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081

第81章 薛昂夫(2)

这支散曲就是快意于董卓的可耻下场,认为这是他贪残作恶应得的报应。这里对董卓的恶迹主要是抓住一个“贪”,称他为“巨饕”是再合适不过了。“谋位藏金”是正写他生前的贪,燃(曲文中“然”通“燃”)脐为灯是反写他生前的贪。这里又特别突出他的燃脐:“一脐然出万民膏,谁把逃亡照?”“万民膏”,可见他的肥是鲸吞了多少平民的膏脂、以多少平民破产亡家为代价的。苏轼也曾写有一首题为《郧坞》的诗,诗云:“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讽刺也很辛辣。此曲之作当得苏诗启发。但曲语显得十分直白、通俗,作者的感情也显得很是发露,诗、曲体性雅俗、婉直之别,亦于此可见。

〔中吕〕朝天子

薛昂夫

伯牙,韵雅,自与松风话。高山流水淡生涯,心与琴俱化。欲铸钟期,黄金无价。知音人既寡,尽他,爨下,煮了仙鹤罢。

伯牙是春秋时著名的音乐家,志向高洁,他弹的曲子总是志在高山,意在流水,只有钟子期理解这些曲子的声情。子期一死,没了知音,他就再也不弹琴了。

这首小令先写他高雅的情趣、淡泊的生涯。“韵雅”,兼含琴声和谐与情志高雅二义。蔡邕《弹琴赋》云:“繁弦既抑,雅韵乃扬。”“自与松风话”,言仿佛用他的琴声在与松林风涛叙话。松树高洁,松间清静,松风韵雅。“与松风话”,即与超尘拔俗的松风为知音,把松风拟人化了。

“欲铸钟期,黄金无价。”这里用了个典故:春秋越国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功成身退,泛舟于五湖。勾践非常想念他,就用黄金铸了一尊范蠡像,放在座旁。这两句是说子期死后,伯牙非常思念他,想铸他的像,可是哪来的黄金呢!当然,这里并不真的说伯牙想铸金像,只是说子期死不复生,伯牙思而不得。这首小令歌颂了伯牙高雅的情趣及他与子期真挚的生死不渝的友谊。作者二十首〔朝天子〕咏史组曲,其题旨绝大多数是讽刺或批评,只这一首明确地给以赞颂,这表明他的情趣及处境有与伯牙相类的地方。这篇作品是有寄托的,表现了作者对恬淡生涯的向往,其中不乏世无知音的慨叹。

〔中吕〕朝天子

薛昂夫

孟母,丧夫,教子迁离墓。再迁市井厌屠沽,迁傍芹宫住。如此三迁,房钱无数,方成一大儒。问猪,引取,好辩长于喻。

孟母,孟轲(孟子)的母亲。孟轲早年丧父,是在母亲教养下长大成人的。据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记载,孟轲的住舍原在墓旁,孟轲就学着做些殡葬的游戏。孟母见此,就将房舍迁往集市旁。可是,孟轲又学着做买卖的游戏。孟母于是将家搬到学宫附近,于是孟轲就模仿起礼仪活动来。“孟母三迁”一向被传为美谈,成了“母教”的典型。这支曲子前半部就是写这件事。后面,作者又举一事,讽刺孟母教育不得法:“问猪,引取,好辩长于喻。”这件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孟轲见东边邻居家杀猪,就问:“杀猪干什么?”孟母说:“是给你吃的。”说过她后悔自己说了谎,就真的买来猪肉给孟轲吃了。教孩子以诚实是对的,但自己说了谎话可以纠正讲清楚,不必为此作行动上的弥补,那样,说不定反而会助长孩子的诡辩或机巧。作者认为孟母教育儿子花了那么大代价,但得不偿失。孟轲作为“大儒”,本事也不大,只会抬杠子。这支散曲这样非难圣人、贤母,似乎有那么一点离经叛道的味儿。曲子的语言挺幽默,剪裁也颇得当。

〔中吕〕山坡羊

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薛昂夫,回鹘(今维吾尔族)人,其祖移居江西隆兴(今南昌)。昂夫于皇庆元年(1312)任江西行省令史,后入京为官,迁太平路(治所在今广西崇左)总管,还曾在湖南任职,元统(1333-1335)间为衢州路(治所在今浙江衢县)总管。东西南北,为官二十多年。这首曲子,当是他晚年未退休前作。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这是写他一生宦游风尘奔波之累。长安,指大都(今北京市),此言“西去”。沿用汉唐习惯说法。这里只说东西,不说南北,是省略写法,都包含在下句的“天涯”之中,总之是说足迹从中原燕京遍及大江南北。“为功名走遍天涯路”,既写出了宦游天涯之累,又隐含功名难就之怨。“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舟车”指南来北往的水陆旅途,“琴书”指书斋生活。这里,作者以简洁明瞭的排偶,概括了处于不同境地的士人颇为近似的内心:高、低形式不同,但受制于“名缰利锁”,都心怀苦忧而不安宁。当然作者是从“高处”来体验的,他深谙个中滋味。

这首小令道出了一个浮沉于宦海的知识分子的苦闷,虽然身居高位,还有许多特权,但他的精神是不自由的。苏东坡当年就慨叹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其间的感受是一致的,或许这也是人性的一种觉醒吧。曲词语句平实,但浸润了很深的生活体验,“心待足”下差不多可以看成格言、谚语了。

〔双调〕殿前欢

薛昂夫

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有丹青画不如。迷归路,又撑入荷深处。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这是薛昂夫晚年退居杭州西湖时作,原有四首,分咏西湖春、夏、秋、冬景致及作者游赏的乐趣。此写夏日。

