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万事由来
15399900000088

第88章 大千世界篇(3)

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华丽服饰。这一传统可追溯到1700年前。权贵和穷人可以通过面具融合在一起。在面具的后面,社会差异暂时被消除。富人变成了穷人,而穷人成了富人。他们互相尊敬地打着招呼。在面具后面,年龄差异被消除,老人变年轻了,年轻人一下子老成持重起来。年轻人和小人物借助面具代表的权威把自己装扮成大人物。而老人极力将自己装扮得很年轻,甚至越无知越愚蠢越好,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女人也可以变成男人。

巴西狂欢节由来

相传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始于19世纪中叶。最初,狂欢节的规模不大,仅限于贵族举行的一些室内化妆舞会,人们戴上从巴黎购买的面具,尽情地欢乐。1852年,葡萄牙人阿泽维多指挥的乐队走上了街头。随着节奏明快的乐曲,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也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男女老少都跳起来,整个城市欢腾起来。

里约热内卢狂欢节最早并没有固定的场所,由于狂欢节时值盛夏,天气炎热,游行活动都在夜晚进行。从20世纪70年代起,各桑巴舞学校建议在市内修建一座桑巴舞赛场,用于狂欢节活动。

巴西的狂欢节于每年四旬斋的前三天举行。复活节前40天内为天主教的四旬斋,戒食肉类,以纪念复活节前三天遇难的耶稣。四旬斋前夕举行狂欢节,举宴食肉狂欢作乐不限。

相传葡萄牙人于17世纪把这种习俗从亚速尔群岛引入巴西。刚开始这项庆典活动还偏重于戏谑、恶作剧,人们走上街头相互抛洒清水、土和石灰,甚至散发着臭味的东西。1840年,里约饭店的意大利籍老板娘改变了这种狂欢方式。她发了请柬,雇了乐师,用彩带装饰了饭店,准备了五彩纸屑,举办了豪华假面舞会。从此以后,节日逐渐演变成互抛彩纸条、纸蛇和香味水的活动。这种习俗至今仍可在葡萄牙和巴西的上克鲁斯等地看到。

西班牙斗牛的由来

对于西班牙斗牛的由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由于西班牙是欧洲遭受过最多次侵略的国家,在历史上,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凯尔特人、西哥特、波斯人甚至日尔曼人都曾经统治过伊比利亚半岛,因此对于斗牛来自外来民族入侵的说法曾经一度流行,说是由于古罗马人酷爱角斗和血腥的杀戮,因此影响到了被征服的伊比利亚土著居民,即西班牙人的祖先。但是随着西班牙史前文明的壁画的考古发现,现在斗牛起源于西班牙人祖先本土的说法已经得到了史学界的广泛认同。因为在此人类文化遗产上,人们发现了有古代伊比利亚人骑马与牛角斗,及最终刺杀牛的过程的描写,因此相较于古希腊人及罗马人的文明时期要提早许多年。

另一种传说:纪元前,人们已开始用长矛挑逗斗牛取乐。据说,罗马大将恺撒就是在西班牙学会了斗牛。统治西班牙数个世纪的阿拉伯人也爱好这项活动,也同样在西班牙求师学艺。西班牙卡洛斯五世,在巴拉多利德广场骑马斗杀一头公牛以庆祝菲利普二世诞生。18世纪以前,各地职业斗牛士多半骑马斗牛,并用长矛杀牛。18世纪以后,安达卢契亚地区的一批斗牛士已抛开骏马,徒手挑逗公牛并用利剑将其刺死。可以想见,其危险性和观赏性,及对斗牛士技术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

还有人认为,生活在西班牙的伊比利亚人把牛作为宗教祭祀中的重要部分,于是野牛成为猎捕的对象。也有人认为西班牙斗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90年前,当时“斗牛”作为一种游戏来庆祝国王Alfonso 六世的女儿的婚礼。

18世纪以前,斗牛只是为了显示勇士的剽悍勇猛,到1743年马德里兴建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斗牛场,斗牛活动逐渐演变成一项民族娱乐性的体育活动。

