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3000000022

第22章 唐词篇(21)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板桥、小桥,往往和人们辛苦行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古典诗歌中颇含羁旅天涯意味的意象。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大桥,已失去这种韵味。“杨柳”和“板桥”在这首小诗中同时出现,最让读者感到亲切、熟悉。那令人不胜依依的环境气氛,平易中见深致的意蕴,确有出神入化的工力。

在诗歌语言的驾驭上,本诗最值得注意之处,是诗人斟音酌句,使声情与词情达到浑然交融的境界。为了传达出郁积于心长达二十年的绵绵别恨,诗人在遣词造句时多用舌齿间音,如:“清江”、“柳千条”、“年前”、“旧板桥”(“板”是双唇音)、“曾与”、“消息”、“今朝”等,音调声量比较轻细,而不高亢宏大,在声律的抑扬变化中,有助于表达一种绵长、幽深、缠绵、执着的情思,更添诗歌回环往复的韵致。轻盈流美的音声节奏,浮泛着感情,自由地荡漾。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起于民间。内容多借江水流沙抒发人世感慨,或歌咏男女爱情。属于“本意”

(调名等于词题,与词意相关)一类。形式与七言绝句同。文人填此词当始于刘禹锡,《词谱》:“《浪淘沙》创自刘(禹锡)、白(居易)。”至五代末,李煜始改为双调,五十四字,词人据以填词,便演变为词牌名。《浪淘沙》九首是刘禹锡贬谪夔州后创作的一组抒情诗,与他的《竹枝词》九首一样,都是学习民歌的成果。

前两句写黄河源远流长,曲折多沙,风涛万里、气势磅礴。九曲十八湾的黄河、卷着大量的泥沙,从天边滚滚而下,波涛汹涌,奔腾澎湃。真可同李白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相媲美。开笔入题,“浪、淘、沙”三字似轻轻拈出,“九曲”、“万里”、“浪淘风簸”都突出一个“沙”字。这又同李白等盛唐诗人笔下的黄河大异其趣。为什么作者偏偏着眼于黄河的风浪淘沙呢?这是理解本词的关键所在。后两句暗用了两个神话传说。《荆楚岁时记》里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乘槎(木筏)月余,直到银河,见到了牵牛、织女。同书又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于牛郎之后,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强令她与牛郎分开,在银河两岸隔河相望。诗人以明净的银河同混浊的黄河相对比,“银河”喻指政治清明的理想境界,(可参看作者另一首诗《听旧宫人穆氏唱歌》,其中“曾随织女渡天河”,天河,喻帝王宫禁。)黄河喻当时的黑暗现实。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直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如今”二字大有弦外之音,隐含着往昔无限事: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失败后,参与新政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贬官远州,十年后又贬到更荒远的柳、漳、汀、连等地。此词为诗人久历风波之后所作。黄河风狂浪激、万里泥沙的险恶、混浊喻黑暗腐败的朝政,“浪淘风簸”又可理解为作者长期遭受挫折、打击的坎坷生涯。末句“同到牵牛织女家”则暗喻渴望朝政清明之日,能与远贬异地的革新派朋友再回长安,聚首一道的坚定信念和急切心情。

此词命意深曲,比喻奇妙,思出常格,体现了刘诗特有的含蓄美。《浪淘沙》九首大都具有此特点,这自然是作者当时险恶的政治处境所使然。今天读起来仍倍觉诗意醇厚,发人思索,引人遐想。短短四句,诗人思接千载,心通万里,想落天外,引领我们从地上的黄河直上天上的银河,把雄伟的自然景象同奇妙的神话世界,黑暗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巧妙的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董氏武陵集记》)主张诗要精练含蓄,以少胜多,要有丰富的想像力。此词可以当之,不愧为“小诗之圣证”(王夫之语)。

又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刘禹锡的诗歌以“委婉”(白居易语)、“深于影刺”(王夫之语)见长,这一首就是通篇不道破一句,而寓情于景,托物达理之作。

