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043

第43章 王实甫(6)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通常被称作“长亭送别”的第四本第三折,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在第四本第一折“酬简”和第二折“拷红”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的自主选择,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但红娘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使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长亭送别”紧接第二折,所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曲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这折戏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它在读者、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这卷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一、赴长亭途中;二、长亭别宴;三、长亭分别。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起首〔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车马到达十里长亭后,别宴开始了。可是,早已“恨塞满愁肠胃”(〔朝天子〕)的莺莺,“甚么汤水咽得下!”“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快活三〕)她的整个心灵,都萦牵着“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脱布衫〕)即将远行的亲人;“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小梁州〕)真是肝肠寸断,令人心碎!然而,当着长亭别宴主持者老夫人的面,他们不能互诉心曲,只能是“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这部分共安排了九支曲子,集中刻画了郁积在莺莺心头的依恋、悲伤、怨愤的情思,同时也通过莺莺的眼和口,展示了同样经受着离愁煎熬的张生的情态。饯别已毕,老夫人先行回程。分手的时刻已经迫近,人物的感情与剧情也一起推向了高潮。通过配以宾白的七支曲子,一方面,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地再次展现了莺莺不尽悲戚、痛不欲生的感情潮汐和对张生的反复叮咛、无限体贴;另一方面,则先是曲折吐露继而和盘托出了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从而进一步袒露了莺莺的内心世界。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倾诉!然而,她那首作为临别赠言的“口占”绝句,所表达的却并不是她的真实心愿:“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是反语,是试探,也是“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二煞〕)的痛苦心理的反映。“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才是她强烈的心声。莺莺的这种内心隐忧,早在她委身张生之日,就有过剖白(见第四本第一折)。这是污浊的现实投下的阴影。别离终于来临,张生带着莺莺的千叮咛、万嘱咐,上马走了。莺莺目送着张生渐行渐远的身影,愁绪万端,不忍遽归。〔一煞〕〔收尾〕两支曲子,便刻画了莺莺的这种怅望情景和依依心情。“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四围”两句,虽是淡淡景语,其实包含着无限情思。它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张生。既抒发了莺莺的情绪,也描写了张生的神态。在“长亭送别”中,这两副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为多侧面、多色彩地再现人物的情感节律,提供了成功的艺术手段。

四丞相高会丽春堂

王实甫

第三折

〔越调·斗鹌鹑〕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窟。披着领箬笠蓑衣,堤防他斜风细雨。长则是琴一张、酒一壶。自饮自斟,自歌自舞。

〔紫花儿序〕也不学刘伶荷锸,也不学屈子投江,且做个范蠡归湖。绕一滩红蓼,过两岸青蒲。渔夫,将我这小小船儿棹将过去。惊起那几行鸥鹭。似这等乐以忘忧,胡必归欤。

〔小桃红〕水声山色两模糊,闲看云来去。则我怨结愁肠对谁诉?自踌躇。想这场烦恼都也由咱取。感今怀古,旧荣新辱,都装入酒葫芦。

王实甫《丽春堂》杂剧敷演的是金世宗大定年间右丞相完颜乐善的故事。世宗朝威望甚高的左丞相徒单克宁(《金史》有传)奉旨在端阳节主持“射柳会”,完颜乐善在会上连中三箭,得到御赐锦袍玉带。“听得去厮杀,躲进帐房睡”的右副统军使李圭,却一箭未中,故甚妒乐善。次日,在香山的筵宴上,李圭提出与乐善打双陆(类似下棋的游戏)以决胜负。最后一局,李圭获胜,欲以墨搽乐善脸,乐善大怒,痛打李圭,搅散了香山筵宴。押宴官徒单克宁将此情景上奏皇上,于是乐善被“贬在济南府歇马”。自此,乐善每日闲暇无事,“饮酒看山”。后因有“草寇作乱”,朝廷乃宣召乐善回朝将兵“收捕草寇”。“草寇”听说乐善回朝,慑其威名,便“都来投降”了。于是乐善官复原职,皇上赐“黄金千两,香酒百瓶,就在丽春堂大吹大擂,做一个庆喜的筵席”。李圭亦奉圣命前来负荆请罪,二人合好如初。席间众人“齐仰贺当今皇上。”全剧四折,所用宫调依次是“仙吕”、“中吕”、“越调”、“双调”。正末扮乐善。

第三折中〔斗鹌鹑〕等连续三支曲子,集中而完整地表现了乐善被贬在济南时的生活与心境。乐善对隐者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是真实可信的。然而,他毕竟是被贬之后才开始这种生活的。因此,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深藏着难以自解的“踌躇”。当他内心深处的“踌躇”隐约泛起的时候,就唱出了这一曲〔小桃红〕:他感到“水声”与“山色”都“模糊”了。这里的“闲看云来去”,与〔斗鹌鹑〕中“闲对着绿树青山”,显然有不同的涵义,后者表现的是闲散自得,而前者则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惆怅。何以如此?就因为他“怨结愁肠对谁诉?”——满腹怨愁而无告,惟有“自踌躇”。显然,绿水青山的美景,终究不能完全消除被贬谪居的苦闷。由苦闷进而自责:“想这场烦恼都也由咱取。”表现了无限的悔恨。在这种心情的支配下,他发出了“感今怀古,旧荣新辱”的喟叹。所谓“旧荣”,当然指昔日为相时的荣华富贵;而眼前的“自斟自饮,自歌自舞”,却成了“新辱”。因此,他内心最深处的愿望,显然是改变目前的处境,消除“新辱”。这就是“感今怀古,旧荣新辱”两句的真正意义。然而,他的“新辱”,是皇上贬斥的结果,是其本人无力消除的。于是,所有的踌躇、自责、感叹,只好“都装入酒葫芦”——以酒浇愁,这是乐善当时唯一的解脱。

三支小曲,细致而深刻地表现了乐善被贬隐居时的感受、思考和苦闷;也生动地描写了自然景物,并使二者达到了和谐统一。语言质朴,正与人物性格吻合。因此,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乐善的心理活动过程,曲折地反映了《丽春堂》全剧所表现的思想倾向。我们从剧中看到了金朝统治者的生活和思想的一个侧面,以及他们内部的矛盾斗争。像李圭这种靠“唱得好、弹得好、舞得好”而得官的人物,居然受宠,而正直刚介的乐善却被贬官,这里显然寓有某种批判性。而全剧最后又以乐善复职,李圭负荆,共颂“当今皇上”作结,这固然是元杂剧多数以“大团圆”结局的通例,但也还有它特定的背景意义。相对而言,金世宗可谓金代明君,他“与民休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号称小尧舜”(《金史·世宗纪赞》)。因此,本剧虽寓批判,但那分寸的掌握,实有历史的根据。王实甫的代表作当然是《西厢记》,无论是思想性或艺术性,《丽春堂》均不能与之同日而语。但它作为王实甫的仅存的三部完整剧作之一,其价值和特点,仍应引超重视,并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