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15377600000024

第24章 人格的特质

奥尔波特出生于美国,是美国早期行为主义者霍尔的学生。霍尔是詹姆士的学生和哈佛大学詹姆士讲座的继承人。霍尔深受詹姆士思想的影响,也接受冯特及铁钦纳构造心理学的思想。奥尔波特和詹姆士都把自我和人格当做同义词应用,表明了他们三代人之间的思想联系。1922年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一生中除了出国留学外,长期在哈佛大学任教,是一位真正的美国人格心理学家,是美国第一个开设人格课程的人。

他把自己的心理学称为个体心理学,把人的个体性看做个人的和唯一的,提出“机能自主”概念。1946年哈佛大学成立社会关系学系,他担任了该系的系主任。这个系是由哈佛的社会心理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和实验的社会学家建议将原有的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合并成的。武德魏斯称奥尔波特为“一大群正在竭力建立一门人格科学的现代心理学中一个突出的代表”。

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还包含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学派的思想和心理测验、因素分析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成就。他的人格心理学要点大体如下:

奥尔波特把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即个体,看做是一个独特的、有组织的整体,研究这个独特体怎样产生是它的任务。他批评实验心理学只研究心理过程的一般规律,不研究个体整体的独特性;批评差异心理学只追求个体的各种能力,忽视对个体整体本身的认真研究。

他认为,精神分析把人们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看做同一的,没有差别的,也忽视独特的个体。他以为,格式塔心理学重视心理的整体性,为人格心理学开辟了研究道路,但尚需认真具体地研究。为了弥补以上各种心理学理论的缺陷,他把自己的个体心理学称为人格特质论。

关于人格特质论。他认为,个体的独特性在于各人的特质,并定义特质为:具有能力的神经心理结构,表现为个体独特的特征,个体之间的这些特征是不能比较的。因为:在个性的心理结构上,特质最能反映个性含义,是一个人行为倾向的决定者。特质具有指挥个体行为的潜在能力,是一种个性的心理结构。在发生学上,特质是从原初的特殊动作到一系列有关活动的概括,是自我保存的行为潜力。它和动机有些共同的起点,即表现为一种指向性。特质还和态度相似,只是不包含价值,也没有参照的对象。在表现形式上,有某种特质的人,即使在变化了的情境下也有相同的反应。例如,一个有“友好”特质的人,在遇到陌生人,与人共事,访友或约会等行为中都表现出愉快、欢迎、有趣和开朗。这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会始终如一地表现“友好”这一品质特征。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两大类。

根据特质影响个体行为的程度不同,他又把个人特质分为三种:主要特质,它支配个性,影响个体的所作所为,如上述的友好特质。中心特质,它不是个性的支配者,但对具体行为起决定作用。如果一个人有5~10项中心特质的行为表现,就能通过这些表现描述出一个具体的人来。次要特质,它的影响范围比较狭窄,只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一种倾向,如对上司谦让,对别人就不是这样。关于共同特质,是由于同一地区的居民,在共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这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通过心理测量统计,归纳出某些群体样本的平均值得到确定。

关于研究方法。奥尔波特提出两种方法:一般规律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后者也叫特殊规律研究法。他不太主张用测验统计的一般规律研究法,认为测验统计得到的离散资料和分数不能恰当地描述共同的人格。他采用的主要是人类学的观察法,资料来源于医疗诊断和各种社会调查研究的记录。他还推荐人们采用个人的书信、日记、谈话、书法,乃至步态等运动形式来研究人格。

关于人格的机能自主理论。“机能自主”是奥尔波特独创的概念,是一种个体适应机制的特性。他认为,人格是一种动态的、有连续性的心理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个人的体格、智力和气质是人格的建筑材料。在发生学上,这些建筑材料是决定性的因素,环境对它们的影响不大。但是,只要它们和环境发生了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适应机制,就产生最高的效果,并在个体的每一活动中都有所表现。因为这种适应机制形成后在机能上是自主的,适应机制的机能自主性,独立于原初发动的内驱力。在他看来,内驱力只和行为动作的最初原因发生关系。例如,所谓的吝啬鬼,多半是由于早年生活养成的节俭习惯,如今成为吝啬的。这和他过去为了活命省吃俭用,积蓄钱财时的动机不能相比;后者是一种习惯了的机能自主性动作。再如出于对工作的热爱而昼夜忙碌的天才,也由于在机能上早已养成一种自我存在的自主涵义,而成为壮年期必需的特质。因此,他认为,期待或忠诚于工作都能加速自主兴趣的培养和成长。

从自主动作表现出来的性质看,奥尔波特认为有两种自主动作的水平:一种是最简单的自主动作。这是一种持续的、没有任何原因或结果的动作。它不包含价值,也没有参照对象。例如,说话时的一些零碎动作和姿态,如手势、微笑、口头禅、唉、呵、这个……它本身无意义,是无意识的动作。另一种是私有的自主动作。这是一种自我表现和自我保存的手段,如兴趣、情操和围绕着价值组织起来的大部分行为动作。但一些行为动作永不能成为自主性动作,如内驱力,它可以使行为指向一定趋向,但没有一种内驱力能成为自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因为它不能形成内在结构,而只是强化的产物,离开强化就不存在,即不能自主地存在。

关于人格发展的阶段论。奥尔波特把统一的人格核心称为自我统一体。这是指个人在生长和发展过程中对自我意识的体验。他认为,人格发展就是自我统一体的形成过程。按人格形成发展和自我的进展,他把人格发展分成八个阶段。第1年:婴儿通过感知,体验自身的存在;第2年:开始有自我同一性的意识;第3年:有自尊的意识;第4年:有自我扩张的意识,即知道某些物体属于自己,而扩展了自我意象;第4~6年:自我意象形成,即形成超我和良知,能运用正确和错误这类概念;第6~12年:形成理智运用者的自我,有推理和逻辑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2年至青春期:

形成自我统一体,追求未来目标,组织自己的生活;成年期:形成认识主体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