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3000000023

第23章 唐词篇(22)

又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钱塘江在杭州湾人海处,江口成喇叭形,向内逐渐狭窄,每当海潮涌进江口,水势受阻,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潮势最猛,潮头高达3.5米,成为罕见的自然奇观。这首词就是写钱塘海潮。

首句写涛声。绘钱塘涛声,诗家多用比法,或“声如雷霆”,或“声如金鼓”。刘禹锡却别辟蹊径,只一个“吼”

字,奔腾咆哮之势立现,与李白写黄河“咆哮万里入龙门”同一机杼,移情于景。接着写潮势。钱塘潮最惊心动魄处就是“潮头如海立”之壮观,作者选取了这个镜头,只“头高数丈”四字便写出了潮涌的雄奇之势。可谓惜墨如金,举重若轻。数丈高的浪潮,惊天吼地而来,撞击着江口两岸的龛山、赭山。“触”字紧承“吼”字,更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力和感情,令人想像,是一头怒吼的巨龙,猛触钱塘江的大门。历代作家描写钱塘潮,无不极尽夸张、形容之能事,状其排山倒海之势,如“涛似连山喷雪来”(李白)、“怒涛卷霜雪”(辛弃疾)、“来疑沧海尽成空”(潘阆)等。而这首词刚刚写到第二句就落到“回”字上,戛然而止。后面两句就全写潮退了:片刻间潮水退入大海,只留下一处处雪堆般的沙堆。这种构思命意何在?若是只在描写涌潮的奇伟壮观,表现一种豪迈气魄,那么,后半文字全写潮退之速、沙堆如雪,又作何理解?七言绝句的重心大都在后半,又全在第三句上着力。“以第三句为主,第四句发之,盛唐多与此合。”

(《唐诗别裁》)其转换之妙全在第三句。刘禹锡这九首《浪淘沙》词,多是如此。前两句或起兴发端,或比兴兼用,或寓情于景,到第三句,笔锋一转,便是要托出全篇旨意。如“如今直上银河去”(其一)、“无端陌上狂风急”(其三)、“美人首饰侯王印”(其六)等句都是一篇之转舵处。这一首前两句写潮涌吼地触山声势,第三句急转直下。“须臾”极言潮退之速,尾句“沙堆似雪堆”更给人顿时全非之感。以排山倒海之势须臾顿消,寓人间事物瞬息万变之理,这就是此篇主旨。作者亲身经历过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的突然失败,也冷眼旁观了嚣张一时的权贵们销声匿迹,皆情同此理。刘禹锡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善于以敏锐的思辨能力,从千变万化的自然风物中悟出哲理,写下了许多寓理于景的名篇佳句。前人评他的诗歌是“以意为主”(《唐音癸签》)擅长以物达理。他自己说要“境生于像外”,而且他笔下的景物往往是意中景,善用虚景藏情。这首词即用此法,恐非记游观感之作。

又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是《浪淘沙》九首的第八首,前七首都是从某一特定景物起笔,依次写了黄河、洛水、汴淮、鹦鹉洲、濯锦江、江湾澄洲和钱塘潮涌,一首一意、各有兴会,又不离“浪淘沙”题意,回环咏叹,隐约其言。这一首却是通篇围绕词题“浪淘沙”,以沙里淘金为喻,抒写作者的迁谪之感,愤世之慨,可以看作这-抒情组曲的高潮,代表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开笔气魄不凡。两个坚定有力的否定句,表达了诗人对坎坷命运、不幸遭遇的愤怒抗争。想当初,反对政治革新的宦官权贵在唐宪宗耳边进谗,掀起一场政治风波,一时黑云压城,浮谤如川。贬官外放后,宪宗又颁下“逢恩不赦”的苛酷诏令,要让刘禹锡等人沙沉浪底,永无出头之日,真可以说是“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了。然而,刘禹锡这位坚强的政治家、思想家,并没有为残酷的打击和长期的压抑所屈服,他是身沉而心不沉。“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就是对谗言的蔑视,对前途的自信和对谪迁的达观。诗中采用了民歌中常见的排迭形式,在“莫……”的排比句式中,“道”与“言”、“如”与“似”同义而又避复;“浪”与“沙”、“深”与“沉”词性相同,字形相近;“谗言”、“迁客”又词意关联。上下两句似对非对,整齐而又有变化,兼得民歌和文人诗之妙。诗人这种无畏的精神、刚强的意志是基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后两句就用沙里淘金为喻,揭示了作者从自身遭际中领悟到的人生哲理:正像沙子终究埋没不了真金一样,千淘万漉真金自现;横遭诬陷,含冤受屈的正直之士,尽管历尽千辛万苦,终将战胜邪恶,得以平反昭雪,大白于天下。“狂沙”喻政敌,“真金”况自己,“千淘万漉”喻自己经受的长期折磨。这同前面的“如浪深”、“似沙沉”照应关联、似断实连,巧比妙喻,耐人寻味。意思是说:那些迫害他的政敌,原以为他会像沙沉江底一样倒下去,而诗人却坚信自己是不可磨灭的真金,那些得逞一时的权贵才是终将被历史长河的大浪淘尽的“狂沙”。

这首词比喻奇妙、立意精警。通篇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却又句句不离形象的比喻,使诗意化的形象同哲理性的议论融为一体。作者从长期的贬谪经历中总结的真知灼见,又吸取了民歌中善用比兴表达哲理的艺术营养,才锤炼出如此理趣浑然的警策之语,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寓有哲理美、诗意美。“浪淘沙”三字巧妙贯穿、排比回环、浅而不俗,又造成结构上的整饬回环之美,加强了言情达理的艺术效果。

