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位名人是:“发于畎亩之中”的舜。舜原来“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史记·五帝本纪》),农、渔、手工业都干过,都干得很好,并能以良好的品德影响人,因而被推荐接替尧的职位,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
“举于版筑之间”的传说。他原来是做建筑工作的奴隶,后来被推举为商朝天子武丁的大丞相,使衰落的商朝重新复兴。
“举于渔盐之中”的胶鬲。胶鬲原来是贩鱼盐的,后来经人推荐,当了商朝的大臣。
“举于狱”的管夷吾,管夷吾即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公子纠争王位失败后管仲当了囚徒,经鲍叔牙推荐,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举于海”的孙叔敖。孙叔敖长期隐居在东海之滨,后来当了楚庄王的丞相,使楚国“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举于市”的百里奚。百里奚原为虞国谋士,虞国灭亡后成了奴隶。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买了他。后来百里奚成了帮助秦国称霸的著名政治家。
上面六位名人,原来都很贫贱,有的还是奴隶,后来成了名君名臣。这说明贫贱的逆境对人的影响有两面性:一方面给人带来物质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才干,也就是孟子说的“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外国人也有类似的看法。
泰戈尔说:“世界之路并没有铺满鲜花,每一步都有荆棘。但是你必须走过那条荆棘的路,愉快、微笑!这是对人的考验,你必须把忧愁转变为有所得,把辛酸转变为甜蜜。”(《采果集》)罗曼·罗兰在他的作品中写道:“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桌面,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约翰·克利斯朵夫》)哈代在作品中说:“人生里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丽,却是人生的痛苦。”(《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曼也有如下的名言:“不识愁苦滋味的人终生是幼稚的赤子。”(《布登勃·洛克一家》)他们说的意思也是贫困苦难可以使人坚强,使人成熟,不必计较人生的困苦,那都是生活对我们的教诲。外国也不乏身处贫贱、但善于接受生活教诲的人,最后取得了富贵和成功。美国总统林肯降生在猎人的小屋。成长在马车和帐篷里,当过帮工、船员和店员,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年。漂泊无定的艰苦生活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为他后来从事政治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克·吐温12岁起即自谋生路,以后长期流浪,当过水手、舵工和淘金者。这一段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是他独有的财富,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长期没有固定的工作,但他以乐观的天性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而潜身于科学研究,建立了相对论,成为在物理学许多领域都有重大成就的科学家。他们的人生经历证明了贫困是生活给我们的磨炼和教诲,它会使一切有志者受益无穷。
谋人为己,谋己为人
《孟子·公孙丑上》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孟子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人选择什么安身立命的方式,便意味着把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做弓箭的人一心想让弓箭对人最有危害,做盾牌的工匠却希望盾牌最有效地保护人的生命。两人的心脏可能并非一恶一善,可实际行为却大异其趣。所以,孟子才大声呼吁:“术(事业)的选择决不能马虎啊!”
