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全集(白金版)
15391100000040

第40章 世事洞察,人情练达(8)

“主动的吃亏”指的是主动去争取“吃亏”的机会。这种机会是指没有人愿意做的事、困难的事、报酬少的事。这种事因为无便宜可占,因此大部分的人不是拒绝就是不情愿,你主动争取,老板当然对你感激有加,一份情绝对会记在心上,日后无论是升迁或是自行创业,他都有可能帮助你,这是对人际关系的帮助。最重要的是,你什么事都做,正可以磨炼你的做事能力和耐力,不但懂得比别人多,也进步得比别人快,这是你的无形资产,绝不是用钱买得到的。

“被动的吃亏”是指在未被告知的情形下,突然被分派了一个你并不十分愿意做的工作,或是工作量突然增加。碰到这种情形。除非健康因素或家庭因素,否则就应接下来;如果冷眼旁观周围环境,发现也没有你抗拒的余地,那更应该“愉快”地接下来。也许你不太情愿,但形势比人强,也只好用“吃亏就是占便宜”来自我宽慰,要不然怎么办呢?至于有没有“便宜”可占,那是很难说的,因为那些“亏”有可能是对你的考验,考验你的心志和能力,是为了重用你啊!姑且不论是否“重用”你,在“吃亏”的状态下,磨炼出了你的耐性,这对你日后做事绝对是有帮助的。此外,你的“吃亏”也会让人对你无话可说,不得不尊重你哩!

做事“吃亏就是占便宜”,做人呢?做人比做事难,但如果也有“吃亏就是占便宜”的心态,那么做人其实也不难。因为人都喜欢占人便宜,你吃一点亏,让人占一点便宜,那么你就不会得罪人,人人当你是好朋友!何况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今天占你一点便宜,心里多少也会过意不去,只好在恰当时候回报你啦,这就是你“吃亏”之后所占到的“便宜”!

混水摸鱼巧成拙

混水摸鱼,这是世俗流行的一种工作态度。让别人去劳累,自己做做样子混得利益。

在服役受训时,教育班长最喜欢说:

——摸鱼!要小心摸到螃蟹!意思是要小心摸鱼不成,反而被长官逮到,那就很惨啰!

在军中有摸鱼的士兵,在社会上做事,也有喜欢摸鱼的员工,我工作了十几年,就看到了好些个喜欢摸鱼的同事。那么,他们有没有摸到螃蟹?

他们有的摸到了,例如有的在电影散场时在路上和主管狭路相逢,有的被打了小报告,有的则工作出了问题。当然,也有没摸到螃蟹的,但如果以工作的发展来说,他们还是摸到螃蟹了,因为升迁没有他们的份儿!

所以在社会上工作,摸鱼绝对不是正确的态度,也许你会说,张三也是一天到晚摸鱼,可是他还是照常升迁!我不敢说这种事没有可能,但像这种会摸鱼又可升迁的人,通常是有一些特殊条件的。

有些人认为自己聪明,摸鱼功夫一流,神不知鬼不觉,其实这只是当局者迷罢了,你的摸鱼,同事都知道,连主管也都会知道,就算没人打小报告,主管也可以看得出来,因为你的行为会发生一种欲盖弥彰的微妙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是不自觉的。此外,你在工作上也会有超乎常情的卖力,这也是欲盖弥彰,旁人看得一清二楚。主管也是从部属过来的,他会不清楚你摸鱼的伎俩吗?

所以,摸鱼不成反摸到螃蟹的可能性很高!其实何必摸鱼呢?勤勤恳恳地做,一则可累积工作经验;二则可建立别人对你的评价;你的敬业,别人一定可以看得到,当主管的或许会“视而不见”,但总比摸鱼被他看见好!就算一时不能升迁,你的敬业也必将成为你无形的资产。至于摸鱼呢?就算一时没摸到螃蟹,你摸鱼的行为也必将成为你在社会上行走的负债。而最可悲的是,摸鱼的人常不自觉,并且认为摸得了鱼是占了便宜。

这种人真是悲哀啊!除了摸鱼,还有一种误区——不屑于从基础做起。对念了十几年书的人说来,毕业后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自我感觉肯定是良好的。然而,就在这种一厢情愿的热忱中,很多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初涉工作岗位的误区。

小田头一天到广告装潢公司报到,对经理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要求专业对口,而且要“充分注意到我的特长”。

