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700000033

第33章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白天的雾使人看不清重楼高台,夜间的月使人迷糊了江河的渡口。这就是说,白天看不远,月下看不清,白天月夜都在看。看什么呢?看的是理想避难听。看的结果呢?望断了,就是没有看到。“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可堪”就是那堪、哪能受得了。这两句就是说哪里受得了孤处客馆、春寒迫人的境地!傍晚,一般说来,都是要回家的,又相传杜鹃鸟的叫声是“不如归去”。以上是说避难的桃源找不到,因而乡思就特别重了。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这里说相知的友人寄来慰问信。“鱼传尺素”,素,是白色绢,用以写文字。这是说,朋友们来信,更带来另外人的信。这些人的关心,更把我的恨砌了一层又一层。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就是说:郴江啊,你自己绕着你的郴山流就得了,为了哪一个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这里是暗喻的手法:秦观哪,你自己在自己家乡多好呀,为谁你偏偏要离了家乡出外谋求什么官呢!这是深自悔责的意思。

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一个春天的傍晚。地点是作者被迁的郴州客馆,主人公是作者自己,所写的事情就是作者抒发自己孤处迁徙地方的凄苦和思念家乡的懊悔之情。

主题思想:孤处贬地,懊悔,思乡。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笔、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性在春阴的怀抱里产生了细微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开端,时间、地点和节序都是通过人的感受点示的。“漠漠轻寒上小楼”,“上小楼”的不是女主人公,而是“漠漠轻寒”,女主人公在楼上,感到了“漠漠轻寒”的袭人。“晓阴无赖似穷秋”,在春阴的早晨,女主人公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无赖”两字,传神地写出她的烦恼:“这鬼天气,叫人怎么禁受得起啊!”下面还不见写人物,然而通过闺中两件实物——上片的屏风和下片的帘钩,女主人公宛然若现。“画屏”,在词中往往伴衬着女主人公的睡梦。“淡烟流水画屏幽”一个单句并且仅仅一幅屏上的水墨风景——“淡烟流水”,便烘托出一座幽闺、闺中人的睡态以及她那渺茫的、流动的梦。“宝帘”,在词中往往借助它的卷起或放下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心情。“宝帘闲挂小银钩”,女主人公这一行动细节写尽了她那百无聊赖的神情和不知如何排遣是好的满怀愁闷。

词的中心在过片一联:“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女主人公在恼人的春寒中醒来,那仍在飘动的残梦勾起细微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花的飘忽不定,梦的渺茫难寻,人的爽然若失,全统一在一个“轻”字里头了;雨的连绵不断,愁的千丝万缕,人的无名怅惘,全统一在一个“细”字里头了。再加上“自在”、“无边”两个定语,分别形容“飞花”和“丝雨”。“自在飞花”,无情无思,反衬有情有思的梦。“无边丝雨”,无止无歇,加重无尽无休的愁。这两句合成一个和谐的浑融的境界,情思交融为一,愁上格外加愁。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通过夜宿驿亭的描写,绘出贬谪途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旅途凄凉寂寞的心境。

词的开始两句,写夜宿驿亭的况味,说长夜在沉寂中消逝,沉静得像水一样平静流淌。寒风阵阵吹来,驿站的门久久关闭着不开。“沉沉”,形容夜色深沉。“如水”,比喻深夜在流逝。首句极言夜深人静。这是写实,却也抒情,他推得非常之远,给人以时间上、情思上一种漫长和孤单之感。“驿亭”,点明地点是旅途歇宿的处所。驿亭深闭,旅途凄寂之状,是叫人难受的。这两句不仅写了时间在深夜慢慢推移的情状,驿店大门因风急而紧紧关闭的情景,而且逼真地表现出夜宿驿亭行客待晓和难耐的心情。