西班牙奔牛节的由来

西班牙一年一度的奔牛节的正式名称叫“圣·费尔明节”。圣·费尔明是西班牙东北部富裕的纳瓦拉省省会潘普洛纳市的保护神。奔牛节的起源与西班牙斗牛传统有直接关联。据说当初对潘普洛纳人来说,要将6头高大的公牛从城郊的牛棚赶进城里的斗牛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17世纪时,某些旁观者突发奇想,斗胆跑到公牛前,将牛激怒,诱使其冲入斗牛场。后来,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奔牛节。

位于潘普洛纳市旧城区的“奔牛之路”其实是一条狭窄的石板街,全长848米。奔牛时,上万名奔牛爱好者挤满了街道,重约500公斤的公牛从牛棚冲出后,在4分钟内以24公里的时速在杂乱的人群中狂奔,时常人仰牛翻,险象丛生,最后以公牛被引进斗牛场为大功告成。奔牛节期间,每年都有人受伤,甚至也发生过死亡事件。即使如此,来自世界各地的冒险爱好者每年7月6日至14日这几天还是云集潘普洛纳这个只有18万人的小城,在为期9天的人与牛之间的危险游戏中尽情享受欢乐与刺激。

英国法官、律师裁假发的由来

依照规定,西方的法官必须戴假发。假发时尚自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开始,17世纪尤甚,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不少行业也将其作为标志。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战争涤荡污泥浊水,革命党移风易俗,一扫各种地位、等级的标志,现在只有英国和少数几个国家的法院系统保持这种习惯。英国的法官以及从前英联邦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的法官,头上戴着一个披肩假发,律师戴着小假发,法官和律师都穿法袍,通常是黑色的。这种装饰下的开庭,给人一种非常礼仪化的感觉。据说,法官穿上黑袍、戴上假发,就可以掩去其本来面目,去除私心杂念,成为法治的化身,成为真、善、美的化身。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批评假发说,他最痛恨的就是英国式的法官的假发,阴森恐怖的小眼睛从假发后面闪着蓝光的场景,简直让人受不了。美国也废除了假发和法袍,但后来法袍恢复了。假发、法袍这样的服饰营造的气氛是凸显了法官这种角色的极端重要性,这种职位的极端重要性。法官戴的假发属于官职式假发,表示自己的官职,它要营造的气氛是生怕你看不出来这是假发。所以这种假发戴上去以后给人一种特别“非人化”的感觉,也就是说,戴上假发的人看上去就不是个人了,它体现了要把法官当做非人非神的、半人半神的思想。当然,现在有些地方要求不一定就是那么严格,有时也会出现没带假发的现象。

橡胶的由来

橡胶的故乡在南美洲。那里生长着一种橡胶树,割破树皮会流出白色的胶乳,一滴一滴流淌下来。当地的印第安人把这种胶乳叫做“树的眼泪”。他们将胶乳凝结后做成圆球,一边唱着歌,一边围着圆圈跳舞,把球传来传去,球落地,还能高高地弹起,这是他们最快活的游戏了。当时,印第安人玩的橡胶实心球是生胶制的。天然的生胶虽然有弹性,但它的大分子链条好像许多单根的弹簧,散乱地堆积在一起,弹性并不很大,而且这些“弹簧”容易拆开、分离,所以生胶一拉就断,没有韧性,稍稍受热就发黏、变软。

美国有一个贫穷的发明家固特异,他决心把生胶改造成既富有弹性又坚韧结实的理想材料。他对橡胶着迷30多年,但是却一生贫困潦倒。固特异的家乡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你想找到固特异这个人吗?瞧,那就是他:头戴橡皮帽,身披橡胶衬里的风衣,里面穿着橡皮背心,下身套着橡皮裤子,脚登胶靴,手里拎个胶皮钱包——里面没有一文钱。固特异在生胶里掺进氧化镁,用石灰水煮,也试过用硝酸煮,还试过在生胶表面撒硫黄,放在太阳下晒……各种试验都失败了,后来,他在坩埚里加进生胶块、硫黄粉和松节油,放在火炉上煮。不小心,从坩埚里蹦出一块儿胶,落入火焰,尽管烧焦了,却没有发黏。固特异高兴得跳起来:经过掺硫加热得到的橡胶,正是他朝夕盼望的材料。从此,生胶被改造成了有用的材料。

