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联借刘晨的故事暗示两人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障碍。刘晨和他钟爱的仙女已是仙凡异路,故恨蓬莱仙山太遥远,而诗中的主人公与相爱的人“更隔蓬山一万重”,想来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很明显,造成良缘阻隔的并不是空间距离,而是诗人无法明言的社会原因。从今以后,可能再难相见了,深爱与对爱的绝望纠缠在一起,有情人后会无期的痛苦在诗的最后流露无遗。
本诗情苦、思长、恨悠悠,感情深挚,语言高度凝练,直抒胸臆又形象含蓄。尾联“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跳跃式的对比形成一种舒展的层次感,很有艺术感染力。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1]。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2]。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注释】
[1]飒飒:风声。[2]金蟾:铸成蟾蜍形状的金属香炉。啮:咬、衔。锁:香炉上的钮。玉虎:雕饰有玉虎的辘轳。丝:井索。牵丝:牵动井绳。[2]贾氏:西晋贾充的女儿贾午。韩掾:即韩寿。《世说》:“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以为掾。贾女于青琐中见寿,悦之。与之通。充秘之。以女妻寿。”宓妃:宓牺氏之女,溺死于洛水为神,即洛神。此指甄氏。魏王:曹植。《洛神赋·序》李善注:魏东阿王(曹植)求甄逸女不遂。太祖(曹操)回,与五官中郎将(曹丕),植不平。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甄氏)已为郭后谗死。帝仍以枕赉植,植还息于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自来,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言迄不见。王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鉴赏】
本诗抒写了一颗在情感旅途上屡遭挫折的心灵,渴望爱情,追求爱情,而又怕再次受到伤害的复杂感受。首联写眼前之景:飒飒东风,揉着细细雨丝飘舞,连天碧叶的荷塘外,传来轻轻的雷声。蒙蒙烟雨笼罩了天地,夹杂着细雨的凉风轻盈而温柔地裹过来,雨中滚动着晶莹水珠的荷叶,空中隐隐的雷声,共同构筑了一个生机勃勃、缥缈清新的世界。在这样的时刻,心会变得格外柔软而敏感,多愁善感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涌出许多遐思和联想。
颔联以物喻事,写爱情的力量:蟾蜍状的金属香炉上有衔接的钮,很坚实,烧香的时候还是可以填入香料;井很深,但装饰有玉虎的辘轳牵动井绳仍然可以打上水来。“香”“丝”谐“相”“思”,也寓意相思无孔不入,无穷无尽。
颈联以贾氏爱韩寿俊少和宓妃慕曹植才华的典故说明爱是无法遏止的:贾充的女儿贾午暗中见到她父亲的小官韩寿年轻貌美,偷偷与之相爱,贾充知道后,将女儿嫁给了韩寿;曹植想娶甄氏,曹操却将她赐给曹丕,甄氏后来被郭后所迫自杀,曹植来京城时,曹丕将甄氏的玉镂金带枕给了他,曹植带着枕头回去,晚上歇息在洛水上,梦中与一女子相会,醒来后作了《感甄赋》,即《洛神赋》。古人的悲欢离合,寄予了诗人心中太多的爱恋情怀。
但爱得越多,受的伤害越深,尾联陡转,诗人告诫自己:春天来了,但春心不要和春花争着萌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片片相思都会化为灰烬。这愤激不平的诗句是诗人遭受感情创伤的真实流露,包含着痴情后的绝望,深爱后的伤痛,付出后的幻灭……诗人不是不要去爱,只是爱带给他太多的无奈。萌动的春心照应开头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春天,全诗结构自然严谨,情感细腻,表达婉转优美。
隋宫[1]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2]。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3]。
【注释】
[1]隋宫: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建的行宫江都宫、显福宫和临江宫等。[2]南游:指隋炀帝三下江都。戒严:严厉警戒之意。九重:指皇帝居住的宫殿。
《楚辞》:“君门兮九重。”谏书函:指臣子崔民象、王爱仁上书函进谏。《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秋,幸江郡宫。奉信郎崔民象以盗贼充斥,表谏不宜巡行,上大怒,斩之。车驾次汜水,奉信郎王爱仁又谏,上怒,斩之而行。
[3]障泥:披在马鞍两旁用以遮蔽泥土的马障。
【鉴赏】
