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
版画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它是用刀子或化学药品在木板、石板、铜板或麻胶板等材料上进行雕刻、蚀刻而成的,然后再印在纸上,所以,可以印出多幅原作品,并可以通过变换色彩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版画经历了复制和创作两个发展阶段。在西方,17世纪时铜版画已进入创作阶段。中国的版画创作是20世纪3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
西方绘画
西方绘画以再现客观物象为基础,注重远近、大小、明暗的正确性,强调以“真”为美,利用透视、明暗投影的关系表现空间;同时还利用色彩、构图及节奏韵律突出创作意图,感染观众。到19世纪末,后印象主义绘画大大突破了传统写实的束缚,强调表现自我。20世纪西方绘画更是流派纷呈,观念各异。
现实主义画派
现实主义作为一场艺术运动,是与法国1848年革命同时出现的。画家库尔贝和理论家尚弗勒里是其精神领袖。现实主义坚持如实地表现画家所处时代的风格、思想和面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真诚。“现实主义”(realism)在西方语言中也可指艺术写实的手法。因此,“现实主义”也可称为“写实主义”。
印象主义画派
法国巴黎的一批青年画家在1874年4月举办了一次新作品展,这些作品对色彩运用进行了新的尝试,其中《印象·日出》尤为引人注目,于是人们就称这些画家为“印象派”。著名人物有莫奈、德迦、雷诺阿等。
印象派画家吸取自然科学家对光学的研究成果,在写生实践中充分正确地表现物体的色彩变化,反映光线、周围环境对物体色彩的影响。
威尼斯画派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出现了一批表现人和大自然的美,借宗教神话题材描绘统治阶级豪华生活的画家。他们的画风严谨细致,色彩明丽,构图新颖,对欧洲的绘画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浪漫主义画派
浪漫主义思潮产生于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构图变化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奔放流畅,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野兽派
野兽派得名于一次巴黎画展。展厅四周都是新派画家的作品,只有一件雕塑采用传统式样。这些展品的作者就被称为“野兽派”。野兽派的绘画不受客观形象的约束,用大色块和线条构成夸张变化的形象,以求得色彩、线条的“纯粹美”,达到视觉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具有明显的装饰效果。
立体派
立体派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在平面上同时表现物像的长度、宽度、高度和厚度,表现眼睛无法看到的物像内部的结构。他们把自然形体分解成各种几何切面,使它们互相重叠在画面上。
抽象派
1910年开始流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美术流派,主张摒弃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和生活内容,只用抽象的色彩、线条、点和面来反映创作意图。画面杂乱,是客观形象的变形,或是与作者内心情感的某种契合,表现怪诞。
表现派
表现派艺术家借艺术作品来宣泄胸中的郁闷,他们舍弃平衡美的传统构图观念,采用极不和谐的构图和夸张扭曲的形体,加上色彩和线条的强烈对比来描写病态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反映人民孤独、惶恐的精神状态。
超现实派
超现实派认为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梦幻世界存在,因此画面全是梦境幻觉中出现的形象。西班牙画家达利的油画《记忆的永恒》是超现实派的代表作。
中国绘画
这里说的中国绘画特指中国画,也称“国画”。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较早地自成体系,表现手法主要有勾、皴、点、染等;技法形式有工笔、写意等;画科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还可按设色、画幅形式分类。中国画追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古往今来,中国画名家辈出,像顾恺之、吴道子、扬州八怪等等。
中国画技法
中国画在中国形成已近两千多年,经历代画家之手创立了诸多不同形式的中国画技法。根据材料及画家绘画方式的精细与粗放的不同,中国画技法形式分为工笔、写意两大类。
写意
也称“粗笔”,在中国画中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写意”是相对工笔来说的,指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抒发作者的情感。它要求线条有高度的概括力,以少胜多,有含蓄的意境;落笔准确,运笔熟练,意到笔到。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即指写意画法。著名的写意画家有明末清初的朱耷等。
工笔
中国画的技法名称,俗称“细笔”,与“写意”相对。工笔画法用笔清代沈铨的《柏鹿图》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即是对工笔的要求。例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都属用笔巧密而精细。著名的工笔画家有张萱、王维、赵佶等等。
中国画画科
中国画表现范围广,分科细,在其漫长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三大画科:山水、人物、花鸟画。三者各有其独立的历史沿革、画风画派及大师名作。
人物画
以描绘和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体。人物画出现在山水画、花鸟画之前,因描绘侧重不同,可分为:肖像画、故事画、风俗画。据记载,人物画在春秋战国时已达到很高水准,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画科。人物画强调“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山水画
