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3000000004

第4章 唐词篇(3)

又远听明君爱逸才,玉鞭金翅引龙媒。不因兹白人间有,定是飞黄天上来。影弄日华相照耀,喷含云色且徘徊。莫言阙下桃花舞,别有河中兰叶开。

第一、二句“远听明君爱逸才,玉鞭金翅引龙媒”中,“逸”是“超越”、超过一般的意思。“金翅”代以贵重珍品装饰的帽子,是有一定身份、官职的人所戴。“龙媒”,是最好的马。汉武帝《天马歌》中就有“天马侏兮龙之媒”的句子。两句意思是:偏远之地都知道了英明的君主珍爱良马,就有使者用白玉做的鞭子(泛指精良的马具以示非一般之马)引来了骏马。

三、四句“不因兹白人间有,定是飞黄天上来”。句中“白”,指的是唐玄宗的坐骑“照夜白”。“飞黄”是周穆王的八骏之一。两句是说,英明的君主绝不因有“照夜白”那样的名马而不欲再求良马,而是渴望像“飞黄”那样的骏马自远方来。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君王求骏马的心诚意切。

五、六句“影弄日华相照耀,喷含云色且徘徊”意思是:所求得的骏马,在太阳底下走动时,身上的毛片油光闪亮,简直可与日光相辉映;骏马喷出来的气息凝成云气,在宫阙之上徘徊不去,可见求来的马品种之良,数量之多。

七、八两句“莫言阙下桃花舞,别有河中兰叶开”。用“莫言”、“别有”又推开一层,点出骏马之来,表示祥瑞之兆。句中“桃花”指的是当年唐太宗骑着南征北战、开拓疆土的良马“什伐赤”(“什伐”是古波斯——今伊朗“阿湿婆”的译音。这匹马是从伊朗运来的),它的毛片是红色的。后来岑参在《玉门盖将军歌》中有“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什伐“的音转)价最殊”的句子,直接以红色的毛片“桃花”来代“什伐赤”。“河中兰叶开”用了神马负图的典故。相传在伏羲时有龙马负图自河中浮出,伏羲根据此图画出八卦。后代以河马负图出水表示祥瑞之兆。句中“兰叶”与上句“桃花”相对称,作神马的代称。这两句的意思是:别以为像“什伐赤”那样的骏马纷纷而来只是为在阙下献舞,这其中却因有当今天子的圣德,才感召河马负图中的神马不断来朝,以示祥瑞的深意啊!

这首词写君王求骏马的意诚心切,以及骏马来朝是有感于君王的圣德。

总观《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三首,各有侧重。第一首写唐玄宗寿诞宴会及舞马演特技的盛况,第二首生动地描绘马的舞姿。第三首写君王求马的诚意及神马之来以示祥瑞之兆的深意。

唐至玄宗开元、天宝,史称太平盛世,据《资治通鉴》记载,唐玄示开元十八年“天下奏死罪止二十四人”,可见当时社会生活的安定。以唐玄宗为首的封建统治者,更沉溺于奢侈的生活享受之中。作为长期处于统治集团的中心,生活在唐玄宗身边的张说,在他所记述当时游宴盛况的作品中,以歌功颂德为其中心内容,这正是他当时思想的自然流露,但同时作者又以生动的笔触,恰当的比拟,用文字为我们描绘、记述了当时圣诞游宴的情景,为后代留下了这幅古代舞马庆寿图,为后人对唐代宫廷生活的了解,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苏摩遮

张说

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闻道皇恩遍宇宙,来将歌舞助欢娱。这首词是诗人赞颂盛唐时代国力强盛、四方朝贺、歌舞升平的太平盛景。

首句指出曲调的来源:“苏摩遮”原是从罗马帝国一带传来的异族曲调。全词开头立即点题,用笔简洁。而且,这头一句也是为全词作张本。

第二句承接首句,诗人描画了按此曲调弹唱、起舞的舞蹈家的形象:弹唱、舞蹈者穿着缀有闪闪发光、色彩斑斓的宝石的服装,两腮长满紫色的须髯。本来,唱异族曲调的人可以是汉人,但现在出现的却是一副异族人的服饰和长相,他们竟不辞劳苦,跋山涉水,远道来到中原演出,这足以表明西方诸民族对唐王朝的敬慕之情。

第一、第二两句,是诗人通过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现唐王朝威望之高,是间接地体现主题。

到第三、第四两句,诗人则是运用直接抒情的方法来体现主题了:当今皇恩浩荡,遍及整个宇宙,各方的人们都在传颂大唐盛世,所以,他们也远道而来,献上歌舞,以增添大家欢欣娱乐的兴致。