开头勾勒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洛水春色图:洛水桥边,春日斜照,风和日丽,碧波如镜。通过清澈的流水,可看得见晶莹似玉的砂粒。美丽可爱的鸳鸯嬉戏水中。突然间,岸上刮起一阵狂风,吓得鸳鸯扑刺刺飞走。“无端”,不仅是“不料”、“事出意外”之意,还有“无缘无故、毫无道理”之意,这两字隐隐流露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他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屡遭权贵打击、陷害,连续两次放逐达23年之久,饱经人世沧桑,宦海风波。期间遭遇了两次政治狂风的袭击。第一次是正当他英姿风发、踌躇满志、投入一场政治革新之时,不料宦官们突然发动了宫廷政变,强迫顺宗皇帝“内禅”让位,废除新政。仅仅一百四十六天,政治上的美丽春色就被摧残了。第二次是经受了十年贬谪后,刘禹锡等五人奉诏回京,他们本以为“逐臣”的命运从此结束,可以再展宏图了。当时正值三月,长安牡丹盛开的时节,内心充满了春天的喜悦,又哪里想到,不到一个月时间,朝廷又突然下诏,改派他们到更僻偏的远州。其借口竟然是刘禹锡的一首小诗《戏赠看花诸君子》。此诗不过是写了长安赏花盛况,流露了一点谪官归来的今昔之感,却深深触怒了权贵,以“语涉讥刺”的罪名,制造了一桩文字狱。这一次次痛苦的遭遇,使他深味了官场的翻云覆雨,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余悸难消,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小人更加戒备。“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竹枝词》九首之七),含蓄委婉的民歌比兴手法正好可以抒发内心的愤慨不平。

此词通篇用比法,寓世态人情于自然景物变化之中,不仅隐喻自己的不幸遭际,也寄寓着世事无常、风云难测的深刻哲理。立意精警,托讽幽远。另一个特点是取境优美,造语流丽。如以“碧”、“清浅”状流水,以“琼”喻水中砂粒,再配以“春日”、“鸳鸯”等美丽形象,构成一幅色彩瑰丽的画面。洛水春色的优美恬静,又为下面“陌上狂风急”作衬托,意在用美的境界被无端破坏,来激发人们的憾恨不平。写得动静相生,飞动流泻。北宋诗人陈师道很喜欢这首词,他的绝句中有“无端一棹归舟急,惊起鸳鸯相背飞”,全用刘诗词采。唐代张为把刘禹锡列为“瑰奇美丽”一派中的“上入室一人”,可见当时就以藻思瑰绮见称了。

又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此词颇具民歌风调,语浅意深,耐人寻味。先借汴淮水色起兴。“虎眼文”,即虎眼纹,形容水流波纹纤细。“鸭头”,即鸭头绿,唐代一种染色名称,因绿如鸭头而得名。“鸭头春”,形容春水碧绿。这两句写汴水东流泛起虎眼纹般的轻波;春日拂晓,清澈的淮水,碧波荡漾。接下来从汴淮春色生发联想,不禁感叹:君不见,那水浪淘沙的渡口,渡走了世间多少人啊!联系诗人几十年饱经风霜的生活历程,不难看出此中是深有寄慨的。在“浪淘风簸”的大半生中,诗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生于江南水乡苏州;少年时代往来江淮间;十九岁始游长安,进士及第后任职于长安、洛阳、淮南、渭南;永贞革新失败,贬连州,朗州;十年后召回长安,再贬连州,回洛阳居母丧,转任夔州,再转和州;五十五岁,罢和州刺史,游金陵,经扬州、楚州,返洛阳,任主客郎中。《浪淘沙》九首,大约作于此时。不难设想,诗人曾乘一叶扁舟渡过祖国的大小江河,多少次行吟于渡口江畔,多少次目睹渡口旁的大浪淘沙!“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作为一个思想家、文学家兼备一身的智者,大自然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往往都能激起他的灵感和诗情,引发他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此处,渡口的浪淘沙,引起他一种山河永恒、人生易逝的感慨。一个“却”字极有分量。“渡却”,字面意是“渡过去了”,其深层含义则是“渡走了,渡掉了”,如“忘却”之“却”。读此词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苏轼的名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早年师法刘禹锡,此句正与刘诗同一机杼。他们都满怀建功立业的壮志而难酬,因而发出光阴易逝、人生难再的感喟。这不同于那种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这首词语言带有明显的民歌特点。如后两句采用重迭回环的咏叹方式,“渡”、“人”二字分别与前面“渡口”、“人间”两个复音词复迭,于回环反复之中突出、深化诗意,又加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带有一种流美婉转的民歌韵味。这样还“可以加强情调,易于记诵”(朱自清《诗的语言》)。此外,用“虎眼”、“鸭头”这样生动形象的口语入诗,绘形绘色、语语可歌。

