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700000055

第55章

卜算子

黄公度

薄宦各东西,往事随风雨。先自离歌不忍闻,又何况、春将暮。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鸿去。君向潇湘我向秦,后会知何处?

“薄宦”,芝麻小官。为了一个小官而兄弟分离,第二句“往事随风雨”,“往事”,根据黄童和词,当指“肺腑相看四十秋,奚止朝朝暮暮”。四十年朝夕肝胆相照在一起,现在跟随风雨一起消逝了。“先自离歌不忍闻”,不忍听离歌,就是不忍分离,年轻的时候就一直不愿分离,“又何况春将暮”,“春将暮”,并非指暮春季节,“春”应指年华、青春。黄公度和黄童是同榜,年龄相差不大,黄童和词中说“四十秋”,可见他俩的这次分别是四十岁以后的事,所以说“春将暮”(青春快要过去了)。上片表示不忍分离。

下片充满了伤感情绪。换头句“愁共落花多”,落花往往使人伤感,以落花衬托离愁,真是愁上加愁,“多”字乃愁和落花的总和。“人逐征鸿去”征鸿象征离去,以征鸿配行客,离别的气氛更浓,“去”字乃人和征鸿同步。此两句,组成同平仄(第五字除外)的五言对偶,反映了离别之情,离愁之苦。对偶中兼用衬托,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君向潇湘我向秦”,用郑都官(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诗“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的现成句子,故不一定两人真的一个到甘肃天水,一个到湖南零陵,只表明弟兄分隔得遥远。尾句“后会知何处”,别离的忧伤达到极点,作者感到这次别后,恐怕没有再会的希望了,从忧伤落到颓伤。更进一步流露了“自此一别,前途茫茫”的消沉之感。

霜天晓角娥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倚天绝壁”是写采石矶高耸入云,仰头望去,就像“倚天”而立。“直下江千尺”是作者站在娥眉亭上俯首所见,“直下”写出陡峭的程度,“千尺”写娥眉亭与江面距离遥远,是夸张的说法。天水相依,雄伟险要,开章两句只有九个字,却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写出了牛渚山、采石矶、娥眉亭地理形势的特色。“天际两蛾凝黛”写远望长江两岸对峙的东、西梁山,就像姑娘的两道娥眉。东、西梁山隔江遥望,形似天门,又称天门山。作者用姑娘的双眉来比喻相对的山峰,不但新颖别致,而且另寓深意。“凝”字写眉头紧皱的样子,是说天门山也像人一样,因为中原沦陷,满腔悲愤愁苦,所以紧锁双眉。“愁与恨,几时极”直接抒发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他问两岸的青山:你们的“愁与恨”,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假托向两岸青山问话,表达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

下片紧承上句,写引起“愁与恨”的缘由。“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是说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先前的几分酒意,被风吹得干干净净,而在这时候,耳边传来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当涂地当祖国腹地,可是如今却成了边塞,听到边防军的笛声,触动作者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忧国伤时,感慨无限,禁不住忧心似焚。最后以“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结尾。无需说,作者登上采石矶,想起李白是很自然的事。李白晚年寄居当涂,死在当涂。他生前曾游历采石矶,并且曾写过一首题为《望天门山》的诗,牛渚山一带,有不少李白的遗迹。“青山外”写李白葬身之地,“远烟碧”写作者在娥眉亭遥望青山,烟雾缭绕中一片苍翠碧绿,作者对李白的崇敬、仰慕之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本词写牛渚山采石矶娥眉亭景物真切自然,轮廓勾勒与工笔细描兼有之,如果和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未有能继之者”(吴师道:《吴礼部词话》),是十分中肯的说法。如果和李白歌咏天门山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一番比较的话,李白的诗调子明快,韩元吉的词则写得比较含蓄。