在本曲《苏摩遮》组词的第五首末句句尾,原注有《忆岁乐》三字,这表明本词也是一篇宫廷乐章。但这首词不是一般的充满华美、绮丽之词的宫廷乐章,它虽然不乏赞颂盛唐繁荣景象的言词,但绝无阿谀、溢美之意。由于诗人敢于向民间汲取营养,故在词中运用了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真挚朴素的感情。他能够把民间乐曲与宫廷乐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借民间曲调为宫廷谱写乐章,正充分表明诗人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

又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骑舞借人看。自能激水成阴气,不虑今年寒不寒。

这一首词中,诗人描绘了歌舞的热烈气氛,从而反映了盛唐时代人民的安乐生活。

第一句,诗人描写了歌舞者的装扮:身上穿着锦绣的衣装,额前裹着美丽的巾帕,头上戴着用珠宝缀成的花帽子。这是多么华美的装饰!而诗人的笔触又是何等地细腻!

第二句写道:唱的是异族之歌,跳的是骑马之舞,真是耐人观赏,令人耳目一新。这一句既叙写了歌舞的形声,又表达了个人的观感。它说明本词中的歌舞绝非轻柔、委婉、婀娜、婆娑的轻歌曼舞,而是强劲有力、热情奔放、充满激情的异族歌舞。

第三、第四两句则进一步说明“苏摩遮”的艺术魅力和唐朝皇恩浩荡。老天到一定时候自然而然地会激荡水流,使之蒸发、升华,而形成浓重的雾气或雨露,重新洒向人间,因此,人们不必去忧虑今年是否寒冷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宇宙间一年四季的变化总是在不停运转的,过了秋天,冬天自然会到来。今天,远方客人带来这么多我们从未见过的、精彩的歌舞节目,那就让我们尽情享受,一饱眼福吧!何必再为冬天是否寒冷而担忧呢?试想,一场歌舞的热烈气氛竟会使观众忘却切身的利害问题,其艺术效果之强烈是可想而知了。诗人没有正面地描写观众狂呼、吆喝的场面,但我们却从这最后两句的叙写中体会到了。诗人这种艺术构思确是非常巧妙的。

山鹧鸪

苏颋

玉关征戍久,空闺人独愁。寒露湿青苔,别来蓬鬓秋。又人坐青楼晚,莺语百花时。愁多人易老,断肠君不知。

山鹧鸪,曲调名,原为效鹧鸪声而作,故名,多表现愁苦之情。这是两首思妇闺怨词。

先看第一首。开头写闺中思妇独自愁的原因:丈夫远征戍边长久未归。玉关,即玉门关,唐代诗歌中多借指西北遥远的边塞。因此,带有征夫远戍思归,或少妇闺中相思的凄凉色彩。一个“久”字,会引起读者很多联想:“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少小离家老大回”。也说不定“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次句正面写女子的愁思。离别愈久,相思愈烈、愁苦愈深。“空”、“独”极写她的孤独、寂寞、空虚之感。第三句是写景,秋夜的寒霜打湿了阶上的青苔。“寒露”即秋霜,点明季节;“湿青苔”又暗示夜深。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最容易牵动人们的离愁别绪,清冷的秋夜更是游子思妇最难熬的时光。这女子整夜不能寐,披衣起徘徊,玉阶空伫立。丈夫走后,她茕茕独守空房,庭院里长年少有行人,又无心打扫,已长满了青苔。这凄清冷寂的气氛,衬托了闺妇的愁思。尾句是说,久别相思,蓬乱的鬓发已经变白。“蓬鬓”,可以想见丈夫走后,她已无心打扮,不事梳妆。“秋”字见出作者炼字的匠心。古人常以秋霜喻白发,此句“秋”字,不仅暗隐“霜”字,妙喻白发,还暗示了人的年老衰残。这两句以秋景烘托、渲染人的愁思,情景交融,妙合无间。上句写秋夜,不言“秋”字而日“寒露”,化虚为实;下句喻白发,不用“霜”字而日“秋”,以虚代实,可谓神奇之笔。

前一首写秋思,后一首则写春愁。可以作为一组诗来读。青楼,指闺阁。莺歌燕舞,百花盛开的明媚春光里,闺中少妇独坐青楼,正是黄昏日暮。“坐”,隐隐露出女子的寂寞、空虚,百无聊赖。“晚”,在此稍作活用,来写“坐”的时间已经很长,直到天晚。第三句点出女子的愁苦,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这“愁”真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无法排解。缘何如此呢?多清自古伤别离,原来是思念久别的夫君才使她柔肠寸断。“断肠君不知”,如思,如怨,如泣,如诉,是无可奈何的哀愁,是难排难解的相思。这首词初读似平淡无奇,然仔细品味,则可知作者是以乐景写哀。即用“莺语百花”的良辰美景来烘托、反衬人的忧思愁苦之情。满园春色,却无心欣赏,反而引起女子的愁断肠,这就更突出了思妇孤寂、忧愁的心绪。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这两首五言短篇,精练含蓄,词浅情深,似信手拈来。以自然景物烘托、渲染思妇愁情,景语情语,浑然一体。两首立意相同,却又毫无雷同之感,可看出这位初唐“燕许大手笔”的诗才。(苏颋封许国公,当时与燕国公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好时光

