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600000052

第52章 万楚

万楚开元进士。《全唐诗》存其诗八首。

五日观伎[1]

万楚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2]。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3]。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4]。谁道五丝能续命,却知今日死君家[5]。

【注释】

[1]五日:农历五月五日的简称,即端午节。旧时该节有呼朋唤友、喝雄黄酒、观乐伎表演的内容。[2]谩道:莫说,不要说。碧玉:小家碧玉,指出身低微的美女。原指东汉汝南王的宠姬,出身低微,南朝民歌有“碧玉小家女”之称。这里用以借指地位低下的乐伎。丽华:本指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其父兄皆是木匠。这里用以借指另一个乐伎。[3]黛:墨绿色。夺将:从……那里取来。[4]敛鬓斜:拢一拢倾斜了的鬓发云结。[5]五丝:即五色丝,又叫续命缕。古人在端午节以五种彩色丝线缠在手臂上,用以避邪驱鬼,可以延年益寿。君家:指设宴款待朋友的主人家。

【鉴赏】

这是一首颇有可取之处的反映上层士大夫观看乐伎表演的诗作。

端午节在唐时是个颇为隆重的节日。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蒲酒、艾蒿插门、彩丝缠臂、观乐伎表演等节目。本诗就是描写上层贵族士大夫在这一天呼朋唤友、宴饮取乐中观看乐伎表演的情景。

首联写乐伎的美丽动人。诗人让西施、碧玉、张丽华三个美女一路上迤逦行来,借传统形象比拟眼前轻歌曼舞的乐伎,省却了许多笔墨,却使描写对象即眼前的乐伎轻易地步入了美人的行列。乐伎究竟有多美呢?在越溪边浣纱的西施是古来公认的美女。诗人刚刚提到西施,马上又用“谩道”二字将其撇在一边。这样,既触发起了以美人比美人的联想,又顺势转到了眼前这位美女的身上。但仍不直说而故作迂曲:眼前的这位“碧玉”,正可以与张丽华争艳比美呢!

颔联采用十分独特的夸张兼拟人的表现手法具体描写眼前这位乐伎的面容和衣饰:美人的眉毛呈墨绿色,那是从萱草那里夺来的颜色;美人的裙子呈火红色,石榴花见了也不免要忌妒而死。上句用了表示动作的“夺将”二字,下句用了表示情感的“妒杀”二字,从而分别赋予了眉黛、萱草、红裙、榴花以生命,极尽对黛眉、红裙渲染之能事。萱草和石榴都是眼前景物,况端午时节,萱草正绿、榴花正红,又都切合诗题中的端午时令。诗人将其随手拈来为美人写照,既见巧思,又极自然。

颈联抓住动作形态进一步描绘眼前美人婀娜多姿的歌舞:听了她舒展歌喉所唱的一曲新歌,就越发觉得她的美色令人艳羡;她即使伸手拢一拢倾斜了的鬓发云结,眨一眨秋水盈盈的双眼,也具有勾魂摄魄的力量。

尾联是诗人在进一步观察美人的修饰时发出的感慨。他激动地说:我的手臂缠了彩丝的。谁说缠上五色彩丝线就能长命百岁呢?我已经知道今天我就要死在你这个设宴招伎的主人家里了!“死君家”与“彩丝线”密切关合,奇巧而自然,充分显见出诗人动情之深;而“死君家”写动情之深,又是极含蓄而委婉。

全诗写得景真情真。特别是颔联和颈联,从对美人形貌的静态描写开始,进而在动态中加以刻画。一静一动,由形及神,展示了乐伎的色艺俱佳。尾句更点出“双眸”,更使美人形象光彩照人。特别是颔联表现手法独特,极富艺术个性,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