文接下去两句是:“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抒发了古代文人虽然遭遇到“时命之穷”,仍然因之以自励的胸怀。
“桑田沧海”,也称“沧海桑田”,指大海变成农田,或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字形演变】
金文篆书楷书麻
【说文解字】
麻,与林同。人所治,在屋下。从广从林。凡麻之属皆从麻。
【汉字趣谈】
“麻”是个会意字,其金文字形上部是“厂”,表示山崖,其内不是“林”字,而是挂着一缕一缕的纤麻,会于崖下劈麻晾麻之意。小篆改为从广(敞屋),会在屋檐下晾麻之意。“麻”的本义就是可做绳索的大麻。是一种草本植物,茎部韧皮纤维长而且坚韧,可供纺织。《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意思是蓬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
“麻”可引申为麻布丧服,即在亲属死后穿的白色麻布衣服,有披麻戴孝之说。如《礼记·杂记下》:“麻者不绅,执玉不麻,麻不加于采。”“绅”是系在衣外的大带子。这句话大意是:穿麻布丧服则不能系上大带子,拿着玉的时候不能穿麻布丧服,麻布丧服上不能加修饰文采。这是古代的礼制。
“麻”织成的布是粗糙不平的,不像丝织的布那般光滑细致,所以“麻”又可以引申指表面粗糙的、凹凸不平。人们多爱读《聊斋志异》,在《吕无病》篇中有“衣服朴洁,而微黑多麻”的话。里面的“麻”字与丧服无关,“多麻”是衣服不平滑的意思。
根据“麻”的长势特点,又可以引申指众多、混乱。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句的大意为: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黍
【说文解字】
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凡黍之属皆从黍。
【汉字趣谈】
“黍”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是黍的形象,左下部的“水”表示黍成熟以后脱落下来的黍粒。金文右边是“黍”形的“禾”,左边的“水”是代表脱落的黍子粒。小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把“水”移到了“禾”下。隶变后楷书写作“黍”。“黍”的本义就是黍子。《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意思是: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子。
黍子是单子叶禾本科作物,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北方,耐干旱,叶子细长而尖,叶片有平行叶脉。籽实也叫黍子,淡黄色,去皮后俗称黄米,黄米再磨成面俗称黄米面,性黏,常用来做年糕、酿酒。
“黍”又指用黄米做成的饭。如《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意思是: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有一个典故叫“范张鸡黍”,出自《后汉书·范式传》,说的是东汉时期,山阳金乡的范式和汝南张劭是京城洛阳太学里的同学,二人关系很要好。学业完成后二人约定两年后的九月十五日范式去张劭家拜访。转眼约期已到,张劭杀鸡煮黍准备待客,果然十分守信的范式走了几百里地登门拜访,让张家感动不已。后来人们就用“范张鸡黍”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义。
“黍”还是一种度量单位,我们在古书中还常会碰到“黍尺”一词。古人用一百粒黍子排列起来,取其长度作为一尺的标准,这就叫做“黍尺”。横排的称“横黍尺”,纵排的称“纵黍尺”。旧制营造尺就是纵黍尺。横黍尺一尺等于纵黍尺八寸一分。后来“黍尺”也引申泛指较小的度量单位。
“黍离之悲”这个成语出自《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稷
【说文解字】
稷,齌也。五谷之长。从禾,畟声。
【汉字趣谈】
“稷”是个形声字,从禾,畟声。“稷”的本义是谷子。《尔雅》孙炎注认为“稷”即“粟”,也是指谷子,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菽稷随时艺”,这里的“菽”是一种豆类,“艺”是指种植。这句诗意思是:豆类和谷类都按节气来种植。
由谷子又引申指谷神。古代有一个词叫“社稷”,这里的“社”是指土地神,“稷”就是指谷神,“社稷”是指土地神和谷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如《史记·文帝本纪》:“计社稷之安。”意思是:考虑国家的安定。这个代称现代白话文文章已经很少用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稷”、“粟”、“谷”、“禾”、“黍”都表示粮食,但是含义有同也有异:“稷”原指谷子;“粟”原指小米,后世也常用作粮食的代称;“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禾”本来也是指谷子,后来常用作庄稼的代称;“黍”指黏黄米,也称“黍子”,可以用来做黄酒。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禾
【说文解字】
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从省。象其穗。凡禾之属皆从禾。
【汉字趣谈】
“禾”是个象形字。甲骨文、金文都像一棵成熟了的庄稼,其上端是下垂的穗子,中间有叶子,下部有根。小篆线条化,与甲骨文、金文形体大同。楷书也大体上能看出庄稼的样子,是由小篆的形体楷化而来。“禾”的本义是指谷子。《诗经·豳风·七月》:“禾麻菽麦。”“禾”是谷子,“菽”是豆类。
谷子,即粟,是先民们从很多野生禾中选育来的。大地上生长的农作物多种多样,统称为“五谷”,可见谷在农业中的地位之重。谷子碾出的小米,养育了古老的中华民族。谷子性喜温暖,适应性强。农谚有“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可见谷子的抗旱能力很强。中国人栽培谷子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中国是世界上谷子栽培面积最广、总产量最多的国家。谷子去壳后叫小米,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的主食之一。现代人们把小米划入了杂粮(稻谷、小麦以外的各种粮食),它含有的蛋白质与小麦一样多,却含有多小麦几倍的磷、镁、钾和多种重要的维生素。
在古代,“禾”常被用来泛指各类作物。《诗经·豳风·七月》:“九月主场铺,十月纳禾稼。”意思是:九月在菜地修场院,十月把庄稼运进场。还有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诗,李绅《悯农二首》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意思是: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