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王维的《杂诗》三首是一组描写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意思互有关联,此乃其二,主要表达游子的怀乡情怀。
本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久居他乡的游子,这一点从头两句的两个“故乡”中可以感知到。在他乡忽然遇到来自故乡的友人,一下子激起无限思乡之情。多么想多知道一些故乡的事呀。于是,“我”便急切地问开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两个“故乡”叠加,打破一般小诗用字忌重复的常规,发语自然,反而表现出一种问话的急切,进而令人感受到乡思之殷切。“应知故乡事”这一句表意上近乎啰嗦,隐含着的仍然是那么急切的思乡之情——甚至是一点点的担心,你不会不知道吧?所以在问话里,便先把“不知道”的可能给堵死了。这种心态有些近乎孩子气,然而却是非常准确地还原了生活的本质状态。
后两句才是对“故乡事”的正式提问。渴望知晓的“故乡事”有好多,家人健康?友人安好?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是否依旧?可是这些,“我”都没有问,而是选取了一个似乎无足轻重的问话:“寒梅著花未?”你来的时候,我家窗前那株梅花开了没有呢?不从最关心的家人问起,而问起梅花,看似反常,其实细细想来,却也不然。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越是关心的事,可能反而是越怕说出口,只好问起看似不相干的梅花来。这样的一种反常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为什么呢,这株梅花是否有什么独特之处,是往日美好生活的见证抑或其他?这些,“我”都不再说了,全诗戛然而止,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绮窗,寒梅,构成一幅古典而精美的画面,让人禁不住联想,那梅下或有佳人如玉?或有佳节之聚?——梅花在这里成了往日生活的一个见证。在这里,游子对于梅花的记忆,反映出游子浓厚的乡情,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全诗皆用口语,真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经过艺术的提炼,表达了丰富的情意。
相思
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1]?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2]。
【注释】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相思木所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2]采撷(xié):采摘。
【鉴赏】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流传于世者非常多,王维的这首《相思》便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作品之一。据唐范摅《云溪友议》言,安史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赠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由此可知,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之前。
这是一首借助咏物而遥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抒发对友人眷念之情。起句“红豆生南国”,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南国也是友人所在之地,想起了红豆也就想起了友人。第二句“春来发几枝”以设问寄语,衔接自然。这样的一句问话是意味深长的,明里是问红豆发了几枝,暗地里却是在说相思几许?第三句“愿君多采撷”,仍在和友人对话。一句殷勤叮嘱,是在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咐友人勿忘相思,背里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不说自己相思,反嘱别人相思,相思之重又添一重。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是对前句“多采撷”做的解释。这一句行文自然但又巧夺天工。一方面它回扣诗题,“相思”且与首句“红豆”(红豆别名相思子)相应,有回环曲折、反复咏叹之美,又关合相思之情,一语双关,婉曲动人。此外,两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多”、“最”准确表达了诗人奔放的内心情怀。
这首诗巧妙地借助红豆来比喻,委婉含蓄地表现出了深长的相思之情。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思绪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
【注释】
[1]山东:指华山以东。[2]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祸。
【鉴赏】
这首诗作于开元七年(717)。与王维后期那些精美的山水田园诗相比,这首诗显得质朴自然,但是感情敦厚。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已成为自古至今离乡背井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名言。
先看诗题。“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当时王维正在长安,长安地处华山以西,故称故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的兄弟为“山东兄弟”。由诗题可见,这首诗是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作本诗的。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来强调作者在长安的孤独远亲的感受。开篇便是一个“独”字,是一重强调;“客”字,是第二重强调。连用的两个“异”字是第三和第四重强调。在简简单单的七个字中,这样反反复复的强调是有着相当大的艺术震撼力的。特别是两个“异”字的重复使用。试想若是换去一个,不说异乡,而说“他乡”,这种震撼力便大大减弱了。联系王维生平,当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长安是繁华帝都,但是周围的环境越热闹,就越显得诗人孤独无依。这正是所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自己的一无所有。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描写了一种人人皆有的体验,并用简洁质朴的七字表现了出来。思乡之情或许时时天天都有,但是往往在佳节到来之际会显得格外浓烈。这或许是因为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或许是佳节连带着许多美好的回忆。诗人敏感地捕捉到这种感受,用一个“倍”字突出佳节时分的思乡之情的激烈程度。
第三句与第四句进一步联想,不再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是想象家乡的亲人思念自己。他描绘了想象中的一幅画面:远在华山以东的兄弟在重阳节插着茱萸登高,他们会想起身边少了我一个呀。这两句构思极巧,仍是写思乡,却不说自己思念,反说家人对自己的思念,表情达意曲折有致。前人评这两句道:“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倍加凄凉。”实在非常独到。
此诗尽管好像简单平易,却蕴含思乡的浓烈之情。千百年来,多少作客他乡的人都被这首诗深深感染,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自然与高度的巧妙结合。
渭城曲[1]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
【注释】
[1]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2]浥:湿润。[3]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佳作。诗人的朋友元二将赴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即今新疆库车),诗人在渭城相送。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描绘的是渭城雨后初晴的景象。这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刚刚下过一场小雨,把空气中的浮尘都打湿了。这一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客舍青青柳色新”,雨水洗去叶上的浮尘,柳树显出它不同往日的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是“柳色新”。在柳色的映衬下,客舍都显出青青之色。与常见的送别诗不同,这首诗一反往常送别诗常见的黯淡笔调,而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轻快的景象。句中所用的“轻尘”、“青青”、“新”等词,声韵明快,读者的感受非常深刻。
在前两句分别写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并渲染了气氛之后,后两句笔调一转,匠心独运,不言其他,单写酒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送别诗往往都善于抓取一个特别的、富有感染力的场面。比如他的《送别》,抓取的是别后一个人回家的场面,“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而这首诗也别具特色,他不写执手相看泪眼,不写席间的殷勤话别,不写别后的瞩目遥望,而只是抓取席将结束时主人的一句劝酒辞,其他的话似乎不用多说,都已尽在不言中。这种写法容易让人想起海明威的冰山风格,留下大片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思索。
这一句劝酒辞包含了诗人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沈德潜评此句云:“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这杯酒里是千头万绪,忧伤、惆怅、鼓励、劝慰,不知从何说起,还是干了这杯酒吧,都在话语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