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051

第51章 张养浩(2)

〔中吕〕山坡羊

张养浩

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明代朱权评张养浩散曲的风格“如玉树临风”(《太和正音谱》)。这对于张氏挂冠家居后所作的那些表现逃名弃世思想、以飘逸放旷为特色的作品,无疑相当切合;但却不适合于张氏的怀古之作。张氏怀古之作的基本风格是高屋建瓴、视野阔大、气势苍莽雄浑、感慨痛切深沉,其用笔不像前者那样潇洒轻灵,而以质朴重拙为主。这种基本风格在《骊山怀古》曲中体现得十分鲜明。

这首小令虽以“骊山怀古”为题,但作者感怀、议论的范围却不仅限于曲中提到的“周齐秦汉楚”,而至少应理解为涉及了定都关中的隋、唐两朝。如果顺着作者的思路推衍,那么,在这片土地上建都的还有曲中没有提到的隋、唐两朝。应当说明,曲中不提隋唐而列入了与关中地区关系不大的“齐楚”,是出于用韵(“楚”字是韵脚)和平仄声调(此句末三字多用平仄仄)的需要;并列五国的做法则暗示依此延推之意。隋唐两代君王为了统治和享乐的需要,都曾靡费大量人力物力来营建都城、修饰宫室。隋朝的大兴城何等壮丽,唐代的骊山更是环山遍造宫殿,成为帝王后妃们的避暑胜地。可是,巍峨的大兴城和骊山上万户千门的华清宫,不是早已同始皇陵和阿房宫一样荡然无存了吗?到如今,当张养浩来到这里时,所见的只有弯弯曲曲的河流,萧萧疏疏的野草和笼罩在山岚夕烟中的莽莽树林。面对这片荒凉景象,回想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隆替,怎么能不令人充满遗恨和悲戚?于是一腔感慨便凝成这样两句言简意赅的警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伴随着各个王朝的交替嬗变,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是无数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的毁灭。打赢了的,把输家的一切付之一炬、夷为平地;但今天的赢家难保将来不变成输家,赢来的一切到头来也照样会变成焦土泥尘。如此看来,输输赢赢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警句点明了全曲的主题,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似乎颇为消极,甚至带有虚无色彩。然而,这种大彻大悟是针对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和夺得政权之后的奢侈行为而发的,所以又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一定的醒世意义。

〔中吕〕山坡羊

张养浩

北邙山怀古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北邙山,亦作北芒山,即河南洛阳北面的邙山。自东汉魏晋以至唐宋,洛阳或为首都,或为陪都,曾经盛极一时。于是距洛阳不远的邙山,也成了许多帝王公卿、达官贵族选择墓葬的宝地。晋人张载有诗云:“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恭、文遥相望,原陵郁葱葱”(《七哀诗》之一;诗中原陵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墓,恭陵、文陵分别指安帝、灵帝之墓)。唐诗人王建创新乐府《北邙行》更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所以,后来邙山、北邙便成为墓地的代称,成为判分阳世和幽冥的界域。当人们登临此山之时,也就很少能够不产生“凄怆哀往古”的感情并由此思及人寿和天命、生存和死亡乃至今生和来世之类的问题了。

这首小令主题中包含的某些消极因素是明显的。但我们在鉴赏时不应忘记以下两点。第一,作者的感慨是针对封建统治者而发,对于他们永难满足的权势欲、聚敛欲、挥霍欲具有当头棒喝的作用。第二,作者颓废乃至虚无的思想有其产生的现实基础。他以汉人而任朝官,置身于元代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官场斗争的漩涡中,历经忧患,屡遭凶险,因此才中年弃官,急流勇退。他对生死问题的彻悟,可以说是从一个特殊角度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

〔中吕〕山坡羊

张养浩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并说他“到官四月,优劳以死”。就他的作品和有关史料看,他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深感不满,对人民的疾苦相当关心。他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写的这首〔山坡羊〕,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历朝累代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时的元朝统治者。

