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014

第14章 关汉卿(5)

〔尾〕曲是全套曲子最精彩的部分,真所谓“豹尾”。按照曲谱,首句是个七字句,作者竟加了十六个衬字,写成长达二十三字的名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成为全篇点睛之笔。“铜豌豆”,据说是元代妓院中对老狎客的切口,然而加上那一些修饰语,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坚毅不屈。而对那些“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的“子弟每”,则用“谁教你”痛加呵斥,意在劝他们及早回头。“我玩的是……”一组排句,其中的地名不宜呆看,不过是说“我”玩的是最好的月、饮的是最好的酒、赏的是最好的花、攀的是最好的柳。“我也会……”一组排句,则说“我”多才多艺,举凡围棋、踢球、打猎、歌舞、吹弹、吟诗等等,样样皆精。他把以上两组排句所说的玩月、饮酒、赏花、围棋、歌舞、吟诗等一系列爱好和技艺,统统称为“歹症候”,坚决表示:任凭受到落牙折手的残酷迫害,“这几般儿歹症侯”也要坚持到底,至死方休。结句“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一本作“那其间收了孛篮罢了斗”,似乎更好些。因为前面罗列的那许多“歹症候”,并不是“烟花”所能包括的。

这套曲子用了一些与妓院、狎客有关的词语,并且一开头就用“折柳攀花”、“眠花卧柳”来形容“我”这个“浪子”的“风流”,容易带来消极影响。但只要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认真分析,就决不会以此为根据而否定这篇作品的审美价值。第一、这篇作品通过“我”概括了以作者本人为代表的“书会才人”们的某些性格特征。他们是出入于勾栏行院、与杂剧演员相结合的市民化了的下层知识分子,其思想作风。已经与正统儒者背道而驰。

这套曲子艺术上的独创性,在于用第一人称坦露胸怀的方式,塑造了元代社会所特有的市民化了的“书会才人”的形象,表现了不畏重压、不甘屈辱的铮铮硬骨和不肯虚度年华、坚持施展才艺的顽强精神。至于语言泼辣,大量运用排句,随心所欲的加入衬字,形成一种活泼、奔放的气势,则是关汉卿的散曲和剧曲共有的艺术风格。

诈妮子调风月

关汉卿

第三折

〔越调·斗鹌鹑〕短叹长吁,千声万声;捣枕捶床,到三更四更。便是止渴思梅,充饥画饼。因甚顷刻休,则伤我取次成。好个个舒心,干支刺没兴。

〔紫花儿序〕好轻乞列薄命,热忽剌姻缘,短古取恩情。见一个耍蛾儿来往向烈焰上飞腾,正撞着银灯,拦头送了性命。咱两个堪为比并:我为那包髻白身,你为这灯火青荧。

〔幺〕我把这银灯来指定,引了咱两个魂灵。都是这一点虚名,怕不百伶百俐,千战千赢,更做道能行怎离得影?这一场了身不正,怎当那厮大四至铺排,小夫人名称?

此剧写婢女的爱情生活,可以说是一个新的题材领域。婢女和妓女一样,都是社会下层的受压迫遭轻视的弱女子,但他们的命运、处境却又各不相同。在元杂剧中,主要写婢女的爱情生活的作品极少,这可能是仅有的一个。

故事写婢女燕燕受她的主子小千户诱骗,失身并产生了真实的爱情,而小千户则是感情甚不专一的纨袴子弟,他见异思迁,又爱上了贵族小姐莺莺。

前面二折写涉世不深的燕燕受骗的经过,也写了她有所醒悟,认识到已经受骗上当了。但没有法子挽回,而且她对小千户仍不能忘情,多少有点幻想。第三折就是在这一规定情景下展开的。三支曲子都是燕燕的自思自叹。相当可怜,使人为之惋惜、同情。

在《西厢记》中,张生对莺莺的思念到了狂热的地步时,也曾短叹长吁、捣枕捶床。但张生是男性,身份是世家公子,他如此行径,当时会被认为风流韵事。燕燕是女性,身份是卑下的使女,她敢于这样让自己的真实感情充分发泄,可以说性格鲜明,够大胆的了。

