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700000079

第79章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辛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卢。

一般说来,花儿经过雨水之后,往往要落红满地,委身沟壑,以至于随风飘散,变得无影无踪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等等,作者们便是把花的凋残、飘零,与人的青春易逝、命运坎坷,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燕子归来”,在春暖花开的美好时光,燕子归来本当如史达祖在《双双燕》里所写的“差池欲住,试人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但现在却是“愁不语”,完全听不到它们那呢喃的声音了!为什么呢?作者说是因为“旧巢无觅处”。但燕子觅的“旧巢”而不得,正由于“王侯第宅皆新主”(杜甫诗句)。高官显宦有的得势,有的沉沦,换了一批新主人,也建起了更豪华的邸宅。

词的上片,高度概括南宋末年的政局、时局和人事的变幻莫测,而写来却十分含蓄。“谁在玉关辛苦,谁在玉楼歌舞?”这两句与陆游的“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相仿,只不过前者是前方与后方的对比,后者是“军前”与“帐下”的对比。而与卫元聊同时代的词人文及翁则说:“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贺新郎》)南宋百余年来,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的骄奢淫逸,宴游寻乐,日甚一日,当时西湖便有“销金锅”之称。正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驿》)从宋孝宗以后,这类揭露统治者们醉生梦死、忘掉国恨家仇的诗词,时有所见。但李好古的词,连用两个“谁在”,通过苦乐不同的强烈对比,表现出诗人愤怒的感情,比用叙述句式的诗词,备觉有力。

最后,以更为深刻的讽刺结束全篇:“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崛起于中国西北方的蒙古族于理宗端平元年(1234)灭金后,由于主力向西进军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一时无力大举南侵。后来,元蒙军南下,但南宋王朝不思振作,却听信贾似道“诸路大捷”的谎报,依然沉醉于荒淫的生活中。后来虽罢去贾似道,又起用投降分子陈宜中,以致和战均告失利,弄得国势不可收拾。因此,这里作者明白表示:要靠统治集团来收复失地,实际已不可能,故说胡尘如可被“东风”吹去,则东风便可封万户侯了!由此亦可见抗敌之无人了。

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

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红玉”两句,设问起疑:好端端不在铺金设玉的豪华官府做事,为何却要轻快欣喜飘忽而去呢?这个问题,是作者听到李已辞官后的惊疑,也是读者读罢题目后自然会产生的疑问。作者故意以此开篇,意在表明自己的惊疑,同时引起读者的注意。

“湖海上”两句一缓,引而不发,先不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而夹一景语:遥望湖海上,满海滩的沙鸥、白鹭,极远处有微露半帆的小船迷蒙在烟雨里。是景耶,是情耶?它既是写景,写得广阔而迷潆。

“过垂虹亭”两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关怀和叮嘱:你路过垂虹亭时,不妨系小舟于亭下,去尝尝那著名的鲈鱼。“垂虹亭”,在今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宋代许多文人诗词中多曾提及,可见其为名胜之地。“鲈堪煮”,与辛弃疾《水龙吟》中“鲈鱼堪脍”意同,是借用西晋张翰见秋风起而思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事,说友人也和张翰一样为“人生贵得适意耳”,而辞官归乡。友人此去并非思乡心切,亦非贪图安乐,皆因“报国无门”,天生我才不得用也。所以作者特劝他要放宽心怀,看看名景,尝尝名菜,大可不必伤心。叮咛至细,表现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

下片,以“拚一醉”六句,先道出与友人的深情:席中甘愿一醉相留,临行愿以一歌相送。不知你踏遍江南江北,将欲向何处?纯是一片真挚之情。接下来,道出自己的感触和想法:世事众多,纷扰我心,全然没个完结;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逝去,直到今天,年华老大,一事无成、言外之意,即在这昏暗的社会里,我虽然忙忙碌碌,却也与你一样办不成一件事,不能完成济世报国的理想和志向,徒落得年华老大。

“试举头”两句煞尾,悲愤激昂:抬头一笑问青天,天也只是默默不语。这里的“笑”,显系“苦笑”。心中充满了壮志未酬而年华徒逝的苦闷和悲愤,不禁仰天而问:这是为什么?而天不解人意,它也无法,故而只是沉默不语。

满江

红齐山绣春台

吴潜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十二年前”四句,不写今日登临,却忆昔日登山:十二年前,曾上到这绣春台顶,那时双脚矫健,无需烦劳竹杖;年少气锐,穿山越岭,何等狂放。“穿”、“透”二字,极为传神,仿佛使我们看到一位精力充沛的青年,看到他敏捷轻快、履险如夷的勃勃英姿。而今呢?

“老去”二句,写风景依旧,自己却已有迟暮之感:而今重登此山,风景依旧美好,自己的狂气却渐已消失。这两句,以极为工整的对仗,在对比中抒写出山川未改而年华已逝的今昔感慨。

“想牧之”三句,由一“想”字领起,进而转至怀古:禁不住想起杜牧在此写下《九日齐山登高》的诗章,千百年来犹叫人神思往驰,而今古人何在?只有空山寂静,令人凄凉。联想贴切,神思飞越,表现出一种历史纵深的失落感。

换头,又折回写其居山而望。“山之下”六句,均写望:俯视齐山之下,长江流水奔腾不息;远眺长江之北,淮山苍茫黄昏落日;遥望中原,虎狼为害,至今盘踞。这一望,由近及远,有可见者,有目力所不及者。“江流永”,“淮山暝”为可见者,写得苍茫浑阔,既反衬出立足点齐山之高,又写出南宋疆土夕阳残照下壮阔而又近昏暗的气氛。