交通信号的由来

自从有铁路以来,就出现了为沿某段轨道行驶的列车显示是否安全的信号了。1868年,发明家JP·奈·特产生了将这些信号应用在道路的想法。他在伦敦的议会大楼外设置了第一个交通信号。它们像铁路信号一样有一个倾侧臂,并且将红色和绿色的煤气灯组合起来供夜晚使用。然而,当某个信号灯发生爆炸并炸死了一名警察后,这个计划就告吹了。

由于汽车的发明以及交通量的不断增加,交通信号日益成为一种需要,特别是在美国。20世纪初,阿尔弗雷德·贝尼施开发出一种红绿灯系统,并且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进行了第一批安装。4年后,在设置于纽约的交通灯上又增加了第三种颜色——琥珀色。1925年,交通信号重新出现在英国。

自动信号很快被开发出来。1926年出现了用定时器加以控制的灯。6年以后,又采用了由交通车本身通过道路上的压力垫而进行操作的信号。

现代交通信号常常由电脑来控制。电脑与道路底下的交通检测器相连接,监视交通流量并测算出改变灯光的最佳时间。

剪彩的由来

1912年,美国圣安东尼奥州和迪密镇有家新开的百货店,开张营业之前,店主为防止顾客、闲人蜂拥而入,特在入口拦一布带。这时他的幼女奔跑而入,不慎冲断带子,门口外的人一拥而入,果然开市大吉,生意兴隆。旁人还以为拦条带子会带来好运,竞相模仿,布带演变成了绸带、缎带,竟成剪彩习俗。美国商人懂得顾客心理,拦条带子不但引人注目,而且能增强顾客的好奇心和购物欲。

还有一种说法:剪彩仪式起源于西欧国家。西欧国家新船下水时,都要举行庆典,前往观礼的人很多。为防止发生意外,船体与观礼者之间使用布绳隔开。在准备就绪之后,才用剪刀剪断布绳,让观礼者参观。这种防范措施后来演变为剪彩仪式,这大概是那个时代的人始料不及的。

礼炮的由来

礼炮仪式起源于德国的中世纪。当时在奥格斯堡城为了隆重地迎接一位从前线凯旋的皇帝,决定鸣礼炮100响。但负责鸣炮的军官数到后来数糊涂了,鸣了101响。从此,鸣礼炮101响的传统就沿袭下来了。

另一传说,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17~18世纪,英国已成为当时头号殖民帝国,世界上几乎每块大陆都有它们的殖民地。英国军舰驶过国外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内向他们鸣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炮7响。但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弱国与强国、殖民地与宗主国不能平起平坐。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不过,后来随着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走下坡路,英国军舰也开始改为鸣21响礼炮,以示平等。

举行盛大庆典鸣放礼炮的规格各国不尽相同。美国国庆日鸣放50响,表示每州鸣一声。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最高规格是21响,为一般国家元首鸣放;其次19响,为政府首脑鸣放。

3.15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1962年3月15日,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咨文》,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消费者的“四项权利”,即:有权获得安全保障;有权获得正确资料;有权自由决定选择;有权提出消费意见。肯尼迪提出这四项权利,以后逐渐为世界各国消费者组织所公认,并制定出最基本的工作目标。

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选择这一天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是为了扩大宣传,促进国际范围内保护消费者的活动。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纪念活动包括:举行记者招待会或发布新闻公报,向公众介绍消费者组织的活动情况,公布新的一年的工作计划,告诉人们消费者组织将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做哪些工作;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发放传单或消费者刊物、电视节目、咨询和多种形式的展览等活动介绍“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内容,努力提高一般消费者的认识。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987年9月加入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后,每年的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都组织全国各地的消费者举办大规模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咨询服务活动,以扩大影响。

“三八”妇女节由来

1903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为了反对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和歧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大罢工和示威游行。这一斗争得到了美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支持和热烈响应。1910年,一些国家的先进妇女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大会根据主持会议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议,为了加强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支持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联合国从1975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从此“三八”节就成为全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争取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

我国第一次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始于1924年。当时,我国劳动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广州举行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纪念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通令全国,定3月8日为妇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