短叹长吁和捣枕捶床都无补于事,都改变不了这冷酷的现实。到夜深时,她深切感到,要得到小千户的真情实爱,无异“止渴思梅,充饥画饼”,只会落得一场空喜欢。

她既为轻信小千户而懊恼,又想明白“因甚顷刻休”的原因,所以彻夜难以入睡。自己如此凄凉孤单,当然同时要想到小千户和莺莺则正好与此相反,而在“个个舒心”地过着欢快的生活。也就是说,燕燕从逻辑上作了推理。小千户与莺莺的欢乐其基础恰恰就是建立在她燕燕的痛苦上的。第二折中,燕燕曾唱“本待要皂腰裙,刚待要兰包髻,则这的是接贵攀高落得的”。而〔紫花儿序〕实际上是接上曲的下文。“落得”什么结果呢?“好轻乞列薄命,热忽刺姻缘,短古取恩情”。接着作者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燕燕自叹向小千户追求爱情同飞蛾向灯追求光明一样,结果只能是把自己的生命都毁掉。

燕燕对飞蛾流露了同情,也表示了赞美。所以说:“我为那包髻自身,你为这灯火青荧。”主要是有感于“咱两个堪为比并”。实际上仍是为了自己的遭遇而发。作者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而且十分成功。“赋”的部分是明显的,“比”的部分用笔更是直率。“兴”则比较隐晦,但确实存在在那里,我们能感觉得到。

〔幺〕开头三句仍是说:“咱两个堪为比并”,接着作者便让燕燕更直截了当地抒发她的不平和感慨。作者十分巧妙地让燕燕在唱〔紫花儿序〕与〔幺〕之间救出了灯蛾,这就暗示了燕燕不一定走决绝的道路,所以她的不平和感慨没有激化,而是作了某些回顾,甚至对自身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都有所分析比较。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关汉卿

第四折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胡十八〕想古今立勋业,那里也舜五人、汉三杰?两朝相隔数年别,不付能见者,却又早老也。开怀的饮数杯,(云)将酒来。(唱)尽心儿待醉一夜。

〔庆东原〕你把我真心儿待,将筵宴设,你这般攀今揽古,分甚枝叶?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有意说孙刘,你休目下番成吴越!

〔沉醉东风〕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王允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承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请你个不克己先生自说!

〔雁儿落〕则为你三寸不烂舌,恼犯我三尺无情铁。这剑饥餐上将头,渴饮仇人血。

〔得胜令〕则是条龙向鞘中蛰,唬得人向坐间呆,今日故友每才相见,休着俺弟兄每相间别。鲁子敬听者,你心内休乔怯,畅好是随邪,休怪我十分酒醉也。

〔搅筝琶〕却怎生闹吵吵军兵列,上来的休遮当,莫拦截!(云)当着我的,呵呵!(唱)我着他剑下身亡,目前流血。便有那张仪口、蒯通舌,休那里躲闪藏遮。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我和你慢慢的相别。

〔离亭宴带歇指煞〕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晚天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飚飚云帆扯。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唤梢公慢者,缆解开岸边龙,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中月。正欢娱有甚进退,且谈笑不分明夜。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称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关汉卿以他的盖世才华和诗人的激情所谱写的一支强者的颂歌。

关于关羽单刀赴会事,史书上只有一句简略的记载: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而戏中绝大部分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则几乎都是虚构的,即使作者根据的那一点史实,也被大胆地改造成为关羽一人的单刀会。从全剧的调子来看,作者的美学追求并不在于这一历史事件构成的故事情节,而是要写出一种个性,一种激情,这就是响彻在全剧的主旋律——对英雄人物的伟大历史业绩的向往和对英勇豪迈精神的礼赞。它具有典型的历史英雄颂剧的格调。

《单刀会》作者的旨趣所在是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着意渲染关羽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贞不屈的精神。为此,关汉卿把戏剧冲突设置在鲁肃图谋设宴拿住关羽,而关羽要击破鲁肃图谋保住荆州的关键时刻。为要使关羽一亮相就光彩照人,不同凡响,作者打破杂剧体式上的一些通例,精心安排了整整两折戏,为关羽登场反复蓄势,刻意渲染,从而使人物未登场已具有无比声势。从这两折戏看,正末乔玄和司马徽两个人物,实际上是作者手里的两支彩笔,专门用来为关羽立传造像、添姿增色。其直接笔墨,就是经由乔玄、司马徽作褒扬之辞,其间接笔墨,就是以乔玄、司马徽和鲁肃作关羽的陪衬,明写前者,暗托后者,从而突出关羽的超群不俗和盖世威风,既有正写,又有映衬,还有烘托,然而无论是乔玄,司马徽,还是鲁肃,都不过是关羽的垫角。因此,直接反映在观众心理上的已经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了。关羽未出场前,便有气势;既出场后,更有分量。