“勾蠡”二句,便以历史事例,说出自己的主张。“勾蠡”,指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复国事。春秋时越国被吴所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仲等人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复国灭吴。勾践复国灭吴,皆因有长期足够的准备,故日“非浅近”。“石苻”,指谢安(字安石)与其弟及子侄辈大破苻坚事。前秦苻坚攻东晋,号称八十万大军,扬言:“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然而谢安却以八万之军,淝水一战而击败秦军,致使苻坚“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苻坚原属氐族,是“五胡”之一,故谢安之名常被后人用来代表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英雄。谢安取胜,贵在方略正确,抓住战机,一举成功,故日“真俄顷”。

减字木兰花

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上片,写故乡的山水。淮上女在与故乡永别之际,她依恋地目送着故乡的山山水水。淮山隐隐,淮水悠悠。千里山峰,云烟缭绕;万顷烟波,波涛缥缈,山山水水都充满了仇和恨。

下片抒发对故乡的恋情。旅途是那样漫长,千山万水,遮住了行人的双眼。她泪眼模糊地不断回顾故乡,面对暮春的晚景,无限的旧恨新仇,一齐涌上了心头。

据《续夷坚志》卷四《泗州题壁》词:“兴定末,四都尉南征,军士掠淮七良家女北归。有题《木兰花》词逆旅间云……”整个词,语言明白如话,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山水的眷恋,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这是一首用血泪凝成的词篇。

湘春夜月

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片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这是说大好的春天已经过去了,快到清明节(四月)了,翠鸟在树枝上愁苦极了。消魂与断魂同义,都是形容精神上的愁苦之情。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真可惜呀!它婉转动听的歌喉,不能为明媚的春光而讴歌,只能为黄昏伴唱,为即将到来的黑暗而哀鸣。显然,“黄昏”一词,在这里正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江河日下的国家命运的写照,和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含意相近。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这只多情的翠鸟多么想找到一个知音,来共同倾诉伤春之情啊!可是,找谁好呢?找柳花诉说吧,轻薄的柳絮随风转向,迎风起舞,飘忽不定,哪有什么真情实感呢?“柳花轻薄”语出北宋谢逸词《花心动·闺情》:“风里杨花轻薄性。”这里是比喻那种在斗争中随风转舵的势利小人。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读完这一句,我们就进一步明白了,原来那只伤春的翠鸟,正是比喻作者自己。他流落江南,思念故国和亲人。感到孤独和苦闷。“柔情别绪,谁与温存?”是说有谁以柔情来温存我的离愁别绪,安慰我这颗破碎了的心呢?以上是写作者在黄昏时的忧愁。下一片则写夜阑人静后的痛苦。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眼前惟有湘水、湘云,却不见故乡故人,进一步写出了“楚乡旅宿”的孤凄之情。关于作者黄孝迈的生平事迹,现已无考,但从此句看,他当是北方人。这时候的北国,已被金兵占领。因此,他怀念故乡的情怀,就不仅仅是思亲,而更多的是含有忧国忧民的成分。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由于难以入睡,故感到夜长;又由于入睡而不能安眠,故感到梦短。想什么呢?想他的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李清照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姜白石词:“算定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李煜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作者将以上三句凝为一句,直抒胸臆,将悲痛之情推向了高潮。

长相思

陈东甫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怨鸣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上片两句写弃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负情后的痛苦。她想寻觅往日美丽的梦,然而她失望了,她再也找不到了,因为那个薄情郎辜负了她的一片真情。第一句写景记事。“花深深,柳阴阴”点明了时令,这是一个暮春的时节,繁花如锦,柳树成荫。在这样的时节,女主人公“度柳穿花”去寻觅她的心上人。“度柳穿花”是写女主人公穿行在柳树和花丛之间。“信音”即信言。昔日的信誓旦旦,言犹在耳,可是她上当受骗了,所以第二句说“君心负妾心”。这是对薄情郎的谴责。“君心负妾心”犹言你辜负了我一片真情,充满着她失恋后的痛苦。

下片承接上片,写女主人公对薄情郎的谴责转变为无比的怨恨和愤怒。背信弃义、言而无信的薄情郎一去不返,昔日山盟海誓早已无踪无影了。这是那位天真的女主人公始料未及的。第一句“怨鸣琴,恨孤衾”,写弃妇的内心痛苦。她把满腔怨恨发泄到“鸣琴”、“孤衾”上。眼前的“鸣琴”和“孤衾”,曾经是她与薄情郎爱情生活的见证人,而今触目伤心,只留下了怨和恨了。“钿誓钗盟何处寻”是说当时两人曾山盟海誓,而今也不存在了。这是一句反问句,加强了女主人公怨恨、懊丧的情绪。第二句“当初谁料今”,充满无限感慨,是说意中人的变卦,是她当初所料不到的,她太轻信了,因而这句话包含有女主人公的无限悔恨。

水调歌头

平山堂用东坡韵

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蒴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一场秋雨过后,碧空如洗,青山滴翠,十分壮观。可是,词人的感觉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他站在平山堂上,望江南,他也愁,望江北,他也愁。何以解忧?只好以酒浇愁,“分付酒螺红了。”(酒螺红即红螺酒杯)那么,他愁什么呢?

“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原来他是为弃官归隐故园而不得发愁。晋人张翰一见秋风起,便思念故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弃官而去。作者方岳呢,也想归隐江南的故乡,但尚有遗恨未消,还不能抽身。仰望南归的大雁,只能无语相送了。“芦叶蓬舟千重”,疑是“芦叶蓬舟千里”之讹。重字若读仄声,殊不可解。若读平声,又违背了词的平仄,因为这一句的尾字必须是仄声才协律。如果是“千里”就顺了。“千里”形容路遥,故而只能在梦中归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