第一句写山,第二句写河,都没有点明这是什么地方。第三句“山河表里潼关路”,便总括山、河,归到“潼关”。着一“路”字,表明诗人此时正行进在“潼关路”上,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的景象,都是他亲眼看见的,因而都涂上了他的感情色彩。他在“潼关路”上行进,其目的地,就是用潼关作东方屏障的“西都”。因此,在看清了眼前的潼关形胜之后,自然要遥望“西都”了,“潼关路”三字,既收束上文,又为向“望西都”过渡架好了桥梁。

这首小令遣词精辟,形象鲜明,于浓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在元散曲,乃至整个古典诗歌中,都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中吕〕山坡羊

张养浩

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赴任途中,他曾用〔山坡羊〕调名写了一组怀古曲,对他沿途所经的名城、古迹抒发感慨。其中《未央怀古》是一首内涵深沉的佳作。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作者首先想到的不是西汉帝国开创者刘邦,而是辅佐刘邦成大业的三位杰出人物:张良、萧何、韩信。张良出谋略,萧何镇后方,韩信掌军事,刘邦称他们三人都是“人杰”,而他能信用他们,是他能得天下的重要原因。

“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最高处”指龙首山的最高处,也就是未央宫前殿遗址的所在地。这里是长安西北郊的最高点,在这里可以俯瞰长安街衢,八百里阡陌纵横的秦川奔来眼底,从西向东连绵不断,一直消失于天的尽头。这东、西两方巨大无垠的画面令人留连忘返,兴怀无尽,但谁能永远保有这壮丽的河山呢?

这首小令,语言通俗如话,而造语奇警,如“山河犹带英雄气”,似未经前人道过。结尾风神摇曳,全曲内涵丰富,令人寻味不尽。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

张养浩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张养浩为官清廉,直言敢谏。他深感官场腐败,元英宗时,弃官归隐。这首小令就写于刚刚辞官家居的时候。《雍熙乐府旁卷二十收录,题为酝叹世》。作者慨叹仕途的险恶,表达了毅然隐居、远祸全身的愉快心情。作者在元代散曲家中,以擅长小令著称。这是一首带过曲,由两支小令组成,前五句为〔沽美酒〕,后八句是〔太平令〕,一韵到底,浑然一体,不露斧凿痕迹。曲词不事雕琢,质朴而明畅。全篇句式,参差中见整饬,整齐中又有变化,再加上旬句押韵,构成和谐而豪爽的艺术特色。

〔双调〕胡十八

张养浩

正妙年,不觉的老来到。思往常,似昨朝。好光阴流水不相饶。都不如醉了,睡着。任金乌搬废兴,我只推不知道。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因感于宦途险恶,弃官归隐。此后七、八年,虽朝廷屡次征召,他皆不赴就。整日寄傲林泉,纵情诗酒,写下了大量散曲。这支小令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据曲中“老来到”等语及其所流露的情调推测,很可能作于归隐期间。

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人的一生确实是非常短暂的一瞬。古往今来,人们为此每多感慨。而咏叹人生老易,也成了我国古代文人诗词中习见的一个主题。张养浩这支小令的旨意,乍看亦不外乎此:前五句写作者对华年易逝的深切感受,后四句写由此而沉湎杯杓、不问世事的生活态度。情调消极低沉。然而,联系作者的生平行事和其他作品细加揣摩寻味,却似又不尽其然。

这支小令在艺术上也有二三佳处。头几句叹惜华年易逝,笔法灵活多变。起首两句由昔至今,顺序道来,衬以“不觉的”三字,显现对时光飞逝之惊讶;三、四句抚今追昔,回首往事,以夸张的笔调再次强调了光阴流走之快;第五句系总括,取流水为喻,突出岁月无情。五句词旨意相同而角度相异,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毫无复沓之嫌而见变化之功。另外,作品语言明白晓畅如随口道出,而又不落俚俗。“任金乌搬废兴”一句,巧妙借引古代神话关于太阳中有三足乌的说法,以“金乌”称太阳,又以“搬”字拟人,将时光之迁移与时世之变易联系起来,构想奇特而寄慨良深,引人遐思。刘熙载说,张养浩“小令骚雅,不落俳语”(《艺概》),确为中肯之论。