李隆基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此词见《尊前集》。《词律》等定为唐玄宗所制,即以结尾处“莫负好时光”末三字为词调名。词为双调,上、下片各四句,共四十五字,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史称唐玄宗(李隆基)好诗歌,精音律,多自制曲,有《一斛珠》、《荔枝香》、《雨淋铃》等词,今传者仅《好时光》一首,细玩词意,当为早期所作。

这是一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赠人之作,显然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意而写给女方看的。词的上片重在描写,极力使用形象化的语言以刻画女方外貌、体态之美。下片重在抒情,向女方一再倾诉爱慕之心、祈求之意。语言平易自然,不加雕琢,纯系脱口而出,可看出是受了民间文学的影响。

上片先从写女方的发髻入手,再写脸庞、肤色,最后写到眉毛,很有次序,是文学作品常见的写法,也符合人们审美的习惯。“宝髻”,指装饰着珠宝的发髻,可见不是平民女子。“宫样”,宫中流行的装束服饰等式样,往往代表着一种风尚。如唐代宫女曾好作高髻,为当时妇女所仿效。故唐人诗有“高髻云鬟宫样妆”、“宫样梳头浅画眉”等句。这里是说按宫内流行的式样梳就的宝髻非常漂亮。“偏宜”,最合适(合乎时尚)不过了。“莲脸”,像盛开的莲花那样“娇滴滴越显红白”的脸,极言其鲜艳娇嫩。“体”,躯体、形体,这里当系指肌肤。“红”是肤色红润,“香”是青年女子体内散发出来的气息,标志着青春活力。“黛”,一种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常用来画眉,故女子之眉称为黛眉。“张敞”,西汉人,官京兆尹(京城行政长官),曾为妻画眉,传为佳话。“天教”,天生的或自然形成的。这两句写女方长眉入鬓,丽质天生,不借助于人工修饰。上片四句,描摹女方体态、容貌,笔力集中在头和脸部,画面清晰,且颇有层次。

下片抒情,用的却是反复叮咛的口气。“倚”,倚仗、倚恃。“倾国”,倾覆邦国。语出《李廷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是在夸张其词地形容美女的魅力,后因以“倾城倾国”指代绝色女子。如《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嫁取”,即嫁得、嫁着。“取”,助词。这四句放在一起是说,不要自以为年轻美貌而目空一切。应当趁着青春年少时,嫁一个有情有义的如意郎君,去共同缔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至于“有情郎”是谁,那当然是作者自己了。一个“倚”字,透露了消息。或由于那女子自恃美貌,过于高傲,遂有此敦劝和嘱咐。总之,此词上片纯属正面着色,极尽渲染;下片于反复叮咛中微露怨意,感情较为曲折。

有人曾谓此词疑亦为五言八句诗。如句中“偏”、“莲”、“张”、“敞”、“个”等字,本属和声,并非实字。若去掉上述和声,则就成了如下八句:“宝髻宜宫样,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画,天教入鬓长。莫倚倾国貌,嫁取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若按《全唐诗》注所谓“唐人乐府,原是律绝”,证之唐人早期词多与绝句有渊源关系,或词的本身即是稍加变化的绝句,则此说自亦近理。

阿那曲

杨太真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塘初拂水。

这是杨太真(即杨贵妃,小名玉环)仅有的一首传世的词。阿那,即婀娜。《阿那曲》,原为七言绝句,押仄声韵,一、二、四句有韵,平仄则较古绝灵活。词为单调,同一词调,其平仄、韵脚亦不尽一致。唐人以入乐府,宋人称为《鸡叫子》。关于此词起源,旧题谓最早系由杨太真作此曲。万树《词律》以此调未被收入《词谱》,疑即《纥那曲》之转音,因《纥那曲》亦绝句衍化而来,两词有相似处。徐士俊《古今词统》认为此系曾善舞者张云容作。又徐钒《词苑丛谈》载:“姚氏月华随父寓扬子江,与邻舟书生杨达相遇,见杨达《昭君怨》诗,爱之,私命侍儿乞其稿,遂相往来。一日,杨偶爽约不至,姚作《阿那曲》”。按姚词与杨太真此词平仄相去甚远,且与舞艺无涉,自不足据。此词出处虽尚无定论,但它脱胎于绝句,则是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