第三折关羽一上场就从各个角度映照出他的性格特征。在接受“请书”的一刹那间,关羽态度表现得雍容镇定,而且一下子就看穿了鲁肃的阴谋,他明明知道对方为他安排下的是“杀人的战场”,而非“待客的筵席”,却敢于慨然接受他的邀请;明明知道摆在面前的是“天罗地网”“打凤的牢笼”,但是“大丈夫心烈”,他偏要单刀赴会;明明对方给他预备下了“巴豆、砒霜”,他却以看赛会的轻松心情坦然对之,这一切,都因为在他身上有着出生入死的磊落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浩然正气,请听这支名曲:

〔剔银灯〕折莫他雄赳赳排着战场,威凛凛兵屯虎帐,大将军智在孙、吴上,马如龙,人似金刚;不是我十分强,硬主张,但提起厮杀呵磨拳擦掌,排戈甲,列旗枪,各分战场。我是三国英雄汉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

(第三折)

面对强敌,却有一种压倒敌人的气势。而那富于动作性的曲文把这位有智谋、有勇略、有胆识的大将军关云长的光辉形象径直地推向了舞台的最前沿。

第四折是从正面具体描写关云长和鲁肃的冲突。但是,在关羽会见鲁肃之前,剧作者却采取了剧本结构技巧中的延宕法,有意地让强烈的矛盾冲突即将揭开时,先来一个回旋,出现一个暂时的停滞,抽出时间,再次展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让关羽在赴会途中,面对大江,抒发历史的感慨,从而使矛盾顿宕前进,〔新水令〕和〔驻马听〕这两支凭今吊古、慷慨苍劲的曲子当是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蜕化出来的。但它的激情却绝不亚于原词,其中奥妙就在于关汉卿把人物性格的刻画完全交融在环境的描写里,形成了一个情景相生的独特的艺术境界。关羽的唱段一开头,气派就很大,“大江东去浪千叠”就是一幅十分壮美的画卷,那种波涛万顷,吞天浴月的大江景色,浩浩渺渺,流向东方,它气势磅礴,大笔勾勒,先声夺人,使人们精神为之一振。接着是“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从不同角度、方位,以纵横自如的笔意勾勒出赤壁遗迹:仰视是重峦叠嶂,俯视则惊涛拍岸,犹如一组蒙太奇的镜头,冲击着我们的感官。而在这千古的历史长河里,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业绩?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又有多少?在无限广袤的时间、空间的背景里,在绚烂多姿的历史人物画廊里,凸现了剧中人所怀的主体——周瑜、黄盖等。这种怀古之情正是寄寓在一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中的,作者把语言形象的诗和视觉形象的画同活动着的人事溶合为一体,并借助于这一总体形象,抒写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悲壮的历史,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诗情蓊郁的艺术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剧作家不仅运用诗的语言,创造了丰富的诗的意境,而且把剧中的主人公也“诗化”了。

经过这个过场再次渲染关羽的气冲霄汉的英雄气概,然后才转入惊险的单刀会,可见关汉卿是把戏剧冲突最尖锐部分摆在最后一折的一个正场上。关羽弃舟登陆,会见鲁肃,戏剧进入正面冲突并形成高潮,关羽一眼就看透了鲁肃的心思,立即戳穿他设宴的阴谋,指出他的“攀古揽今”无非是为索取荆州,并且斩钉截铁警告鲁肃休要使孙、刘“唇齿”“和谐”的关系“番成吴、越”的敌对关系。鲁肃不肯轻易罢休,反而指责关羽“傲物轻信”。到此时,关羽以先声夺人的气势指出:“俺哥哥合承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汉家基业决不准他人觊觎,匡扶汉室是自己的神圣职责。这段〔沉醉东风〕的曲文唱得大义凛然,气势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