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行星与恒星
15378600000068

第68章 彗星的命名

据科学家估计,彗星的数量多得惊人,大约有1000亿颗,约是太阳系小行星数量的20万倍。但是,由于它们远离太阳时个头很小,难以观测;又散布于太阳系内外浩瀚的宇宙空间“各行其道”地运行,远非像小行星那样大多“纪律严明”地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上奔走;有幸在较短时间内多次回归太阳附近的大彗星数目更少,更何况它们之中还不乏受其他星体影响而改变自己轨道或形态者,这就更增加了发现与观测的困难。因此,肉眼能看见的彗星并不多,平均三五年才出现一次,而像哈雷彗星那样特别明亮的佼佼者,更是百年难遇。所以,迄今人们观测过的彗星不过一两千颗,其中只有一部分能计算出运行轨道。

然而,别看已发现的彗星数目远不及小行星多,但是要给它们造册登记与命名却并不容易。现在,这项工作也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专门小组负责,其工作程序与小行星类似,即也要先进行临时编号,待确认它是新发现的且计算出它的轨道即过近日点的时刻后,才能给予正式编号。至于彗星的命名,一般以发现者或对其研究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如哈雷彗星、恩克彗星、海尔波普彗星、百武彗星等。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规定自1995年1月1日起所采用的新的彗星命名法是:以发现这颗彗星的公元年号,加上代表发现时间所在的那半个月份的字母(A=1月1~15日,B=1月16~31日,C=2月1~15日,Y=12月16~31日,字母I除外),再加上代表在该半个月中发现的阿拉伯数字。在这一编号之前,可加上发现者的姓,但一般不超过3人。例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葛永良和汪琦于1988年11月4日发现的彗星被命名为“葛一汪1988VO”彗星。此外,为了使人们对每颗彗星的性质能一目了然,新命名法还规定在彗星名字前面加上前缀。如P/表示短周期彗星,C/表示长周期彗星,D/表示不再回归的彗星,A/表示可能是一颗小行星的彗星,X/表示尚未算出轨道根数的彗星。例如,1966年日本天文爱好者于吉百武发现的命名为百武的彗星是“C/196682”。另外,对短周期彗星在其轨道周期确认之后,按其过近日点或在其发现后在远日点附近被观测到的先后次序,在这颗彗星的名字前面冠以编号,对所有短周期彗星从1开始,顺序排列。例如,哈雷彗星为1号,恩克彗星为2号……如果一颗彗星已经分裂,则要在它的名字后面分别加上“-A”、“-B”等,如比拉彗星原来的名字为3D/1772E1,3D/1805V1……分裂后名字为3D-A,3D-B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