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600000059

第59章 杜甫(3)

【注释】

[1]鄜(fū)州:今陕西富县。[2]未解:不理解。

[3]香雾:妇女的发香透人雾气,故云香雾。云鬟:妇女的头发。清辉:指月光。[4]幌:帷幔。虚幌:透明轻薄的帷幔。双照:月光共照二人。

【鉴赏】

这首诗的写作时代与《春望》一致,只是时间略早,大约在天宝十五年(756)秋天。这年八月,杜甫被抓获到沦陷的长安后,家小在鄜州的羌村,虽未囚禁,但自由已失,生死未卜,因而思家日深,写下这首情真意挚之诗。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不直接写自己月夜思亲,而从反面切入,遥想寄居鄜州的“闺中”妻子对月“独看”,思念担心自己的焦虑孤苦之情。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承接首联,写小儿女们不谙世事,不理解母亲对陷落长安的父亲的思念!这里,诗人以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呼应上联“独看”的无奈心情!

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写妻子久久地独自看月,进一步表现她“忆长安”的相思之情。夜深了,雾浓了,妻子的头发被雾浸湿了,清冷的月光把她的手臂照冷了,她仍然独立院中,想到丈夫不知生死,月寒泪落,这是多么凄楚的情景啊!这里,写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深!

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写诗人对未来团聚的渴望。就是说何时我们才能一起倚靠在窗帷前,让月光将两人的泪痕照干同抒愁绪呢!这里,“双照”应“独看”,可见“独看”之泪痕不干!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聚首相倚的强烈渴望,对战乱造成家人分离的谴责与愤恨!

全诗构思独特,反面入题,情思绵绵,真切动人。

诗人通过家室之思、夫妻之爱的描写,吟唱出了一首令人惆怅而又充满人间至爱的婉曲之歌!正如前人王嗣奭所云:“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发湿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

【注释】

[1]国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军攻下唐都长安。[2]感时:感叹时事。恨别:怨恨与家人离别很久的社会现状。[3]连三月:连续三个月,或言其久。又称:至德二年(757)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均有反复激战。抵:值。[4]浑欲:简直要。

【鉴赏】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抓获,带回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监禁。次年三月,他身陷长安,眼看国破家离,感时伤泪,从而有了此诗。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色满城,但草木深深,无人修葺,一片荒败景象。一个“破”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正如司马光在《续诗话》中所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国破山河在’云云。‘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在“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的对照中,充满了伤国感时的悲痛。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离乱之感。春天的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想到国破的时事,家离的悲哀,花也为之“溅泪”,鸟也为之“惊心”,自己更加伤怀落泪了!这是触景生情,移情于花鸟,情景交融的悲痛欲绝的境界。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想望家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军进攻潼关,后陷长安,杜甫带着妻子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后,杜甫于八月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拟去灵武为平叛效力。不久,他被叛军抓获押回沦陷的长安,直到次年三月作此诗时,他离家已半年多,家书渺茫,音讯全无。所以,他慨叹在这烽烟不断的战乱时期,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这联的“烽火”与首联的“国破”,“抵万金”与颔联的“恨别”相照应,层层深化悲愤之感。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具体写搔头忧思的惨戚之状。眼看烽火遍地,家书不通,忧国思家,重重愁绪袭上心头,愁生白发,一“搔”便断,发“短”愁长,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国破”、“恨别”之忧思,更加深了一步!

全诗眷念家人,忧伤国事,殷殷情切,真挚感人。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感情强烈而不浅露,意脉贯通而不平直。诗以“感时”承“春”,以“恨别”承“国破”,以“烽火”承“时”,以“家书”承“别”,连环承转,可谓“惊心”、“溅泪”!

哀江头

杜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1]。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2]?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3]。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4]。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5]。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6]。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7]。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8]!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9]。

【注释】

[1]少陵野老:汉宣帝陵墓在杜陵县,许皇后葬在杜陵南园,称少陵,在长安县南四十里。杜甫祖籍杜陵,曾在此居住过,故常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曲江曲:曲江偏僻曲折之处。[2]江头:曲江头,有唐玄宗原来的行宫。宫殿锁千门:指行宫千门万锁,冷冷清清。安史之乱后,帝妃、权贵们都逃离长安了。[3]霓旌:霓虹色的彩旗,指帝妃巡幸时的仪仗旗。南苑:芙蓉苑,曲江南部。[4]昭阳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居宫殿,此指杨贵妃生前住处。辇(niǎn):皇帝乘的车驾。[5]才人:宫中女官。带弓箭:指会武善射的女才人。啮(niè):咬。勒:带嚼口的马笼头。因用黄金为饰,故称“黄金勒”。[6]明眸皓齿:眼亮齿白,形容美人,指杨贵妃。血污游魂:指杨贵妃被缢死马嵬驿之事。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陷长安,玄宗带杨贵妃出逃,准备入蜀。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距长安百余里),六军不前,请诛杨国忠及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好下令缢死杨贵妃于马嵬驿佛堂梨树前。[7]清渭:

马嵬驿南滨之渭水。有泾水浊渭水清之说,故称“清渭”。剑阁:今四川剑阁北,玄宗入蜀经由之地。去住:去指远去的玄宗。住指葬马嵬驿的杨贵妃。即生者与死者。

[8]臆:胸臆。泪沾臆:杜甫说自己有感世事的沧桑巨变而泪落胸前。岂终极:哪里有终极之日。指江水长流,花开花谢,不以人情而转移。[9]胡骑:安禄山的军队。望城北:唐时长安城南为居民住宅区,杜甫住此。城北为宫阙所在地。两句是说杜甫本想往城南回家,不料却向城北走,足见内心悲愤,精神恍惚。一说肃宗在灵武即位,地在长安之北。望城北,望王师北来恢复京师。