江南春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江南春》是一首描写闺情的七言绝句,从形式和内容看,它和唐诗中七绝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没有标题,却标上《江南春》这个词调名,遂被派定为“词”。崔令钦《教坊记》没有著录这个名字,而《花间集》中也没有第二首。清人《填词名解》云:“梁,柳恽《乐府》:‘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而宋寇准词有云:‘江南春尽离肠断。’词调遂名《江南春》。”《词律》收《江南春》

一调为三十字,亦以寇准词为例,并无二十八字七绝这一体,可见前人也未把刘禹锡之《江南春》作为词看待。这种例子,如李白的《清平调辞》三首,或列之词,或著于诗,并无严格之界限,这首亦然。

诗的开头著“新妆”一词,很容易使人想起李白的《清平调辞》的句子:“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新妆”二字有二个意思:一是与宿妆相对而言,一为时世之妆。这里是二者兼而有之。“宜面”,说的是脸部的化妆。用一“宜”字,显示这个化装是大有讲究的,既合乎时宜,又适己之容,也称心如意,入时而适称,浓抹淡施,适时而宜人,故用“宜面”二字。从“新妆宜面”四字来看,这不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妇女,必然是华门之少妇,在晨妆之后下了“朱楼”。“朱楼”显贵之家也。少妇的这副时世装束、粉黛兼施,谁与为容?诗里没有说,但“深锁春光一院愁。”一个“愁”字,传达的是少妇的内心空虚和孤寂。“春光”是写当春的景色,反映的却是少妇惜春的情绪。重门深院“锁”住了春天风光景色,却约束不了少妇内心的活动,所以当少妇“下朱楼”的时候,感受的不是春的明媚,而是“一院愁”。愁满一院,又在深锁之中,说明其愁怨之深,内心之孤寂,无可与诉,以故百无聊赖地行到中庭,数起花朵来。

“数花朵”为什么?一般地说,为爱花、惜花、赏花,这是人之常情;但更有深层的意义,即关心花的荣衰的命运,亦即关心人生的荣衰。她把惜春的心情寄托于“数花朵”上,用以排遣内心的空虚和寂寞的情绪。最后一句突出地描写少妇之美貌,与第一句相呼应。她的美貌,如同美丽的花朵,所以使蜻蜓也难以识别,竟飞到她头上,错当作鲜花了。“蜻蜓飞娠玉搔头”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不说少妇容颜美丽动人,芳香扑鼻,而写蜻蜓飞到她头上,成了“玉搔头”(用玉精制的头饰),可见其姿容绝伦了。这比正画描写,更具有形象性。

这首词,主要描写闺情和少妇之美,但联系刘禹锡政治上的坎坷遭遇来看,也可以从他“深锁春光一院愁”中,窥见他内心的苦闷。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词写作的年代,大概是在诗人出任杭州刺史以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卸任苏州刺史以前(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这一段时期。(见王汝弼《白居易选集》,291页)这时白居易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白发苍苍,但被贬谪的忧惧创伤已经愈合,生活安定,心情舒畅,在杭州和苏州这两个经济繁荣、景物秀丽的城市中,经常与歌妓交往,有《听琵琶妓弹略略》、《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代卖薪女赠诸妓》等诗作,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花非花》是一篇描写歌妓容貌和生活的诗,既写出了歌妓姿色的美丽,又写出了她生活的特征,还表现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后人采用《花非花》作为词调名,系即采此词首句而得。此词前四句皆为三言,后两句为七言。

“花非花,雾非雾。”这两句描写歌妓的容貌如花一样美丽,但她却不是真的花;她风姿绰约,体态轻盈,像雾,像仙女,却不是真的雾。“雾”与“婺”同音,婺为婺女,也叫女宿,指明歌妓为女性。“雾”与“婺”谐音双关,既指云雾,又指婺女。

“夜半来,天明去。”承上句,写歌妓的生活。既说女宿(星座名)夜半在天空出现,天明在天空隐去;又说歌妓晚上来,天亮后离去。她们的生活是供官僚玩乐,既不同于一般妓女,也不同于妻子。这也是以写星来写人,语意双关,名为写星,实为写人。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描写歌妓来去匆匆,相会之时短暂,相别之时长久,流露出诗人对歌妓依恋、怀念之情。这两句用了比喻,以“春梦”比喻相会之时短暂,以“朝云”比喻去后无影无踪。“梦”

和“朝云”,见于宋玉所写的《神女赋序》和《高唐赋序》,写楚襄王梦中与巫山神女幽会的故事,以后人们就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喻男女的幽会。

《花非花》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词作,形式短小活泼,运用双关和比喻的手法,将歌妓的神韵描写得缥缈而形象毕肖,将诗人无限爱慕留恋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所以杨慎在《词品》(卷一)中说:“白乐天之词,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奇丽不及也。”因为诗人“因情生文”,又写得空灵,所以使这首词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成为唐词中的千古绝唱。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是一首在词坛上久享盛名的小词,而且饮誉国外,日本人近藤元粹说:“诗余上乘”,就是说它是词(词又名诗余)中最好的。徐士俊《古今词统》说:“非生长江南,此景未许梦见。”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说:“较宋词自然有身份,不知其故。”沈之评论,调子比较低一点,所谓“不知其故”,也许是指没有明白它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佳妙吧。这一联确是此词的精华,它描绘出一幅绚丽多采的江南风景。如果去掉了,这首词就不复存在。

我们不要以为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就不敢挑剔它的毛病,大书法家会出现败笔,大文学家也不可避免会出产次品的,本不足为奇,人无完人吆。问题在人们把白氏宝库中的燕石当作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