这位在大学美术系因为专业成绩不错而大受青睐的能人,很坦率地要求让他到广告设计部门,以为这才能发挥他的优势。

可是,公司经理首先让他到策划部门实习,再根据情况决定。

小田听后觉得不开心,认为这样做难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到了策划部门既不安心,又不虚心学习,结果给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年轻人刚到工作岗位,是应当发挥特长。但这个特长只是个人所“认可”的,有时候并不是单位所立即需要的。因为每个单位都有个结构完整、最佳结合的问题。个人特长,只有让单位了解,并作为整体构成的一部分时,才真正是需要发挥的特长。

年轻人的特长,应当成为适应环境的“催化剂”,而不该首先成为挑剔工作的“资本”,应该是特长服从需要,而不是需要迁就特长。这个关系要摆正,否则就会不顺当。

毕业时,小沈和其他几位同学一同被分配到报社。他有些想当然,以为一定会分在“要闻部”,至少当“记者”。可是一宣布,他被分到总编办公室,而另两位同学倒被安排在要闻部当实习记者。这下,他有些失望了。

他开始埋怨“安排不当”,开始埋怨领导不识“货”。实际上,领导上这样安排,并非不了解他,而是想让他全面了解报纸的运转过程,了解全局,以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

实际上,对初涉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先在被安排的岗位上积累些经验,对将来是有好处的。有许多过来人都说,初涉岗位的第一份工作,到后来想想都是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这话值得寻味。

安不下一颗不安分的心,总想“远走高飞”,这是为数不少的初涉社会的人对不理想岗位的突出反应。

肖翔从职业技术学校领到文凭后,就开始在人才市场上“遨游”了,一会儿去应聘宾馆电路保养维修工,一会儿又上电脑公司当推销员,没多久,又被中外合资企业吸引住了。他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心里总想应该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职位,所以没有哪个单位能拴住他,一般只干两三个月,一年多下来,工作岗位换了好几个。

当然,不排除肖翔会找到理想岗位,但这种“转法”,至少表明他不成熟和不周全。初到一个工作岗位,首先要安下心,要耐得住寂寞。安心,既是初涉人世者胜任工作的需要,也是给人好的印象的开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顾条件地去“跳槽”,这并非有利。刚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多少资历与经验,要在工作的过程中积累,需要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老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虽有新鲜感,但难以正常地积累。

再说,“远走高飞”的目的地,也并非处处是好开垦的“处女地”,是摘得下果实的“果园”。许多情况下,没走进去的想进去,走进去的想出来,这种“围城”现象也迷惑了不少人。而且在社会上有很高知名度和众人看好的职位对于你可能并不合适。因为各人的水准、适应面是不一样的。重要的在于谋取一份经历,通过一个阶段稳定的工作,来判断适合与否。一味热衷“跳槽”,以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这种看法是有缺陷的。

要走出初涉工作岗位的误区,也并非难事。首先,要有从底层做起的思想准备。正像高楼大厦平地起一样,要极有耐心地从砌一块砖、一堵墙做起。一心想速成一个“建筑师”是不现实的。只有在砌墙加瓦中才会学到真本领,踏上理想的坦途。

其次,要有安于工作的现实态度。不企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到位”,对眼前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并视之为理想岗位的“阶梯”。学会在平平淡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别人感受到真才实学。

再次,随时调整自己,即使碰到不顺利也能调节自己来重新获得平衡。

当事业的地平线刚刚出现时,初涉人世都要脚踏实地,要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努力,使事业的开拓如冉冉升起的太阳喷薄欲出。

兼听则明

在人的自我中心意识中,包括了对自我评价的提高和对自身弱点、缺点规避缩小的倾向。人们在许多事物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的态度。但是,当人们面对恭维和奉承,或是一点小小的赞美,就很难不陶醉。伊索寓言里乌鸦经不住狐狸恭维自己“羽毛美”、“嗓子动听”,竟张开嘴唱歌,结果失去了嘴里的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这种自高自大、容易上马屁精的当的弱点。普通人物听到赞誉之词便飘飘然,大人物也在所难免。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越有受阿谀奉承包围的危险,也就越有可能对自己的看法变形,许多小人正是利用人性的这一弱点以售其奸的。