谒金门春半

朱淑真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栏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上片首句“春已半”,交代节令是仲春。一个“已”字,就把作者的惋惜,心情充分表露出来,春光已急匆匆过了一半,离春归去的日子怕是不远了;伤春之情现于笔端。“触目此情无限”是说,目光所及之处,繁花满枝、柳叶已长,大非初春景色,转眼将是花落枝空、柳老絮飞;触物及人,内心伤悼之情绵绵而来,无止无休。这两句很明显是成功地化用了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之句。“十二栏干闲倚遍”,“倚栏干”,是才子仕女愁来不可排遣、斜倚栏干以远眺的动作,常常见之于诗词。下片仍是抒发忧郁,但是色调不同。第一句“好是风和日暖”,和煦的春风,明媚的艳阳,这么好的春光,是否属于词中主人并带给她以喜悦呢?“输与莺莺燕燕”,“输与”是输给了的意思,这句是说,一群群黄莺在啼鸣婉转,一双双紫燕依偎在一起呢呢喃喃,它们与大自然的春光是和谐的,而此时词中人却充满孤寂、空虚之感,较之莺莺燕燕当然远远不如了。慨叹人不如物,只能是极度哀苦绝望的心境的写照,当然也反映出作者发自内心的一种与命运的抗争,与对身心自由的追求幻想。“满院落花帘不卷”,春花落满了庭院,本该打扫,可是没有心思去扫,珠帘本应卷起以迎进明丽的春光,可是没心思去卷。这一切都与上片,“十二栏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互为补充。“断肠芳草远”,相思让人断肠,断肠多喻苦恋,“芳草”是指所仰慕爱恋的人儿。最后这个结句把上述的“此情无限”的“情”,与“愁来天不管”的“愁”的内容,明晰点出,苦苦思慕的人你在何方?为什么离我这么遥远?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喊。语言风格明快、流丽,形象自然,尤善于化用前人名句,更加强了表达的概括力。

减字木兰花

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开头“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这两句,从诗词唱和,行走坐卧,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写自己的“独”,可见在她的周围缺少志趣相投的伴侣,生活在孤寂之中。据传词人出于名门(是朱熹的侄女)却嫁于市井之家,终身抑郁。这两句仅有十一个字,倒用了五个“独”字,它深刻地描写了词人心如枯井般的寂寞。这使人难忍的寂寞,又怎不令多愁善感的词人伤神、伫立?“无奈轻寒著摸人”一句写自己由于凄然伤神,久久站立,忘记了屋外寒风的侵袭,然而“轻寒”却偏偏要撩惹人,使词人只得转入室中。

过片之后,写词人回到室内继续伤感的情况。“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这是倒装句,写自己由于悲伤泪流不止,泪水把自己的粉妆冲得一干二净,连“一半”都没有了,可见泪如泉涌,极度伤心,可是这种伤心的情形,谁知晓呢?“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仍”是重叠、反复的意思。这一句写自己是多愁多病身,常常在寒冷的深夜“剔尽”灯芯,仍然“梦不成”,可见词人愁思绵绵,难以入睡之状。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上片抒发对春天眷恋的情感。开头三句写尽管杨柳对即将逝去的春光依依不舍,极力挽留,但是,春天还是匆匆去了。“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在”两句,按句意应标点为“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这就说明尽管杨柳缠绵多情,春天却无意也不能“少住”,还是匆匆去了。这是写“系春”。“系春”春不住,下两句便写“随春”,柳絮依旧随风飘舞,意欲跟随春天看看她的归宿。

下片抒发“伤春”的情感。首句只有七字,却有声有色地写出了“暮春”景色的特征。“绿满山川”是眼睛所见,“满”字说明到处已是草木茂盛,郁郁葱葱,这是春天即将结束的象征;“闻杜宇”是说耳朵听见了杜鹃的叫声。杜鹃鸣叫,意味着初夏的到来,它的叫声凄厉,引人愁思。但是,杜鹃并非真懂得人的情意,所以作者才臆测假想:“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触景伤情,思绪联翩,无限烦恼涌上心头,不能自已,她只好端酒“送春”,而“春”和鸟儿一样,是不解人意的,“春不语”写出作者此时是如何寂寞孤独,而天近黄昏,却又下起了“潇潇雨”,这凄风苦雨更衬托出作者悲凉忧伤的心情。

全词意境清幽,语言朴素流畅,特别是拟人化写法的应用,更将“春”、“杨柳”塑造成颇为动人的艺术形象,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惜春”的思绪。题目是《送春》,可是这“送”并非“欢送”,而是无可奈何,万不得已在黄昏的风雨声中把春送走了。这样,作者缠绵悱恻、满怀惆怅的感情也就直率自然地表现出来。