秦丞相李斯年轻时在郡中当小吏,看见吏舍厕所里的老鼠吃着肮脏的秽物,见了人和狗,每每吓得逃窜。李斯来到官仓,却看见另一番景象,“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饱食终日,安然无恙。于是李斯感叹说:“人的贤哲与卑贱,也就像这老鼠一样,完全在于人的自处。”(事据《史记·李斯传》)李斯这种汲汲乎名利地位的心态虽不足取,但其内在的道理却相当深刻。
由此引发,人的智术不该只是为了应付外界的环境变化,还应该主动用于创造外在环境的运动变化,自取一个有利的态势。“猛虎不据卑址,鹫鹰岂立柔枝。”(《兵经·势》)智者总是防患于未然,事后诸葛亮不值得夸耀。预先使自己处于进退有据的安全地带,时时警惕潜在的危害,化害于无形,这就是智术。传说楚国的孙叔敖和齐国的晏婴都曾经辞让富庶广大的封邑,偏选那贫瘠狭小的地方。他们的理由都是,美物谁不羡慕,自己岂能长久保有,不如退而求其次,可保别人不起贪心。尽管少了点阳刚气,却不能不承认其计虑深远。
不要以为君子谋人、为己的自处之术就如此简单。有时恰好相反,自处危境以求安,这才见出了高明。当年袁绍和曹公(操)之间有一段对白: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手?”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魏武帝纪》)袁绍打算据险以取地利,曹操却想“任天下之智力”以取人和。曹操此外还说:“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因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
曹操看破了安危的辩证法。君子恃险,则已先把自己匡固在“险”上,这一所谓保险却丢掉了更大的安全机会。与外部世界保持一定的张力,让内部世界感受一定的压力,这是自处自安的大战略。把压力、张力主动地纳入人生计划则会使人始终保持活力。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孟子·尽心上》)人的德行与智慧,都在危难中显现。人处于危机中,才不会掉以轻心,才会深刻地考虑潜在的危险,这样才能十分透彻通达于世故人情。《尚书·大禹漠》有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达者有忧志,这就是现代所谓的“忧患意识”吧。
君子自处最为核心的是谋人为己。自己的一言一行,也都动关乎人。与人方便,于己方便,才是立意所在。
真宗在储宫时,太宗令习草书,乃再拜曰:“臣闻工者事业,功侔日月,一照使隐微尽晓。草书之迹,诚为秘妙。然达者盖寡,傥临事或误,则罪有所归,岂一照之心哉!谨愿罢之。”太宗大喜。
学草书就为日后他人或许“不认议”提供了可能性,为臣子的可能因此获罪。宋真宗连自己练书法这一小事,都有为人着想的深意。
君子自处还要坚持自己的操持。世上多有一些宵小之徒,最容不得别人有德有行。清人唐仲冕的《六如居士外集》,其中卷一《遗事篇》记了一则佚事:邻居老太太家栽有李子树,苦于进园偷李的人太多,于是就在院墙下挖了一口陷阱,里边放上粪水污物。顽劣少年呼朋引类地来偷李子,爬上墙,随后落进陷阱,污水溅了一身。但他还是招呼同伴翻墙,说:“快来快来!这儿有好吃的李子。”另一个也跌进污水坑,正要开口叫喊,被先掉进去的那个小无赖一把捂住嘴巴,同时接着呼喊“来来”。第三个也同样跌进污水坑,后来的两个骂第一个,不料他却说:“假如咱们仨当中有一个没跌进坑里,以后就会没完没了地嘲笑我了!”这虽是小泼皮无赖的逻辑,倒也折射出一些世情。
没有德行的人最气不过的是他人有德行,所以必欲诋毁全人类而后快,大家扯平,你脏我脏他也脏。仿佛都污黑了脸才能相安。世上这种奸险的骗局与心计不少,这就给君子自处增加了一层难度。
也许,谋人为己的智术在此就可派上用场了。王守仁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儒,也可谓是深得古圣前贤之道的真正智者。其人不独有学,亦不乏术。学术学术,存乎一心。王氏之学,上承陆九渊,即称陆王心学,与宋明正统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影响深广。王氏理政用兵,功绩卓著,绝非寻常腐儒可比。正像他自己所提倡的那样“知行合一”、“知行并进”。
《明史·王守仁传》“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浦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王守仁以卑微的官职,率弱旅击败宁王朱宸濠,扫平了叛乱。他的奇功招来上上下下的嫉恨,江彬、许泰、张忠之流屡屡设计刁难、陷害他。但王守仁一身正气,恪守方正,同时又机智巧妙、多所变通,始终不为所动。试看几个镜头:
