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052

第52章 张养浩(3)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张养浩

退隐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本曲从曲词的内容来看,当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张养浩曾任礼部尚书、监察御史等要职。他的隐居历城是在英宗至治元年(1321),时五十二岁。退隐的借口是父亲年迈,实际上是因直言敢谏,数忤人君。故知他的退隐实是出于不得已。不管怎样,远祸避身,离开恶浊的官场,在张养浩看来也不是什么坏事,“辞却凤凰池,跳出醯鸡瓮”(〔庆东原〕),他甚至庆幸自己的隐退。“远是非,绝名利”(〔普天乐〕),“紫罗谰,未必胜渔蓑”(〔梅花酒兼七弟兄〕),他似乎决计要与官场彻底绝别了。以后朝廷曾多次征召他,张养浩一概拒辞。所谓“屈指归来后,山中八九年,七见征书下日边”(〔西番经〕)。差不多平均每年征召一次哩。因此,张养浩对山水渔樵的津津乐道,更其复杂,亦更间杂以凄楚苍凉。

张养浩毕竟是一位有志之士,他的忘情山水之间,不过是暂时的。果然,到了天历二年(1329),六十岁的张养浩毅然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到关中去赈济灾民了,竟死于任所。可见在这类退隐的散曲中,张养浩虽表面上有些消极,但就里还是潜蕴着万千感慨和郁勃之志的。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张养浩

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也不学贺知章乞鉴湖,也不学柳子厚游南涧。俺住云水屋三间,风月竹千竿,一任傀儡棚中闹,且向昆仑顶上看。身安,倒大来无忧患;游观,壶中天地宽。

古人寄情山水者,或因天性旷达,不愿为名缰利锁所羁系,如汉光武帝微时的同学严光,就不屑去高攀皇帝,宁愿在富春江畔的七里滩悠然垂钓;或因时机未至,如姜子牙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到八十岁才与周文王风云遇合;或因晚年悟道,如唐代诗人贺知章,便于晚年请求还乡为道士,临行向皇帝乞湖面数顷以为放生池,唐玄宗却大方得很,“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新唐书·隐逸传》);或因仕途挫折,像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借山水自遣,写有著名的“永州八记”,又有《南涧中题》诗。以上这几位都是纵情山水的著名人物,被历代隐居高士奉为典范,可是张养浩这首小令一开始连用四个“也不学”,将他们一笔抹倒。这里的潜台词是很丰富的:我隐居完全是出于本心,任情而发,并非模仿古人以沽名钓誉,此其一。照我看来,有的古人隐居尚未贯彻始终,如姜太公后来不是出山了吗?贺知章归隐,还要向朝廷乞求鉴湖,这不是不够清高吗?陆游〔鹊桥仙〕词云:“鉴湖原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此处即用其意。至于柳宗元游南涧,其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苏轼评《南涧中题》语),还是不够放达,此乃我所不屑为,此其二。古人或隐于钓,或隐于湖,或隐于涧,是其时势、气质使然,隐居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我何必拘拘模拟古人形迹呢?此其三。

因此,在曲的后半部分,作者便不无自豪地描绘自己的隐居生活:云山之中,溪水之旁,筑上几间茅屋,更何况还有翠竹千竿,可以助我风月之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仿佛置身于仙家所居的昆仑山顶,俯瞰红尘中的纷纷世情,冗冗俗态,“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局外人看来,这不过是像戏棚里演出的杂剧那样虚幻。想到此处,诗人不由庆幸自己跳出了风波险恶的宦海,免除了身家性命的忧患,赢得了身心的安宁。在另一首带过曲中,作者曾经以屈原、伍子胥、项羽、李斯与陶渊明作比,说“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沽美酒兼得胜令〕)因而此处他以“身安”而自慰,便是十分自然的了。结尾“游观,壶中天地宽”再补足一句,用《神仙传》壶中有仙宫世界的典故,再次表明自己归隐闲居,乐在其中。“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作者的内心境界正是如此,不过这里是借助比喻,把它表达得更为形象罢了。

这首带过曲不同于一般的隐逸之作,它不是泛泛地赞美归隐生活,而是通过官场险恶与田园乐趣的反复对照,通过古人与自己理想、追求的多方面比较,表现出自己在选择人生道路时那种特立独行、超群脱俗的精神,作者独特的个性在这篇作品中显现得相当鲜明。

〔双调〕得胜令

张养浩

四月一日喜雨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雨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真是太密切了。暴雨淫雨给人们带来愁苦和灾难,但更多的是适时的好雨给万物以生机,给人以丰收的希望。所以“喜雨”成为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目,且其中不乏名作。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描绘春夜雨景,表现了人民诗人对春雨的喜悦心情。

小令首二句是叙述。上句“万象欲焦枯”写旱象之严重:大地上的东西都像被火烧过的一般。有此一句,概括一切:庄稼之枯黄焦灼,百姓之饥饿困穷,自不待言。下旬“一雨足沾濡”立即转入喜雨。两句强烈的对比,迅速的转换,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由极忧至极喜心情的突变。“足沾濡”,既叙述了雨量之充沛,也透露了作者心情的舒畅和满足。沾濡的不仅是土地;人们,包括作者的心,也像被甘霖浸透了。三四句对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作了大笔勾勒。显然,纤细的笔触和一景一物的描绘是难以表现这场雨的重大意义和带来的巨大变化的。但雨毕竟给人带来了巨大的欢乐。所以曲文接着就写欢乐的人们,而前两句“天地”、“风云”则被推向远处成为背景。

〔双调〕水仙子

张养浩

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这支小令咏赞江南的美景。全曲结构比较简单:共八句。前七句描绘景物,最后以一抒情句“爱杀江南”作结,点出主旨。

在遣词方面,本曲的特点是数词的妙用。有人曾经指出过杜甫喜用“百、千、万”,增强了对雄阔气象的表现力,增加了感情的力度。与之相对照,张养浩在本曲中用了一、两、再三、十等较小的数词,正与江南风物之秀媚相称,如“沙鸥舞再三”句,描写沙鸥踱步和拍打翅膀的体态,犹如在翩翩起舞;因为生活中的鸟儿舞动是时动时停的,所以“舞再三”的描写就非常准确传神。再者由于选用了几个不同的数量词,全曲在用词上显得多样而富于变化,从而增添了活泼生动的韵味。

有了前面大量经过精心安排与勾勒的景物描写,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就可以看作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