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079

第79章 李洞

〔双调〕夜行船

李洞

送友归吴

驿路西风冷绣鞍,离情秋色相关。鸿雁啼寒,枫林染泪,撺断旅情无限。

〔风入松〕丈夫双泪不轻弹,都付酒杯间。苏台景物非虚诞,年前倚棹曾看。野水鸥边萧寺,乱云马首吴山。

〔新水令〕君行那与利名干?纵疏狂柳羁花绊。何曾畏,道途难?往日今番,江海上浪游惯。

〔乔牌儿〕剑横腰秋水寒,袍夺目晓霞灿。虹霓胆气冲霄汉,笑谈间人见罕。

〔离亭宴煞〕束装预喜苍头办,分襟无奈骊驹趱。容易去何时重返?见月客窗思,问程村店宿,阻雨山家饭。传情字莫违,买醉金宜散。千古事毋劳吊挽。阖闾墓野花埋,馆娃宫淡烟晚。

这篇套曲由五首曲子组成,按曲序自然形成全篇的层次、段落。题目中的“吴”,指今苏州一带。

开篇曲子〔夜行船〕是渲染送别时的环境气氛。节令是深秋,西风骤起,鸿雁啼鸣,枫叶经霜而变红。这一切在离人看来,是那般牵惹离情别恨。中国古代第一篇悲秋名作宋玉的《九辩》就是这样开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僚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好像秋色与离情向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风入松〕写到别宴。“双泪不轻弹”是忍住眼泪、抑制悲伤的意思。这两句是说:让我们莫再悲伤,还是开怀畅饮吧。这是在开解上面所透露的那种情绪,行文有了变化。下面转入对友人去处的苏州进行描写。这里插入景物描写,当然寄寓了作者对吴地山水的忆念,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意在对友人此行的安慰:回去吧,那是一个多么好的所在啊。

第三支曲子又从另一角度对行者进行劝慰:您此行与那种为利名而风尘奔波无干,尽管痛痛快快去过那狂放的生活,这样就不必为离别而伤感了。“柳羁花绊”,为花柳所迷醉,大约兼有徜徉园林与“眠花宿柳”二义。

〔乔牌儿〕借写行色对友人的精神风貌进行了一番描写。“剑横腰秋水寒,袍夺目晓霞灿。”剑与秋水、袍与晓霞相辉映,红袍长剑,何等英武!“虹霓胆气冲霄汉,笑谈间人见罕。”以上三支曲子写的是宴席上的话语和感慨,是为一大段。下面是煞尾了,又回到送别的眼前。“苍头”(仆人)事先已整理好行装了,现在是要分手了。“分襟无奈骊驹趱”,怨骊驹跑得快,这种无理之怨把二人分手之际难分难舍、万般无奈的心情写出来了。“容易去何时重返”,觉着分别的“容易”仍然是见出分别的难分难舍、不堪前想,“别易会难”,千古同慨。接着想像友人在途中的情形:夜晚在客舍里独宿会思念万千(包括对于作者),有时错过驿站权且住在村店里,有时为风雨所阻就在山民家用餐。想像友人途中的艰辛,正见出对他的关切、惦念。于是叮嘱:“传情字莫违,买醉金宜散。千古事毋劳吊挽。”这是三件事,一是常来信,以慰悬望;二是得乐且乐,勿为物累;三是不要吊古伤今,枉费心思。对于第三件事他再次提醒:“阖闾墓野花埋,馆娃宫淡烟晚。”阖闾,吴王,曾一度打败楚国,其墓筑在苏州虎丘山上。馆娃宫,吴王夫差在苏州灵岩山为西施建造的宫室。一个“野花埋”,一个“淡烟晚”,都是那样的萧条、冷落,说明无论是称雄一时,还是名绝一世,到头来都是一片空虚,这样看来,又有什么伤悼的必要呢。

这篇套曲题为送别,而将叙友情、悲不遇、愤时政结合在一起写,随着层次的展开,主题愈见深刻,也愈加鲜明。各支曲子的安排见出行文布置功夫。首尾是呼应的,而结末的“阖闾墓”、“馆娃宫”又照应了“归吴”的题面和篇中“苏台景物”的描写。语言精炼,各支曲子极少用衬字和口语,体现了元散曲在中后期的雅化趋势。作者李洞甚富才思,惜其诸作不传,这是他留存下来的唯一的散曲,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