词的三、四两句,通过醒来所见所感,表现旅舍的荒寂萧条。写睡梦被惊醒,看见老鼠正悄悄地胆怯地偷看油灯,想偷吃灯油。这时,感到在破晓时被霜天送来的寒冷侵袭透进被窝。使人感到被子单薄抵不住寒气。“鼠窥灯”,写醒后所见。一个“窥”字,传神地刻画出老鼠偷油时在暗中观望动静的神态。“鼠”竟“窥灯”,可见驿亭荒凉破败、萧条已到什么程度!“寒侵被”,写醒后的感觉。“霜送晓寒”是“寒送晓霜”的倒装,为了使“霜”人格化,把本来是霜因寒降现象,写成霜送晓寒的有意行动。并通过词中人物“侵被”的感受,使词境蒙上清冷的气氛。以突出旅店的简陋、荒凉,行人的孤寂、冷寞。

“无寐”两句,“无寐”是睡不着,失眠。“无寐”二字重叠,除了协律,还突出地写明了旅客反侧难眠的苦闷情绪。

词的最后一句,通过听觉写白昼又要来临的情况。“马嘶”二字,暗含催促行人继续踏上征途。意味着一天的旅途奔波又将开始。

满庭芳

秦观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植,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本词记芜城春游感怀,写来细腻自然,悠悠情长,语尽而意不尽。此词的情调是由愉悦转为忧郁,色调从明快渐趋暗淡,词人的心情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换而在起着变化,却又写得那样婉转含蓄,不易琢磨。

上片写景,起首三句写破晓前一阵急雨,不久雨霁云散,朝霞满天,词人满怀欣悦,在这旖旎的春光里旧地重游,但见尘封楼台,草满庭阶,已非昔年繁华景象;只有燕燕差池,欲飞还住,足尖频频踢下瓣瓣落花。“舞困”句形容风来榆枝摇曳,风停树静,串串榆荚犹如酣舞已久、慵自举袂的少女;自落是说风过后榆钱轻轻坠地,悄无声息。这里摄取了两个镜头,即“燕蹴红英”和“榆钱自落”,用以突出四周环境的冷落凄寂。词人乘兴而来,不能再见到“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的场面,不禁恍有所思,若有所失。“秋千外”四句,转静为动,那出墙秋千吸引了词人的视线。小桥涨水,朱门映柳,这是墙外所见。然而使词人悄然凝思的,则是飘然而至的弹筝之声。从秋千出墙到风送筝声,由墙外古台到墙内佳人,引出种种联想,使词人心潮起伏,陷入沉思之中。

下片通过回忆、对照,在深化词意的过程中透露词人心情的变化。“多情”两句,承上接下。“多情”两字一顿,指当年在此行乐之人和事,如今人事已非,而行乐之处宛然在目。“珠钿”两句形容车马装饰的华美。“渐酒空”两句追忆离别。金盏酒尽,仙境花萎,乐事难久,盛宴易散,蓬瀛,即仙山蓬莱和瀛洲,借指歌妓居处。

“豆蔻”两句,点明伊人歌妓身份:“旧恨”照应行乐处及行乐之人,又引出身世之感。屈指十年,叹息岁月如流。如今人去楼空,不胜沧桑之感,所以说是“堪惊”。从人事的堪嗟到“堪惊”,意味着伊人不知何处,往事不堪回首,词人的心情也愈趋沉重。“凭阑久”三句,以景作结。“疏烟淡日”与起首“晓色云开”成明显对照;一灰暗,一明快,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由怡悦转向忧伤的感情变化。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上片的前两句写仙桃的名贵、高洁,不是凡花可比。“碧桃天上栽和露”,把生长在天上的碧桃栽种在人间,而且是“和露”而栽。“和露”二字,写出了仙桃的勃勃生机和光艳的色泽,让人想见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露珠,把一株水灵灵韵仙桃描绘在读者眼前。下面就作了结论:“不是凡花数”,斩钉截铁。它不是人世间那些凡花俗草所能比拟的。

上片的后两句写仙桃的处境。这样珍贵的仙桃,本来应当生长在天上,移向人间就更是难得的珍品,理应受到人们的珍爱。现在呢?“乱山深处水萦回”,这是它所处的环境。山水深处也是人们向往的佳境,但着一“乱”字,则景象全非,凄凉冷落之感油然而生。“一枝如画”,写仙桃的美丽,“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美固然美,但在这人迹不到的乱山深处,又有谁能了解它、赏识它呢?本是天上的仙品,却被移向“地薄,种之不生”的人间,此一不得意;移向人间,本应受到人们的重视、爱护,却又偏偏被弃掷在“乱山回水”之间,无人瞅,无人问,此又一不得意。诗人一方面强调花的高贵、芳洁,一方面又一层深入一层地强调它处境的艰困,这就造成了花与现实的尖锐矛盾,通过这种矛盾,来表现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孤独幽凄的心境。