菩萨蛮咏梅

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干,夜深花正寒。

上片写隆冬季节于桥头月下,见寒梅独放的情景。“湿云不渡溪桥冷”,几朵凝止不动的雨云挂在天空,小小溪流的桥上是那么清冷。这里交代词中人立足在小溪桥上,仰视着那静止不动的乌云,只觉寒气渐渐袭来。“蛾寒初破东风影”,“蛾”,可指娥眉,用以比喻弯月。那么,这句是说一弯新月刚刚破云而出,那被东风吹拂的梅树摇曳着多姿的身影,该句大有北宋词人张先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的韵味和意境,十分隽逸秀美。“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这里写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前句写脚下溪水向远方流淌,发出悠长迷人的声响,这是听觉感受。后句写一枝秀出绽开了淡淡的梅朵,在皎洁如银的月光下,吐出缕缕醉人的幽香,这里既有视觉,也有嗅觉感受。这两句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带声、带味的镜头。一个人在冬季溪桥上、夜月下,听溪水潺潺、见寒梅独放,觉香气袭人。“一枝和月香”的寓意就更深了,除写实景之外,也是作者的自比,她以傲寒的冬梅自喻,甘愿在清冷的月光下吐出芬芳。皎洁的月亮,也应是美好、高洁的人物象征。

下片“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以拟人手法写花。花开花谢一年一度,现在她又来到人间,仍像往年一样鲜嫩、娇美地开放了。女词人像又见到了分手多日的闺中女伴。人对花充满了叙旧之痴情,然而梅花呢?,到底她还是草木之躯,她不可能知道词中人比起往年正在渐渐消瘦。人是有情的,而花却难解人意,这就产生了矛盾,人欲向花诉说心中的哀怨,而花却是不能理解的。“花不知人瘦”之句在全篇起点透内容的作用,不仅花不知人瘦,自然界中的一切,以及世上众生又有哪个知道词中人在一天天憔悴!“独自倚栏干,夜深花正寒”,独自一人怀着难以言表无处可诉的哀愁,倚着小桥上的栏干,夜色渐深,梅花正被团团的寒气包围着。梅花在隆冬季节开放自然不畏寒冷,“花正寒”也是由花及人,写出了越来越多的愁绪与升自心底的哀怨失望,凝结成驱逐不尽的寒意,深深地包围着那忧郁凄楚的人。

这首小令感情细腻,层次渐进,善于做环境渲染,情浓景真。基调清冷、孤寂,充满忧伤。风格秀婉,楚楚动人。

阿那曲

朱淑真

梦回酒醒春愁怯。宝鸭烟销香未歇。薄衾无奈五更寒,杜鹃叫落西楼月。

首句是全篇的总提携。“梦回”,即“梦醒”,不用“醒”而用“回”字,既避免了与下面的“酒醒”相重复,又似乎多了层主动性,人从空幻的睡梦中回来了。“春愁怯”的“怯”有怯懦、害怕之意,与“春愁”组合后,表示春愁缭绕纠缠不休令人心惊难安。可以想像词中人本有满腹春愁难以尽排,就借酒浇愁,于是她醉了,醉梦中,可能真的把愁情暂时抛掉;然而,当人从梦中走回到现实中来,醉意消失转为清醒之后,这春愁却更多、更强烈,能不让人心惊?“宝鸭烟销香未歇”,这是写室中景象。人醒之后,发现金炉里的香已经燃完熄灭,但室内仍然缭绕着缕缕幽香。“香未歇”,词中人的春愁不也正像这萦回弥漫的香气一样,没有止歇吗?“薄衾不耐五更寒”,这里极贴切地借来了南唐后主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之句,表示由孤单、寂寞产生的寒意,令人恨长夜之不尽,辗转不能成眠。结句“杜鹃叫落西楼月”,“杜鹃”,鸟名,又叫“子规”或“杜宇”,传说古蜀帝名杜宇,死后化为杜鹃,每当半夜三更,就开始悲鸣,至流血而方止。全词共四句,在首句总提出“春愁”之后,又以寥寥两句,从室内景物与身心感受对“春愁”进行侧面描绘;最后结句“杜鹃叫落西楼月”更以奇妙手法,将“春愁”引延无限,耐人寻味。词短小而意深沉,语言凝炼,十分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