隋炀帝杨广曾三游江南,劳民伤财,极尽奢华,凡进谏劝阻者皆遭杀戮。这首诗是讽刺隋炀帝不问朝政、只知游山玩水、骄奢淫逸、为所欲为的昏庸暴虐。
一、二两句直接刻画隋炀帝恣意妄为、专横残忍的暴君形象。乘着兴致到南方游玩,连严厉警戒都不要了,谁敢劝阻就杀掉谁。首句用“乘兴”、“不戒严”表现了隋炀帝的骄横任性和肆无忌惮。次句用到史实典故:隋炀帝第三次南游时,崔民象、王爱仁先后进谏被斩。天子的宫殿里谁会理会进谏的书信?一个反问,既写出了事实,揭露了隋炀帝不听忠告,凶狠残暴,又表达了诗人的愤慨。
三、四两句从侧面写隋炀帝的奢侈无度。隋炀帝穷奢极欲的事例很多,诗人仅选择“裁宫锦”一点,非常典型。春光明媚,皇帝动了游兴,全国都在裁剪专供宫廷使用的高级锦缎。春天正是农忙季节,“裁宫锦”荒废了农事;而“举国”均裁,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这些裁好的宫锦做什么呢?一半作马障,一半作船帆。这一答案让人瞠目结舌,连挡泥的马障与船上的风帆都要用宫锦制作,可见其奢华到什么程度,更兼以数量之巨大。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隋炀帝南游的场景:千帆万马,富丽堂皇,水陆并进,浩浩荡荡,旌旗招展,鼓乐喧天,极尽铺张浪费。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百姓的日子自然苦不堪言了。
本诗选材巧妙,剪裁精当。诗人写这样的诗,也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感而发,有借古讽今的味道。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舌乙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1]。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释】
[1]迢递:遥远。斜晖:夕阳。
【鉴赏】
这是一首咏落花的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这时诗人已因娶李党的王茂元之女而受到牛党的冷落。诗人对落花的深深惋惜也附着了对自我身世的叹息。
首联写住在高楼的客人竟然离去,小园里杂花乱飞,落英缤纷。客去用一“竟”字,说明客之离去对诗人的震撼,这也许正是诗人缠绵悲苦、伤春至深的起因。一说二句倒装,花落才客去。
颔联写“花乱飞”的具体情状。凋零的花瓣飘飘洒洒,漫天飞舞,迷离的花影与曲折的园中小道连为一体,悠悠荡荡,直到送走夕阳的余晖。这是一幅如诗如画、如诉如泣的暮春图,唯美而伤感。
见花飘零,已肝肠寸断,不忍心将地上的花瓣扫去;望眼欲穿盼春暂留,春仍然要归去。颈联写诗人对花落春去的万般不舍,诗中用了一些非常极端的词语——“肠断”、“眼穿”,表示诗人的痴迷和期待,但春“仍欲归”,终是无奈。
“花因春尽而落,我心亦因花落而尽,那得不泪下沾衣”(喻守真语)。花心似我心,尾联诗人将花谢春尽与个人的人生感慨连为一体,发出悲苦而失望的唏嘘。
本诗情景交融,凄迷惆怅,哀婉动人。
为有
李商隐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1]。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2]。
【注释】
[1]云屏:用云母石做的屏风。凤城:指京师。[2]金龟婿:佩有金龟袋的夫婿。《新唐书》:“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衾(qīn):被子。
【鉴赏】
这是一首闺怨诗。一个嫁得金龟婿的美娇娘埋怨丈夫因“事早朝”而冷落自己。标题《为有》取句首二字,没有确切的含义。
一、二句似从丈夫的角度道来。首句写官宦人家的环境。“为有”可以理解为因为有;“云屏”是借代,指家居富丽堂皇、豪华舒适;“无限娇”,是年轻的妻子千娇万媚。正因为有美室娇妻,故在京城寒冬过去、春光明媚时,却怕起来。怕什么呢?原来是怕春宵短暂,良宵苦短呀。丈夫的“怕”是贪念闺阁香艳,娇妻温柔缠绵,他不愿早起,但要求荣华富贵,又不得不早起;妻子的“怕”引出了后面的怨。
三、四句表现妻子的内心活动。丈夫走了,留下她独卧空床,不由得生出不满和怨艾:没来由嫁给个有权有势的大官夫婿,日日要上早朝侍奉君王,辜负了这春日良宵香软的热被窝。这怨,是在有了荣华富贵、琴瑟缱绻后的怨,其实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
世间女子个个想嫁给金龟婿,嫁得金龟婿,也不见得一好百好,金龟婿要为名为利,自然会有意无意地冷落娇妻;有了荣华富贵,还想夫妻缠绵,世间哪有如此十全十美的事?透过诗人细腻而客观的刻画,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这样的意味。联系诗人当时穷困潦倒的处境,这首诗应是语含讥诮。全诗构思巧妙,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
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
【注释】