清代的乾隆皇帝,应当说是一个比较有知识和修养的皇帝了,但他同样自恃清高、天赋不凡。他几下江南,遍游名山古迹,所到之处不是题字就是赋诗,然而他那些诗,没有一首是值得传之后世的。御用文人纪晓岚看透了他的这一弱点,便在主编四库全书时,故意在容易发现的地方留下一两处错漏之处,上呈御览,有心让乾隆过过“高人一等”的瘾,乾隆当然发现了这些错误,发下谕旨加以申斥,心里十分得意,他甚至还召见纪晓岚,当众指出他的错误,纪晓岚乘机对乾隆的“学识”

倍加赞颂,此后他一直在乾隆手下官运亨通。像纪晓岚这样圆滑的人物深深懂得,没有人喜欢别人比他更高明,当一个人自以为处在居高临下的境地时,他的宽容心会来得更多,他的权力给人带来的私利也会更多,因而奉承也有其独特的效应,这可称之为“马屁效应”。

前不久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部长刚到机关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找人谈话,了解情况。这个机关的一位处长出差归来,主动找部长,恳请部长对自己提意见,部长便根据反映,向他指出:“不少同志提到你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不敢秉公直言,有点曲意奉承的味道,希望你能注意改进。”

那位处长急忙作解释:“部长,你真不知道,前任部长有多主观,多自信啊!他根本听不进不同的意见,我只能顾全大局,违心顺从,如果领导都像您这样谦虚随和,善于纳谏,那该多好!”

“这倒也是的。”这位部长莞尔一笑。这件事情耐人寻味,奉承手段居然能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人性的弱点是这样愚昧可笑。人们喜欢溢美之词,可是参与批评和指责却有一种本能的、甚至是顽固的反抗心理,这可称为“言错效应”。虽然中国历代朝廷常设有谏官,但真正虚心纳谏的皇帝却屈指可数。史书上有许多君王听不得大臣的批评,甚至杀掉大臣的记载。殷代的贤臣比干,因为对纣王的荒淫无道进谏而被杀,其尸体被剁成肉酱。春秋时期,吴国的贤臣伍子胥因为屡谏吴王夫差,夫差恼羞成怒,逼伍子胥自杀,抛尸长江。我国史官有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但史官一旦记下诸侯贵族的丑恶,便难有容身之地。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庄公,太史照实记录:“崔杼弑其君。”崔杼只凭此一条,下令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先后继任史官,仍然这么记,崔杼先后又把他们杀了。

唐太宗是个有“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美名的皇帝。他曾问魏征:“人怎样才能不受欺?”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太宗深以为然。但太宗在纳谏过程中,自我中心意识也时时露头。比如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出嫁时,其嫁仪排场要超过大女儿。为此魏征直言谏阻。太宗到后宫见到长孙皇后发狠道:“总有一天杀掉这个乡下佬!”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征当众侮辱我!”皇后不敢多话,马上换上朝服像煞有介事地向太宗祝贺:“古语说得好‘君明臣直’。魏征的直是陛下英明的缘故,妾特向陛下祝贺。”太宗这才消了气。其实皇后还是用巧妙的恭维话解决问题的。

唐太宗到了晚年,批评也不大听得进了。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先后去世。他跟大臣们议事,常常是夸夸其谈,务必压倒对方为止。刚强高傲,日胜一日,以致生活上好色自戕,竟服食方士丹药,政事上又有多处失误,如大修宫殿,对高丽穷兵黩武,特别是在接班人问题上严重失策,让平庸无能的儿子李治(唐高宗)接位,导致后来武后专权。唐太宗在虚心纳谏方面,虽有“善始”,未能有“慎终”。唐太宗尚且如此,其他皇帝就可想而知了。

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是无法彻底摆脱自我的局限的。但人虽不能彻底摆脱自我的影响,但是经过自觉努力,还是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使自己进步的,达到比较客观地认识世界和比较自由的进行创造的境界,人总是在失败中前进的。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中碰了壁,受到挫折之后,就不得不去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寻求新的道路。此外,新的信息的输入,发现原有信息的错误,群体的监督制约会使个体抑制私欲等等,这一切都是促使人们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外部条件。在外部条件的促进下,更主要的是要和自恋自大心理作斗争,突破个人中心意识的过分膨胀,即“贪欲”的恶性发展。合理“节欲”,德谟克利特说:“和自己的心作斗争是难堪的。”这需要自己坚实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从而进入不断发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