“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起笔便是夏日风光:柳枝披拂,碧水万顷,月影沉璧。西湖苏堤、白堤上的杨柳一向是最引人注目的。玻璃,形容湖面的明净、平滑。冰壶,比喻皎洁的月亮,这是晚归的时分,升起的月轮倒映在湖中。下面写归途中的趣事。正如辛弃疾所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易山为湖,是再合适不过了。曲的最后通过这样奇妙的移情,把他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更为新鲜活脱了。

〔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薛昂夫

花开入正欢,花落春如醉。春醉有时醒,人老欢难会。一江春水流,万点杨花坠。谁道是杨花,点点离人泪。回首有情风万里,渺渺天无际。愁共海潮来,潮去愁难退。更那堪晚来风又急。

薛昂夫是维吾尔族诗人,汉姓马,故亦称马昂夫。对汉文化濡染极深,当时评者称“其诗词新严飘逸,如龙驹奋迅,有并驱八骏、一日千里之想。”(王德渊《薛昂夫诗集序》)所作散曲,除散佚的以外,今尚存小令六十五首,套数三曲和一些残句。在元代少数民族散曲作家中,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仅次于贯云石。

薛昂夫是元代著名作家萨都剌的同时人,当生活于十四世纪前叶的元代中期。这时,散曲已渐渐与音乐疏远,不一定以弦索伴唱,而成了文人感怀、酬酢的案头抒情作品,同脱离了音乐的词一样,已成为抒情诗的一种体裁;曲风也不像早期散曲的质朴通俗,趋向于典雅柔丽。虽然也是按牌填曲,但形式较词更为自由,不但句中可加衬字,而且冲破单曲的限制,越来越多用“带过”的形式,将同宫调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曲牌连结使用。例如此曲,就用〔楚天遥〕和〔清江引〕两个曲牌合成。

此曲前半咏杨花,后半咏海潮,前后浑成为咏叹人生的无尽愁怀。薛昂夫于前代诗人中最尊崇苏轼,常以苏轼自拟,如在〔殿前欢〕《秋》一曲中,便有“四海诗名播,千秋谁酬和。知他是东坡让我,我让东坡”之句,自负之情可见,而倾心东坡之情亦宣泄无遗。这支曲中翻用苏轼的词句,有如己出,更可看出其心仪苏轼和彼我心情的默契。

此曲前咏杨花,后咏海潮,初看似不甚绾结,然而读来仍觉浑然一体者,全赖下片歇拍前的“愁共海潮来,潮去愁难退”一联,和上片“春醉有时醒,人老欢难会”一联,都用同一事物的反义成偶,两两对照,唤起联想,于是全曲的意象一脉贯通,扣合无间。这种运用修辞手法达到表现效果的特点,正是文人散曲才有的;如果运用得过于纤巧,真情就会减损,此曲用此手法而了然无痕,乍看几难发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薛昂夫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六曲小屏山,题遍伤春句。春若有情应解语,问着无凭据。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元代后期的散曲,音律愈趋严谨,风格愈趋典雅。薛昂夫这组双调带过曲,多用五七言句法,也融化了一些前人诗词,婉约幽丽,富有诗词韵味。

前段楚天遥曲,五言八句四韵,与词牌生查子同。薛氏此作,抽出来置于宋人小令中,亦几可乱楮叶。八句中六用“春”字,回环往复,把伤春情绪娓娓道来,极有姿致。“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起二句揽括全篇。屈指细数着时日,盼望春天的到来;可是,弹指之间,春天又匆匆归去了。“屈指”、“弹指”,“春来”、“春去”,两相对比,益见感慨之深,中着一“数”字“惊”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盼春惜春之情。“蛛丝”二句,写眼前景物,亦是传统的比兴手法。

后段清江引曲,基本上是五七言句法,末句加上衬字,便显出元曲的特色。“春若有情应解语”,承上启下。前人咏春诗词,或说“有情”,或说“无情”,其实全从作者一念出之。陈陶《续古》之二十五“春风若有情”,白居易《笑春风兼赠李二十侍郎二首》“春风于我独无情”、“无情亦得似春风”,都是移情及物,而本曲却说“春若有情应解语”,继承了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和温庭筠“花若有情还怅望”(《李羽处士故里》)的手法,句中再作转折,用意尤为婉曲。本篇前段力写伤春之情,后段始引用前人诗句,略点离愁无尽之意,两者结合得水乳交融,景中有情,神余象外,何止“词句潇洒”(《南曲九宫正始序》)而已!

〔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薛昂夫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楚天遥〕与〔清江引〕,同属北曲十七宫调之一的双调,“双调健捷激袅”(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者采用这一带过曲,抒发伤春借春的悲切心情,正是恰到好处。

上叠用〔楚天遥〕,写送春情景。“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起唱句,将送春惜春矛盾怅触之情,和盘托出。“有意”二字下得讲究,春将归去矣,既无计挽留,则不能不送,有意者,乃是有一份郑重相送之情意也。既别之后,望尽迢迢楚天,不见春归之路。这一层意境,极富远意。迷惘、失落之中,启示着对于春的无已追求。

下叠用〔清江引〕曲牌,接起上叠歇拍,续写别后情景。起唱二句替春设想,翻进一层。“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感伤春归,本是词曲习见之意境。词体尚蕴藉含蓄,有余不尽。曲体则尚极情尽致,一滚说尽。若词人写此伤春之情,必于夕阳春水之境收住,以景结情(此类词甚多,如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这种韵味与急切透辟之致相兼济,便是此曲之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