〔双调〕殿前欢

张养浩

对菊自叹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张养浩在官场中生活了三十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可是“翻腾祸患千钟禄,搬载忧愁四马车。”(〔喜春来〕)“看了些荣枯,经了些成败。”(〔普天乐〕)在仕途也觉得劳累了,厌倦了。因此他才过中年,便辞官归隐。这支“对菊自叹”,就是写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情的。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首二句是写自然环境,秋天到了,凄风苦雨,黯然生凉。“满城风雨近重阳”(潘大临《致谢无逸书》),“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草木逢秋零落,秋士亦多悲慨。故曰“可怜秋”。秋之所以可怜,是兼指草木与人事而言的。这开头两句笼罩全篇,又创造出了萧瑟凄清的气氛。

在艺术上还有两点可谈:第一,曲的引用诗词成句的特点。曲中“人比黄花瘦”是引用李清照〔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词句。这二句在李词中特别精警。但在此曲中不过随手拈用。“人比黄花瘦”照搬原句,一字不易,这在诗词中是少见的,而在曲中则习以为常。还有,“问花不语”四字,是化用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去掉了“泪眼”与“花”字,变成“问花不语”四字,后面又加了一句“花替人愁”。这就与欧词的意思不一样了。在欧词中,人问花,花没有回答,表现“人愈伤心,花愈恼人”之意,到底花和人的命运孰好孰坏,没有结论。而在此曲中,既然是“花替人愁”,显然是人不如花了。曲用诗句、词句,可以一字不易的照搬,也可略易数字,生出新意。其体例如此。

第二,细玩此曲,可见词曲风格上的不同。词与曲比较,曲较疏淡,词较浓至。李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炼词炼句炼意,情意浓至,不厌百回读。而此曲中“人比黄花瘦”,如上所述,只是一般引用,别无深意。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亦是警句。据毛先舒分析,即有三层意,既层深而又浑成(《古今词论》引),词浓丽而意深挚,就与曲不同。总之,词密曲疏,词隐曲显,但值得注意的是,曲是明白易懂,但也直中有曲,显中有隐,并不是一味追求浅易,而要显中有隐,直中有曲,熟玩此曲,是可以同意这个观点的。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张养浩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犹然睡。往常时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东篱。往常时俯仰承权贵,如今逍遥谒故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徒流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

张养浩的〔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共六首,均写在弃官归隐之后,《太平乐府》题作“退隐”,而《雍熙乐府》则题为“知机”。二书在文字上也略有差异。《雍熙乐府》在所有“如今”二字上均有一“到”字,作“到如今”。另外〔雁儿落〕曲第三句的“鸡声”作“鸡鸣”;〔得胜令〕曲第二句的“把菊”作“把酒”,余皆同。这首散曲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为官的艰苦险恶与退隐后生活的悠然恬适。首二句“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是总写。一开始就把官场的险恶与退隐的悠闲提了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张养浩曾在元武宗、仁宗、英宗时先后做过东平学正、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等高官。

他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一心想为国家、为百姓做点好事。在武宗时,由于疏谏元夕内廷放灯事触怒了权贵,险些遵祸流徙,他不得不匿名弃官逃避。虽然后来又被复召出仕,授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要职,但他越来越看清了统治者的腐败与官场的黑暗,遂又以父老为名辞归乡里。辞官之后,朝廷曾多次复召,他都坚拒不出,表示完全绝意于功名,“不再想长安道”了。本曲开首二句即是这种人生“彻悟”的概括。

全曲多用对偶,〔雁儿落〕四句两两相对,形成连璧对;〔得胜令〕前四句隔句相对,形成扇面对。因此整首曲子显得整齐富丽,饶有韵味。其语言又多用“天下通语”,朴实无华,畅晓流利,读起来甚得“亲切晓畅、疏落俊爽之趣”(任讷《作词十法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