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销售: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学秘密
15612400000005

第5章 要钓鱼,自己先当鱼——解读客户消费心理(1)

从众:随大流,是所有人的通病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标榜自己有个性,但很多时候,却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随大流”,这是大众都容易犯的通病。

“随大流”,说到底是人的“从众效应”在发挥着作用。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这种心理表现在客户身上就是:当有一些人说某商品好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跟风”前去购买。

对于客户这一消费心理的产生,心理学家分析,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想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受到人们的赞赏,我们称为规范影响。当我们在群体中时,我们会表现出较高程度的从众行为。“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心理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第二是获得信息,或称其为信息影响。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一般都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就算我一个人是傻瓜,不可能大家一起上当。”排队购物的数十或数百个人其实也在互相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

因此,销售人员大可利用客户的这种心理来给自己的推销工作带来便利。例如,吸引客户的围观,制造热闹的行情,以引来更多客户的参与,从而制造更多的购买机会。

“尿布大王”——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多川博就是利用客户的从众心理打开市场的。

在多川博创业之初,公司采用新科技、新材料,生产出了质量上乘的尿布,也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宣传产品的优点,希望引起市场的轰动,但是在试卖之初,基本上无人问津,生意十分冷清,几乎到了无法继续经营的地步。多川博先生万分焦急,经过苦思冥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让自己的员工假扮成顾客,排成长队来购买自己的尿布,一时间,公司店面门庭若市,几排长长的队伍引起了行人的好奇:“这里在卖什么?”“什么商品这么畅销,吸引这么多人?”如此,也就营造了一种尿布旺销的热闹氛围,于是吸引了很多“从众型”的买主。

随着产品不断销售,人们逐步认可了这种尿布,买尿布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多川博公司生产的尿布还出口他国,在世界各地都畅销开来。

可见,利用客户的从众心理的确可以提高推销成功的概率。

从手段上来说,包括:

1.利用排队

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或多或少有一种喜欢排队的心理。比如,某商场入口处排了一条很长的队伍,从商场经过的人就很容易加入到排队的队伍中。因为人们看到此类场景时,第一个念头就是:那么多人围着一种商品,一定有利可图,所以我不能错失机会。这样一来,排队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但事实上,这些人中真正有明确购买意图的没有几个,人们不过是在相互影响,其他购买的人总比销售人员可信。因此,销售人员在进行销售时,就可以利用客户喜欢排队的心理来营造营销氛围,影响人群中的敏感者接受产品,从而达到整个人群都接受产品的目的。

当然,排队也不一定非是有形的,还可以是心理上的无形队伍。比如,推销人员说:“小姐,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时装,和您年龄相仿的人都喜欢”;再如,销售人员说:“这种热水器很畅销,您看这是一些用户订单,有东北的、华北的、西北的,有城镇的、也有乡村的。”这也是利用了客户的从众动机,在他们心里排起了一条长队。但是要注意,对那些个性较强、喜欢自我表现的客户,则不太适宜使用此招数。因为对此类客户用这招,非但不能达到目的,甚至还会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失去这个客户。

2.利用权威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没有主张或者判断力不强的时候,就会依附于别人的意见,特别是一些有威望、有权威的人物的意见。心理学解释为: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同时,人们还有一种“认可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要求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因此,这两种心理就诞生了权威效应。现在很多公司、商家的产品都会花高价请明星来代言产品、做广告,就是利用了客户的这一心理,以引起注意和促成交易的。

销售人员在向客户销售时,也可以利用“权威效应”,来让自己的商品充满安全感,满足客户的“安全心理”。例如,在进行销售的过程中,你可以抬出这个商品是某某知名人物做形象代言人,或者拿出一些有影响力的机构认证书来突出自己的商品,以达到顺利成交的目的。当然,销售人员也要正确、合理地运用这种优势,而不能贪图眼前的利益弄虚作假欺骗客户,这样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逆反:必要时和客户“对着干”

逆反心理,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天性。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希望受到别人的指使或者限制,当有人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决定的时候,逆反心理就会被激活,我们会进而采取与之相反的态度或者言行,以维护自己的自尊、信念以及自我安全。

这种心理在销售活动中也十分常见,例如销售员越是苦口婆心地把某商品推荐给客户,客户就越会拒绝。不过,逆反心理既会导致客户拒绝购买你的产品,相反也会促使其主动购买你的产品。因此,作为销售人员,你不妨深层次地研究一下这种心理倾向,在适当的时候,用此来引导客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很有可能使客户的态度发生180°的大转变,即使那些最“顽固”的人也不例外。

弗雷德先生的私家车已经用了很多年,经常发生故障,他决定换一辆新车,这一消息被某汽车销售公司得知,于是很多的销售人员都来向他推销轿车。

每一个销售人员来到弗雷德先生这里,都详细介绍自己公司的轿车性能多么地好,多么地适合他这样的公司老板使用,甚至还嘲笑说:“你的那台老车已经破烂不堪,不能再使用了,否则有失你的身份。”这样的话无疑让弗雷德先生心里特别反感和不悦。

销售人员的不断登门,让弗雷德先生感到十分烦躁,同时也增加了他的防御心理,他心想:哼,这群家伙只是为了推销他们的汽车,还说些不堪入耳的话,我就是不买,我才不会上当受骗呢!