一是许泰放纵部下百般污辱谩骂王守仁(许泰率大军前来,宁王已被王守仁先期擒获),王守仁却不恼不羞,反而更留意于安抚士兵。病者给药,死者予棺,每逢士兵送葬,他都停车慰问。士兵们都称赞:“王都堂才是真正关心我们的人!”从此就不再冒犯。王守仁用的是屈己下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谋略。
二是王守仁利用激发情绪的智术。在冬至日命令城中百姓完成祭奠仪式习俗后再去哭坟。当时战乱刚息,百姓中多有罹难的,以至于哭声震野。哀哭声勾起了士兵们的离愁别绪,也都边哭边要求返乡。这样一来,张忠、许泰不得不班师离境。
三是利用把柄。大太监张忠不怀好意地要求皇帝追查宁王的家产,谎说宁王资产巨万,以图诬陷王守仁从中捞了好处。王守仁机智地回敬说:“宁王的巨资都用于贿赂勾结京城中的权贵了,这里有贿本可查。”张忠心中有鬼,他曾收到过宁王的贿,于是再也不敢嚼这方面的舌头。王阳明还特意放弃一些把柄,有两名太监曾跟宁王有书信往来,王阳明主动退还给他俩,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安人才能安己,心存畏恐的芥蒂就有可能先下手为强地反咬一口。王守仁的做法使他俩感恩戴德,这就在险恶的环境里为自己增加两个内线暗中解救。
第四件事最有智术的特点。逆乱已平,大军初至时,江彬之流已是对王守仁又妒又恨。王守仁初次去拜见,故意不去坐他们为他设置的边座,直接走上正席。江彬等人气得口出脏话,但王守仁仍是按平常官场礼仪与之相见。王守仁决不仅仅是要和他们争一个座次,他是考虑到一旦受他们摆布,以后便处处听命于这些人,没法自作主张了。《水浒传》里梁山好汉们排过座次,那是请出了天命安排的褐石才算把一百零八人一一落位。可见人与人的等级秩序不是那么容易摆平的。而一经摆定,再要变更,就在心理上和事实上都要经受一番周折。兽群中的关系位置是打出来的,或者是由块头、力气、嗓门、毛色等因素较量出来的。人群中无形的尊卑秩序源自于个人素质和社会关系的诸多因素,比如品德、才学、相貌、气度、财富、年资、权力、出身、交游等等。秩序的心理特点更是在人际关系中起相当大的作用。王守仁大模大样地坐到上席,等于是一次不动刀兵的宣战,他坐住了位置就等于在心理上先挫败江彬之流一个回合。
王守仁的事例很值得深思。《淮南子·主术训》有言:“凡人之性,莫贵于仁,莫急于智。仁以为质,智以行之,两者为本而加之以勇。”这可谓最最精华的思想!在王守仁身上很具体地实现了上述精神。
一种能够在人格上实现统一的精神,才是我们的现实人生所迫切需要的!
所以,我们才特别留意于这位提倡“我心”,提倡“实践”的贤哲。
《易·系辞下·十章》曰:“蓍之德圆而神,封之德方以知(智)”。抛开蓍卦字样,原来“圆而神”、“方以智”告诉我们既“变化无方”又“事有定理”,人生中的种种事类莫不如此。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德国行方,即:遵循那天地间不变的法则和人群中永恒的道德伦常,同时,让精神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兼容性,进入“环复转运,终始无端,旁流四达,渊泉而不竭,万物并兴,莫不响应”的境界。
明人陈于陛有一段精彩的议论,平淡中道来,意蕴真切深长:道理载在典籍者一定而有限,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处事有执泥处,至于做官更历事变多者,又看得世故太通融而无执,此皆是偏处。吾人当读书要思量泛应世务,庶乎临事不滞;当应事通达无碍时,却又要思量据著书本行,如此方免二得之弊。(《意见》)这有执、无执就是人生方和圆的绝好脚注,学和术二字给玄妙的“德一智”、“道一术”找到了一个朴素的句号。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人除了生活在家庭关系中之外,更多的生命时光是在与家庭关系之外的人打交道中度过的。人生交往由此而显得广阔、深厚、复杂,人际关系也就相应地变得多结构性、多层次性、多视角性、多方面性和多立体性。人生的交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日常接触中最一般、最普遍的活动。人们必须依赖相互间的交往才能生成、发展和延续。人生交往是人们生命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生的交往在人们的生命活动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生交往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正是在与父母、兄弟、姊妹、老师、同学、同事、领导、朋友,以及社会中的其他人的交往中,人们才能取得生活的经验、社会的知识,才能掌握知识的技能。人生的交往促进人个体的成熟和发展,它具有使个体社会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