上片完整地刻画了仙桃的形象,它的美丽,它的身世遭遇,它的心境,不仅为仙桃造了形,而且为它传了神。它那含愁凄凄、孤独自开的形象,被刻画得非常生动。

词的下片写美人,前两句写伤春。“轻寒细雨情何限”,是说春天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冰雪严寒已经过去,微寒料峭,所以用一个“轻”字形容;春雨滋润,雨脚如丝,所以用一个“细”字形容。“寒”和“雨”都解人意,都有很深的感情,它们怕摧残春光,怕给人们带来烦恼,所以它们“轻”,它们“细”。“轻寒细雨”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下面一转,“不道春难管”,无奈春光不由人意,不能长留。这样,春景越是美好,就越能表现出女主人公为它的逝去而惋惜的心情。

词的最后两句写惜别。先写她为报所欢不惜沉醉:“为君沉醉又何妨”就要和亲爱的人分离了,这种分离的痛苦,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所以他们要用“沉醉”来消愁解忧。她呢,不惜为他沉醉而写出了女主人公对所爱的人的深挚感情。如果就此拼却一醉,其感情倒也简单,但诗人所要表现的感情是复杂的。为了他,她不惜沉醉,却又不愿沉醉、不能沉醉。为什么?“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沉醉”,只能麻木一时,酒醒之后呢?爱人不见了,岂不使人肠断!诗人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她对他的深固不移的爱。不惜“沉醉”,是为了爱人;不愿“沉醉”,还是为了爱人。相爱如此之深,怎么能舍得分离呢?惜别之情自见。

作者是通过词里所刻画的仙桃、美人的形象,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美而不被赏识的身世感慨的。

水调歌头中秋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毹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醯酥,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帐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此词是写中秋之夜,借赏中秋之机,表白了他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一点幽恨。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砧声”、“蟋蟀”为秋天的典型景物,借以切“秋”。第一句用倒装句法,应该为“风送砧声急”,即秋风送来了急促的捣衣声。其所以要倒装,是为了突出“砧声”,以增强对“秋”的感觉。秋夜的捣衣声和蟋蟀和鸣叫声,总是凄凉的景象,但是作者面对这些景致,没有像宋玉那样产生悲秋的情绪。这就表白了作者的高洁与旷达。下面是把旷达付诸具体行动。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酾酥,倍觉不胜幽”,请酒杯里的好酒,把那凄凉的情调收起来,就感到这些景色格外的幽雅。宋玉觉得伤感的秋景,作者却觉得加倍的幽雅,这就是米芾的高洁之处,也是他“不蹈袭前人轨辙”的一种表现。结句“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还有那最富于情致的地方,就是皎洁的月亮在楼的南边冉冉升起了。

下片写赏月之余,抒发自己的胸臆,向往着过隐居生活。

下片换头“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三句,流露出作者的一点忧伤,他把胸中的忧思,用笛声来抒发。接着说“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由于有上述的忧伤,此两句很有点借酒浇愁的情调。所以下面“可爱一天风物”三句吐露了作者在“数困”之中悟出对世道的看法。他面对周围诱人的景色,并不是惬意舒心地去欣赏,而是“遍倚栏干”,靠着栏干深思,终于悟出了一个结论——世界像浮萍那样。这种看法,正是米芾晚年学禅的思想基础。末尾“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两句是他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人生哲学以后的做法,一是像李白那样“但愿长醉不愿醒”,二是远离尘俗,寄迹江湖。

帝台春

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漫伫立,倚遍危栏,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这是一首伤春词。诗人在遥远的异地,看到烂漫的春色,不禁忆起当年的一龅春梦;而今时过境迁,但心儿依旧系着那片缠绵的梦影,难排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