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002

第2章 元好问

〔黄钟〕人月圆

元好问

卜居外家东园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这两只曲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元好问于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宏词科,充国史馆编修。次年夏天,还居嵩山,接着又历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正大八年秋,应诏入朝,任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而汴京已被蒙古军包围。天兴二年(1233)正月,汴京守将崔立投降,元好问随被俘官吏北渡黄河,羁系聊城(今属山东)。蒙古窝阔台汗七年(1235),由聊城移居冠氏县。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携家回到故乡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过遗民生活,这时他已五十岁。

早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蒙古军便已破忻州,他好不容易才逃出去。在家破国亡之后又回到故乡,首先便遇到“卜居”(选择住处)问题。这两支以“卜居外家东园”为题的曲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与此同时,写“外家”(他生母张夫人的娘家)的诗还有《外家南寺》和《东园晚眺》。其实,这两种情感原是相通的,只有了解前者,才能更好地了解后者。

第一只曲子先写他为什么要“卜居外家东园”。一带“重冈”已经遮住十丈红尘,这个“村落”更碰上丰收年景。在这里卜居,是十分理想的。“红尘”,指闹市的飞尘,但结合元朝的统治,在诗人心目中有复杂的新内容,这是不难领会的。用一个“已”字、一个“更”字,前后呼应,把“卜居”的有利条件讲得很充分。而有利条件还不少,应该逐一利用,于是又明确提出:“移居”要趋就“窗中远岫”和“舍后长松”,“窗中”句从谢脁“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化出,从而增加了这样一种情趣:山水诗人向往的幽居佳境,原来就在这里啊!那么,移居于此,将要干什么呢?人总要吃饭,“种木”、“种谷”之类的事,不干是不行的。然而这都可交付儿童们去干。自己呢,则“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啊!“醒”“醉”并列,而重点在“醉”;“醒”,只不过是“醉”与“醉”之间的过渡。“醉后”一任“清风”吹拂,“醒来”只见“明月”相照。

清风明月醒复醉,看似悠闲,而一腔酸楚,满腹忧愤,都从这里曲曲传出。

第二首一开头借用了刘禹锡的名诗《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中的句子“玄都观里桃千树”,而刘禹锡的这首诗和它的续篇《再游玄都观》,以长安玄都观中由盛而衰的桃花与种桃道士作比,讽刺当时打击革新运动的朝廷新贵与当权者,这是人所共知的,因而一经借用,就会引起丰富的联想。再接上一句“花落水空流”,就自然又联想到刘禹锡的“桃花净尽菜花开”(《再游玄都观》)。这种令人恸哭的事,从古到今,究竟有多少次了?不难想像,元好问在金亡之后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田园寥落,亲友凋零,屋宇犹存,居人已逝的惨象,经常会闯入他的眼帘,触发他的愁思。因此,华屋山丘之类的词句,屡见于他的诗章。《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里的“眼中华屋记生存,旧事无人可共论”,就表现了乱后还乡的典型情绪。他虽然用了羊昙的典故,但所表现的却不仅是一般的存殁之戚和知己之感,而且具有社会乱离的广阔内涵,因而更能激动人心。

这两只曲子从表面上看,只是写他选择了一个具有山林之美的好住处,住在这里,不事生产,不问是非,沐清风,赏明月,把一切都付之一醉,够闲适、够消极的。但结合特定情境看,则字字酸楚,句句沉痛,可与他的那些真挚凄切地反映时代苦难的“丧乱诗”、“丧乱词”共读。

〔双调〕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此曲调名本为“小圣乐”,或入双调、或入小石调。因为元好问之作“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几句脍炙人口,故人们又称此曲为“骤雨打新荷”。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九云:“〔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雨打新荷’是也”。赵松雪听歌姬唱此词,赋诗赞曰:“主人自有沧州趣,游女乃歌白雪词。”此曲正是以“白雪词”(高雅的歌曲)抒写“沧州趣”(放浪江湖的逸致闲情)。这里表现的,乃是宋元之际文人们一种典型的精神生活,有一定认识意义。

上曲写盛夏纳凉、流连光景的赏心乐事。主写景。

看他铺叙的层次,可说是渐入佳景:作者先用大笔着色,铺写出池塘水阁的一片绿阴,并以“偏趁凉多”四字,轻轻点出夏令。然后,在此万绿丛中,点染上朵朵鲜红如罗的石榴花,令读者顿觉其景照眼欲明。进而,写鸟语蝉鸣。而这鸟,专指“乳燕雏莺”,是在春天诞生、此时刚刚孵出的新雏,其声稚嫩娇软而可喜。那蝉儿想必也是刚出暗里蜕,踞高柳而长鸣,这骤雨持续时间不长,却刚好“打遍新荷”,那景致,恰如后来吴敬梓描绘的:“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儒林外史》第一回)那不正是“琼珠乱撒”的写照么?真是“人在画图中”。此乃曲中一段绝妙好辞,无怪“一时传播”(《雨村曲话》卷上)。

下曲即景抒怀,宣扬浅斟低唱,及时行乐的思想。调子是低沉的,又是旷达的。在用笔上,作者一洗上片的丹青色彩,换作白描抒写。“良辰美景”句总括前文,言如此好景,应尽情欣赏,不使虚过。“穷通前定”(命运的好坏乃前世注定)是一种宿命的说法,作者这样说,旨意在“何用苦张罗”,即反对费尽心机的钻营。这种旷达的外表,仍掩不住内心的苦闷。“命友邀宾玩赏”二句,谓人生乐趣在流连光景、杯酒,这是从六朝以来,封建士大夫在无所作为之际典型的人生态度。因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会使他们感到心惊,而沉浸在“酩酊”大醉中,庶几可以忘怀一时,取得片刻的麻醉。

应该指出,下曲表现的思想,即使在封建时代,也是并不高明的。然而在对于自然美的发现和再造上,作者却是做得相当出色和成功。数百年来读者津津乐道的,不是曲中论道之语,而是那“骤雨打新荷”的生机盎然的夏令境界,以及其中流露的浓厚的生活情趣。

此曲写法与词相近。这是因为在宋元之交,词、曲均称乐府,都是被诸管弦,传于歌筵的,所以早期的词曲分疆并不甚严。《莲子居词话》卷二认此曲作词调,就是这个缘故。具有词味,也可算是此曲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