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15372000000020

第20章 创新是师德的时代要求(4)

这个故事可以给教师许多启示。大多时候问一位教师在干什么,其回答无外乎“上课”“备课”“看作业”,诸如此类,几乎没有人会说自己“在思考”“在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从早到晚都在为一些教育教学的琐事而奔忙,却没有任何时间来对自己所忙的事情进行反思,这是十分悲哀的,如果教师不能抽身出来对自己每天的教学工作做一些理性的反思,而是被种种具体的日常事务所淹没和控制,那么,即使教龄再长,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更不用说进步和创新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不过是年复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反思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在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

反思,要求教师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大都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教学工作凭的是经验和习惯,他们往往非常重视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教学就是“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等等,而很少去思考“究竟为什么这么教”“这么教好在什么地方”“用别的方法有没有可能教得更好”“时代在不断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的选择要注意什么”这类问题。一切习惯成自然,许多教师反思意识淡薄,甚至根本谈不上有反思意识,他们的工作只是每天需要应付的重复的简单劳动。

反思型教师的一些特征是什么?泽切勒(Zeichner)和利斯坦(Liston)将反思型教师描述为检查和解决教学两难问题、对教学设想和价值提出质疑、进入到特殊的学校文化情境之中,参与课程开发和学校改革以及承担职业发展的责任。杜威(Dewey)将反思型教师形容为一个具有开放思想、试图去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个人。反思型学者是真诚的。他们急切寻找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而且不会担心和害怕突发事件。

如同学生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一样,教师的职业成长也是外在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完善的过程,意识到教师主体的积极参与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换而言之,如果教师把现有的教学状态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那么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就很难有新鲜感,今天的教学不过是昨天教学的机械重复。没有了反思,所谓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职业兴趣、教师的创新都无从谈起。只有注重激发教师的自我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的自我反思与实践,使其以主体身份投入其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与造就也才成为可能。

勇于探索

在教师群体中,有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他们走着两条完全不同的教育道路:

一种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工作中,习惯于把教材看做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千方百计把课本读深、读透,把教参看熟、看烂,把试卷做上一遍又一遍,用多年来几乎相同的教材和教案来规范和制约学生,教师的发展和进步大多体现在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上,体现在组织“应试”技巧的经验上。显然,这是一条走熟了的路,路旁都是熟悉的风景。教师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而很少去开辟新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因为他们已经习惯这样走下去,习惯了看这样的风景。这条道路也许很平坦,走起来似乎也很轻松,但是一路上没有新鲜的元素,往往会越走越无味,越走越成为一种负担。

另外一种教师则不同,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富于想象、勇于尝试,他们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他们对新生事物敏感而且开放,喜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善于吸纳新的思想和理念;他们注重对自身教育实践的回顾、诊断和修正;他们不拘一格,对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教育“经验”“习俗”和“习惯”谨慎地怀疑,批判地建设;他们敢于且善于走出一条与众不同却行之有效的道路。这是一条探索之路,没有明确的行走路线,途中免不了崎岖坎坷,却更多地充满了探险的激情和乐趣,免不了山穷水尽的困惑,却更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惊喜。

“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

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不能仅止于简单的知识技能教授,也不能简单地对现成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的照着搬来,而要更多地依赖于我们自身对教育学的参与性、创造性理解,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鲜活理念与实践智慧。当我们固守于我们既有的教育理念,甚至是极为有限的那些关于教育“大话”、“套话”、“老话”,而缺少智慧深邃的心灵撞击时,我们的心底便很难滋生激励我们自身的教育生活实践的鲜活理念。

积极实践

也许很多教师已经模模糊糊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感觉到了时代变化对教育和教师提出的挑战。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非常赞同创新教育,而且也意识到教师不应该满足于做一名教书匠,而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尤其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他们意识到这一切并准备走上教学创新之路时,一道现实而又严峻的路障粉碎了他们的美妙设想:我每天工作都这么忙,哪有什么时间去创新?

有调查显示,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9.67小时,与8小时工作制相比高出1.67小时,而且事实上,在升学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教师实际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了9.67小时。是啊,一位普通的教师每天的时间都被“自习”、“备课”、“上课”、“看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谈心”占满了,每天应付这些事情就足够焦头烂额的了,哪有什么时间去创新?还有接二连三的“考试”、不厌其烦地“排名次”、与自己工资、奖金和评职称之间挂钩的“升学率”比评,谁还有精力去创新?一天只有24小时,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创新的时间从哪来?

“创新”并不是在教师原有工作内容和工作范围之外增加的额外负担,不是在上课、备课、看作业之外再安排专门的时间来搞创新,而是以创新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和处理日常事务。换而言之,我们所期待的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之外来创新,而是以创新的方式来审视、看待和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管理中创新,在创新中进行管理和教学。教师的工作≠管理+教学+……+创新,而是教师工作=管理创新+教学创新+……创新对于教师来说不是教学任务的增加,而是教学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增加的不是教学负担,而是教学效率。反过来说,如果不以创新的眼光来对待教学,教师永远都会被一些重复性的、单调而又机械的琐碎事物所牵绊,也就永远没有空闲的时间,而且永远感觉到的是工作的辛苦,而不是乐趣。

概而言之,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态,教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千变万化,没有人能够告诉教师:具体在哪种情境下,针对某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如何来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具体的教育中,教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照搬,他们必须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和教育内容创造出适宜的教育方法。教育是一项呼唤创新的事业,创新对于教师而言既不神秘也不遥远,因材施教是创新,教育机智是创新,推陈出新是创新,它就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就在教师的每一堂课上,就在教师的每一次困惑与领悟中,就在教师对放弃习惯、偏离常规的尝试中。“假如你能偶尔偏离正轨,钻进丛林,你一定能够发现从未见过的东西。”教育期待着能够钻进丛林、不断发现、积极创造的教师,他们将给我们的教育实践带来生动的活力与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