【鉴赏】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鄜州去投即位于灵武的唐肃宗,不料被安禄山叛军抓获,带到已沦陷的长安。第二年(757)春天,他偷偷地来到曲江边唐玄宗原来的行宫之地,睹物思人,触景伤怀,悲愤地写下这首诗。

全诗分三段。从“少陵野老”到“为谁绿”为第一段,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这里原是繁华的游览胜地,如今却宫门紧锁,冷清寥落。细柳新蒲为谁而绿呢?只有少陵野老悄悄地来到这里,睹物伤情,吞声而哭!开篇四句就把长安沦陷后的险恶的政治氛围以及“春日”的时间、“曲江曲”的地点、诗人“吞声哭”的情态展露无遗,突出了诗题“哀江头”之“哀”。

从“忆昔霓旌”到“双飞翼”为第二段,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曲江春日繁华的景象。那时唐玄宗和宫妃们幸游芙蓉苑,彩旗飘动,万物生辉。杨贵妃随车伴驾,女官们戎装跨马,仰射高空,正中比翼双飞的鸟。这精湛的技艺博得了杨贵妃粲然“一笑”!这段写唐玄宗与杨贵妃游苑的放纵、豪奢,为他们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从“明眸皓齿”到“望城北”为第三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及诗人的感慨。“明眸皓齿”照应前面的“一笑”,“今何在”照应开头“细柳新蒲为谁绿”的“为谁”二字,物是人非,何其沉痛!“血污游魂”写出了杨贵妃横遭缢死;“归不得”,长安失陷,游魂不能归,只好埋葬在马嵬驿!“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杨贵妃长留渭水之滨,唐玄宗却远去剑阁,去留东西,生死两离,永无消息。这与前面“同辇随君”情融相对照,是何等的凄切!自然,这是他们逸乐无度的结果!接着,面对人事沧桑,诗人顿生感慨:人是有情的,触景伤怀,泪湿胸臆;大自然是无情的,江花照开,江水照流,永无止境。以“无情”衬“有情”,更见悲痛之情深!因此,在“黄昏胡骑尘满城”的恐怖气氛中,诗人心神恍乱,本想回城南家中,却向城北的皇家宫阙走去。这里暗含两层意思,一是写诗人内心哀痛,念念不忘朝廷;一是写诗人北望王师,收复京师。两层意思都表现了诗人忠君爱国的情怀。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昔日的欢愉与今日的死别进行对照,在正面写唐玄宗为代表的统治集团乐极哀来的现实中,暗寓国破家亡的绵绵遗恨和深刻教训。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1]

杜甫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2]。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3]。

【注释】

[1]喜达:高兴地到达。行在所:皇帝和朝廷临时所在地。[2]间道:操山间小路、走捷径。[3]喜心翻倒极:心里高兴到极点时反而颠倒为哭泣。

【鉴赏】

这是一种表述极致感情的情景诗。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乘隙逃出被安禄山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肃宗。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朝廷的临时所在地,并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刚刚才脱离了叛军的淫威,一下又得到朝廷的任用,生活中这种巨大的转折在诗人心中激起了万顷波涛,动情地写下了三首诗。这里选取其中的第二首。冒死来归,惊喜地到达了朝廷的临时所在地,是应该激动的,但诗人仿佛惊魂未定,昔日在长安近似俘虏的生活历历在目。胡笳的声音带来的是自己悲愁的思绪,皇家宫苑在春天也是一片凄凉。看看今日还能生还,这件事实在值得庆幸;可是,“生还”也只有今日才敢想啊,昨日自己还在山间小路上奔逃,那时性命就如悬在顷刻之间,只是暂时属于自己,哪里还敢想有“今日”!“间道暂时人”正是回味昨日艰险的意境。接着诗人把笔锋转向对眼前“中兴”气象的描写,用的是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室的典故。南阳是刘秀的故乡,刘秀把汉王朝从王莽篡政的逆境中恢复过来,不正如眼前凤翔的景象吗?“中兴”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极。然而诗人却哭起来了。这“呜咽泪沾巾”正是这种极致感情的体现,流的是激动和喜悦的泪水。艺术源于生活,这种表现手法是完全适合表现生活实际的。九死一生的非常事件,引出喜极而泣的非常感情。看似零散的诗句和倒装的句式,真实地、意若贯珠地表达了诗人悲喜交集的激动心情。看似参差不齐,实则错落有致,散中见整。

全诗处处从变化中求和谐,而有理殊趣合的妙境。

羌村三首(其一)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1]。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2]。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3]。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4]。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5]。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6]。

【注释】

[1]峥嵘:高峻、深邃貌。日脚: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像是太阳的脚,故称“日脚”。[2]柴门:用树枝做成的门,形容其简陋。[3]孥:儿女。[4]遂:实现、达到。[5]歔欷:哽咽、抽泣。[6]夜阑:夜深。秉烛:手里拿着蜡烛。梦寐:睡梦。

【鉴赏】

这是一首乱离之中全家重新聚合时悲喜交集的情景诗。

至德二年(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返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这里为第一首。

前四句叙描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般美好绚烂的景色,当然地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使诗人激动不已。次句既融入了口语又颇具拟人化的色彩,似乎太阳经过一天的奔劳,也急于转入地底去休息。诗人恰巧也在这时结束了漫长的行程回到了家门口。白头拾遗长途奔劳,早已巴望着到家休息。前两句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时的兴奋感觉。一个“噪”字描出了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而这鸟雀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种年月里山村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归客”一句措语平实,却极不寻常。其中寓入了几分“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觉,又暗含了“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