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15372000000019

第19章 创新是师德的时代要求(3)

三、教师教育创新何以做到

在英国亚皮丹博物馆中,有两幅藏画十分引人注目:一幅是人体骨骼图,另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一位名叫约翰·詹姆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麦克劳德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他偷偷套住一只狗,宰杀后,把内脏一一掏出,观察。校长得知后极为恼火,因为这只狗正是校长家的,而且是校长最喜欢的狗。

校长的处罚决定很快出来了,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这实在是出人意料!麦克劳德接受了处罚,认认真真地画了两幅图交给了校长。“杀狗事件”就这样画上了句号。而小麦克劳德却从此与生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一位著名的解剖学家,并因为成功研制胰岛素而获诺贝尔医学奖。在许多年之后,校长将他保存的这两幅图捐献给了博物馆。

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这个故事提示我们,作为教师,善于发现并且努力呵护生命世界之中的创造,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尽管创新并不是要教师做出轰动世界的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创新、都会创新。一个知识面狭窄、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安于现状的教师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的;反之,一个知识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勤于思考、进取心强的教师则更有可能创新,也更容易创新。那么,教育创新,需要我们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

善于学习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及其中每一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不学习,人类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无法认识和适应社会;不学习,人类就不可能有进步,不可能创造灿烂的文明。学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对某些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还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始终把学习当做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厌其烦地强调学习的意义,不懈地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说在过去的时代,学习可以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完成并借此受用一生的话,那么在当今时代,世界飞速变化,社会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不可能再将学习局限在人生的某个特定阶段,而必须把学习转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意味着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伴随知识量的剧增,知识陈旧的速率越来越快。据有关专家估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个大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可以对付一辈子,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工程教育协会推算:1965年毕业的大学生5年后的知识陈旧率为45%,15年后知识陈旧率为70%;1976年毕业的大学生4年后有50%的知识陈旧,10年后所学知识全部陈旧。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对普通公民的一般要求。而教师作为人类知识和智慧的传播者,作为年青一代学习的引领者,尤其需要学习。以往,一个教师在入职之前所学的知识足以应付一辈子工作所需,但随着知识量的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文凭的“保鲜期”正在以加速度缩短,教师若不继续学习并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他是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

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有开阔的教学视野。古今中外,天南地北,胸有成竹,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广阔的教学视野依赖于广泛的阅读,但目前教师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说到读书,教师们普遍反映:“生活、工作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哪有心情读书!”“大部分时间被学生占用,能坐下来看书真的不容易”,“社会弥漫着功利的心态,有几个老师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学习没心情,教师主要把教书看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无法在书中找到生命的乐趣和价值”……教师没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即使是读书,读的也多是“考霸”“考试宝典”“题库”一类的书籍。

不久前,《中国教育报》公布了该报组织的全国部分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教师阅读书籍种类的排序中,教学参考类书籍居第一位。其他调查也得到同样的结论:教参(包括教辅书)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阅读的主要书籍。有人把现在的教师戏称为“三靠”教师:上课靠《教学参考书》,布置作业靠《课堂同步练习》,测验考试靠《标准化试题》。甚至有人断言:如果离开了《教学参考书》,至少有80%的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了《课堂同步练习》,至少有85%的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了《标准化试题》,至少有90%的教师命不好考试题。这说明了一个事实:过分依赖教参类书籍制约了教师能力的提高。

在我们的学校中,许多语文教师能如数家珍地报出各省市高考模拟卷中的作文试题,却不知道王蒙的成名作,更不知道卡夫卡是何许人;一些数学教师能轻松地告诉你某个难题是出自哪个出版社哪本参考书的哪一页,却不知道地图四色猜想、费马大定理等世界数学难题何时获解,不知道陈省身、邱成桐是当代数学大师,不知道获得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数学家吴文俊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至于数学文化、数学哲学更是一无所知。教师满足于当个“知识小贩”“传声筒”,于是我们的课堂都是从教参中照搬下来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模式,内容索然无味,学生昏昏欲睡。有限的阅读、狭窄的视野,使得教师走不出自己日常工作的习惯性思维,突破和创新几乎成为不可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道:“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读书的重要性,无须多言。有学者说:我坐在这里,就是我所看过的东西的总和,如果没有阅读,我将一文不值。作家余华坦言:没有一位作家的写作史长过他的阅读史。就像没有一种阅历长过人生一样。美国哈佛大学校训是“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阅读是学习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学习和阅读应该成为教师职业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充实精神营养、完善人格塑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承担起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任务。

乐于反思

一天深夜,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卢瑟福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勤奋的学生本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一番夸奖,没想到卢瑟福非常生气,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