不久,又有一名汽车销售人员登门造访,弗雷德先生心想,不管他怎么说,我也不买他的车,坚决不上当。可是这位销售人员只是对弗雷德先生说:“我看您的这部老车还不错,起码还能再用上一年半载的,现在就换未免有点可惜,我看还是过一阵子再说吧!”说完给弗雷德先生留了一张名片就主动离开了。

这位销售人员的言行和弗雷德先生所想象的完全不同,而自己之前的心理防御也一下子失去了意义,因此其逆反心理也逐渐地消失了。他还是觉得应该给自己换一辆新车,于是一周以后,弗雷德先生拨通了那位销售人员的电话,并向他定购了一辆新车。

这就是逆反心理的妙用!心理学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有“让他往东他偏往西、让他打狗他偏打鸡”的逆反行为,完全是出于一种对自我价值保护的本能。自我价值是人的心理根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接受自己无价值地生存在社会上。当一个人被禁止或者严令做什么、说什么的时候,他会有一种自我价值受到损害的感觉,然后,他就开始本能地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这种对自我价值的保护表现在外在言行上,就是在态度或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销售人员如果抓住了客户的逆反心理,就等同于握住了一件经营获胜的法宝。例子中的销售人员就是从相反的思维方式出发,消除了弗雷德对推销的反感,从而使他主动购买自己的产品。

而且,对于销售人员来说,一方面要避免引起客户的逆反心理驱使其拒绝购买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还要学会刺激客户的逆反心理,让客户自己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你不卖他就会非要买。从而从正、反两方面来调动客户的积极性,使自己的销售工作获得成功。具体来说,包括:

1.避免超限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都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行为。例如,在实际销售中,很多销售人员往往为了尽快签单,而一味穷追猛打,以为通过密集轰炸就可以把客户搞定,但是这样很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令客户产生逆反心理。

2.限制购买

人们往往对于自己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也就是说,当客户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反而会更加刺激他强烈的需要。针对客户这样的心理,销售员要善于在推销过程中,恰当地给客户制造一些限制,比如每人限买一件商品,只有三天的优惠活动等,让客户觉得如果自己再不买的话,就会错过最佳的购买机会,可能以后再没有机会得到。这样反而会促使客户果断地做出决定,使交易迅速达成。

3.自曝其短

初次接触的时候,客户一般都会对销售人员抱有警戒心理,本能地对其不信任,如果此时只是一味强调己方的产品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实用,客户反而会更加警惕,因为害怕受骗而拒绝接受。所以,有时用一些违反常理的招数,即利用逆反心理去招揽客户,往往会有更好的效果。例如,一个手表的“扬短”广告,声称该表走时不太准确,一年慢24秒,请客户买时考虑。这使本来无人问津的腕表生意一下子兴隆起来。

总之,如果销售人员能够在必要时和你的客户“对着干”,充分调动他们的逆反心理,就往往能够让他们购买你的产品。因此说,利用客户的逆反心理,确实是一个有效的销售策略。

效用:感觉占了便宜比便宜本身更重要

很少听见有人说“我就是喜欢花多倍的钱买同样的东西”,用尽可能低的价格求得尽可能多的回报,这种占便宜的消费心理支配着大多数客户的购买行为。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便宜”,并不是便宜本身,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客户在进行消费的时候,感到占了便宜,他们才会愿意掏钱购买该商品。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效用”。作为销售员,你需要做的就是学会满足客户的这种心理需求,这样,他们才会更容易、更爽快的掏出钱包。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销售的本质就是让客户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没有什么能比优惠、便宜、免费更能引起客户的注意,激起客户的兴趣的了。销售高手总是能利用客户的这种心理,找出借口卖出东西,并让客户觉得占了便宜。

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方法:

1.免费赠送

每个人都希望花最少的钱,买最多的商品,要是能够免费赠送那就更好了;不过,每个人又都有一种“无功不受禄”的心理,所以精明的销售人员总是能利用人们的这两种心理,在未做生意或者生意刚刚开始的时候拉拢一下客户,送一些精致的礼物或请客户吃顿饭,以此来提高双方合作的可能性。例如:

X玩具公司,在一次规模宏大的玩具展览会中,不幸被安排在展览会馆最偏僻的地方——8楼,由于地方偏僻,人们不愿意上那么高的地方,X公司的玩具参展一个星期也没几个人来看一眼。X公司的负责人急中生智,在第二个星期一的早晨,他就在展会一进门的地方撒下一些别致的名片,名片的背面写着“持有这张名片可以到8楼X玩具公司领取玩具1个”。仅半天的时间,8楼就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X公司参展结束,人气也为X公司聚集了不少财气,X公司以给人优惠的方法把营业额提到了最高。

中国有句俗话: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客户接受礼物后,就会产生一种负债感,因此只能通过购买产品的方式,以减轻那种负债的压力。这也是为什么X公司可以赢得最高营业额的原因。

2.创造价值

仅仅把产品卖给客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是任何一个销售人员都可以做到的。我们所谈的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指为客户创造出产品价值本身之外的附加价值,这个附加价值,也会让客户感到占了便宜。

有个修自行车的师傅,生意十分火暴,周围很多同行的生意都被他抢占了。不仅如此,很多人还愿意从很远的地方跑来让他修。那么,是他的技术多么高超吗?并不是这样。原来,这位师傅有个习惯,每次修完车之后都要帮顾客把自行车擦得干干净净,就像一辆新车一样。而这一点并不是顾客自己提出的要求,也不在他修车工作的范畴之内,但他一直坚持这样做。可想而知,当顾客拿到车时是多么的惊喜。

因为修车师傅为顾客创造了附加价值,而其他的修车人却做不到,这就是顾客为什么都选择他的原因。其实,这也是在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条件下,销售人员必须做到的事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很有可能败给其他能够带给客户“意外惊喜”的销售人员。

3.切实优惠

打折、送券、积点等优惠手段,经常被商家或销售人员者采用。我们看到有些商家挂出“清仓处理”、“送代金券”“积分换礼”等口号就是用来刺激客户的。但不管哪种方式,最终目标都是想让客户再次购买某种商品或再度光顾某店。

小镇上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巷口开往火车站的。也许是因为线路短,又或者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