又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此词写行人思妇的离愁别恨,曲折婉转,以情托景,在这一组词中别具特色。先从远行未归的丈夫写起。鹦鹉洲位于今湖北武汉市西南二里长江中,因汉末祢衡曾作《鹦鹉赋》,后为黄祖所杀,葬于此洲上,由此得名。盛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名句。刘禹锡此处设景,当寓游子羁旅愁思之意。“浪飐沙”,指波浪冲击,翻卷泥沙,是借江水东流、风浪淘沙隐喻年华易逝。第二句转而写远方的思妇。青楼是以青漆油饰彩绘的楼阁。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多指美女所居之处。春光明媚,更容易勾起女子的思情,这个独守空闺中的女子,凭栏终日,望眼欲穿,已是日暮斜阳。看来,这一天又白盼了。白日尚如此难熬,夜又何以堪!这时,恰巧一群衔泥筑巢的春燕,成双成对地从她眼前掠过,争着回到屋檐下的巢舍。这更撩拨起她满腹的怨恨,燕子钟情,比翼双飞。“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感物及人,她不禁自言自语地发出“独自狂夫不忆家”的嗔语。“狂夫”,犹言拙夫,古时妇女自称其夫的谦词。此句是摹拟女子口吻,逼真地刻画出对久别不归的丈夫又气、又思、又怨、又爱的微妙复杂心理,颇堪玩味。这也并不是真的责怪丈夫负心,不忆家,而是通过思妇的嗔怪怨恨,曲绘夫妇两地相思之苦、离别之恨。燕子归舍、游子不返,用的是对比、衬托之法。这是用事物的某一特性来和人的某种境况或思想相对比,以物托人。《文镜秘府论》中所引诗句“游禽暮知返,行人独未归。”正是此法。这种对比衬托还带有比喻性质,“独自狂夫不忆家”是一个反喻:“不忆家”的狂夫还不如争归舍的燕子。

本是写思妇的闺怨,却从两面着笔。首句行人羁旅是陪衬,后三句思妇的登楼切盼和嗔怨之语才是实写,这也是古代闺怨诗常用之法。总之,这首词情致缠绵、委婉曲折,而又不失清新明快,可谓深得民歌的妙谛。

又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黄金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这首词写淘金女工的劳动,立意警拔,别开生面。开头两句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旭日东升,驱散了笼罩江面的晨雾,清澄碧澈的江水映照着明净秀美的沙洲。成群结伴的淘金女正披着霞光,在江湾里淘沙漉金。这情景把诗人的思绪带回到昔日的长安:那些满头金饰的夫人小姐,金雀、金蝉、金步摇……,那些名声显赫的王侯将相、蟒袍玉带、紫绶金印。他们怎么会知道眼前这些妇女们风餐露宿、淘沙漉金的艰辛呢?而今,在这“巴山楚水凄凉地”,诗人有机会目睹了这千淘万漉一粒金的劳动场景,领悟出一个闪光的道理:“美人首饰黄金印”,全都是由无数淘金者成年累月从沙中泥底淘取出来的啊!从而揭示了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那个时代的一般上层官员,对统治阶级的权势和享乐,对劳动人民的辛劳苦痛,已是司空见惯、理所当然,不以为非的。而刘禹锡却别具慧眼,从人们不经意处发现不合理,选取标志上层社会富贵奢靡、功名权势的首饰、金印来立意,就更显得警拔高卓。而且,这不只是对不合理现实的一般揭露,而是让不劳而获的享乐者同劳而不获的生产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令人信服地说明:世间的一切财富都是劳动者创造的。真正美的不是那些美人、侯王,不是他们的首饰和金印,而是黄金的生产者,从而热情讴歌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通过美与丑的对比、反衬,来发现美,赞颂美。这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在接近人民的过程中,审美视野的扩大,审美趣味的提高。

这首词以明快而又委婉的民歌风调,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流畅,句句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同时又不流于平浅,不失刘诗语言准确精练的特长,如:尾句的“尽”字,就是揭示主题、卒章显志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