[1]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为使者。西王母会汉武帝时,青鸟先往报信。后来青鸟即作为信便的代称。
【鉴赏】
这是一首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爱情诗。而诗中表现的执著和忠贞不渝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男女之情范畴,具有崇高和牺牲的意味。
开篇风波陡起,没有渲染,没有铺垫,惊心动魄地道出“相见时难别亦难”,给人以强烈的无法抑制之感。相见难,别亦难,古今人皆有情事,竞被诗人吟咏得如此警策。往日望穿秋水的相思,今日离别的难舍难分,明日海角天涯的凄惶,都浓缩在这短短的诗句里。诗人截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容量极大。“东风无力百花残”,离别之际又逢落花时,伤心人对伤心景,暮春的东风无力、百花凋零与诗人心中的离情别恨交织在一起,触景伤情,景因情幻,情景互动,情景交融。首联以伤感的色调描绘了一幅暮春送别图。
颔联是诗人的爱情宣言:春蚕吐丝作茧,茧成蚕死丝方尽;蜡炬燃烧自己,照亮世界,化为灰烬,烛泪始干。以蚕丝象征相思,以烛泪象征相思痛苦之泪,语义双关,意象鲜明。相思无穷无尽,分离的凄苦无穷无尽,爱到呕心沥血、至死方休而无怨无悔,这样的爱情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以言情,可以喻志,人们也常用它来表现忠贞不二的执著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此两句为古今人传颂,不绝于耳,影响非常深远。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猜想相爱双方在生活中的情态:女人晨起梳妆,很担心镜中的人儿鬓边的头发变白,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女为悦己者容,女人因爱而担忧。男人在清凉如水的月光下吟叹,静谧的夜风拂来幽幽寒意;“夜吟”是因为苦苦相思,难以入眠,借吟诗以遣怀,但置身春夜,良辰美景却无佳人相伴,又更增添了凄清与孤寂。“改”与“寒”都来自当事人的心境,“但愁”“应觉”是猜测之词,蕴含着脉脉情怀,表现出一种担心、怜惜之情。颈联体察入微,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此去蓬山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透出无法经常见面,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无奈。“蓬山”应是爱人的居所,“青鸟”是沟通双方的唯一纽带,“无多路”没有更多的方法可想,“殷勤”“探看”是希望加强联系。尾联借缥缈瑰奇的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了相互的关切。
全诗将一种生死与共的爱情和铭心刻骨的相思传递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瑶池
李商隐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1]。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2]?
【注释】
[1]瑶池:神话中西王母所居之地。《太平广记》:西王母所居宫室“九层,玄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传说周穆王(周昭王子,名满,在位五十五年)曾和西王母相会于瑶池之上。《穆天子传》:天子宾于西王母,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阿母:即西王母。黄竹:周穆王所作歌的歌名。《穆天子传》:“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黄竹,玄员閟寒。’”[2]八骏:穆王的八匹骏马。穆王何事不重来:传说周穆王离开瑶池时,西王母作歌送他:“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希望)子毋死,尚能复来。”穆王答歌道:“比及三年,将复(返回)而野(您的疆土)。”
【鉴赏】
这是一首以神话故事为背景写成的诗。周穆王与西王母有三年之约,三年过去了,周穆王没有来,西王母猜想周穆王为何没来。
首句写风光旖旎的瑶池仙境,西王母已打开了精雕细镂的华丽门窗,等待周穆王的到来。将神话传说形象化、具体化,寥寥七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虽只“开”“窗”,却好像见到站在窗口的人,神仙也似凡人一样翘首张望,殷殷期待。
但没有见到周穆王的身影,只听到在人间《黄竹》哀歌撼天动地。《黄竹歌》是周穆王作的,今天,歌声还在哀哀地回荡,作歌之人却不知哪儿去了。第二句蕴含着物是人非的凄凉。《黄竹歌》的内容是哀叹民众挨饿受冻,故有人认为此句表现人间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