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之一,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隋唐时独立出来,两宋时获得极大发展,元代达到高峰。山水画依据颜料的不同,还可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等。从元代起,山水画上还多有题字和题诗、加盖印章,进一步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花鸟画
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之一,是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为主体的绘画艺术。中国远古陶器上已有简单的花鸟图案,这是最早的“花鸟画”;东晋、南北朝时画在绢帛上的花鸟画已经形成独立的画科,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画家;唐宋时趋于成熟、繁荣。
中国画名家
中国画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名家辈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涌现了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隋唐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工整富丽,取得较高的成就。五代时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类均得到了极大发展,以黄筌、徐熙为代表的花鸟流派对后代影响巨大;董源、巨然则为南方山水画派的宗师。宋代承继前朝,全面发展了各画种,画派并出,空前繁荣。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突出的发展,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如明中叶的“明四家”、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清中期的“扬州八怪”等。到近代,徐悲鸿、林风眠等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画家进一步融合中西艺术,开创了中国画的新纪元。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浏览历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书法演绎着中华文字艺术的成长过程,“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随处都散发着传统艺术的灼人魅力。
中国书法工具
中国书法作品常用的工具是被称作“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这些书法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书写工具,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钟鼎文
钟鼎文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青铜器主要有礼器和乐器。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所以把钟鼎作为铜器的代称,铜器上的铭文也称作钟鼎文。
篆书
篆书是古汉字的一种书体。有大篆、小篆之分。火篆原来叫籀文,兴起于周朝末年。小篆又叫秦篆,指秦始皇统一文字所用的书本,汉代沿用。后世所称篆书,一般都是指小篆。小篆偏旁都有固定的形式和位置,其空虚之处尽量用笔画填满。
隶书
隶书,又名优佐书、史书,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隶书打破篆书屈曲圆转的形体结构,变纵势为横势,成宽扁状,左右舒展,笔画讲求波磔,横画为蚕头燕尾形状,是一种具有浓重装饰趣味的字体。隶书艺术以两汉成就为最高。
草书
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等类型。章草是在汉代隶书定型的同时出现的。章草的特点是保留隶书形迹,每个字独立存存,不相连属。今草则由章草演变而来。汉末时,张芝把章草发展成上下字笔势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的新草体,称为“今草”。王羲之、智永、孙过庭等都是各有千秋的今草大家。狂草比今草更奔放,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唐朝时张旭和怀素开创狂草新体,用笔狂放,大气磅礴,似龙腾虎跃,如风卷残云,纵横开阖,变幻无穷,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属隶书的变体,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盛行于唐代。其形体方正,笔画有严格的法度,点画、钩弋、撇捺构成长短正斜、俯仰照应,比篆隶更富变化。楷书名家有东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
唐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被称为“初唐四大家”。唐代中期的颜真卿,其书法以拙为巧,风格雍容大度,宽博雄伟,称为“颜体”;唐代后期的柳公权创造瘦硬挺拔、结体遒媚的“柳体”,与颜真卿的书法一起被并称为“颜筋柳骨”。宋代楷书名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赵孟頫用笔圆转秀劲,一变宋代书法风尚,后世称为“赵体”。
瘦金体
“瘦金体”的创始人宋徽宗赵佶,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瘦金体”是我国书法艺术中一朵奇异的小花。说它奇,是因它的笔画奇特,横划收笔时带钩,形似钩针;竖划收笔时带点,类似倒放的大头针;撇如同大刀;捺好像长戈;细长的竖钩,像仙鹤的尖嘴。说它异,是因它的线条异常的细硬,如同细铁丝,个别连笔线,像灯泡里的钨丝一样凌空游动。说它小,因它不像欧、颜、柳、赵有那么大的名气,有那么多人效法学习,它只是小有名气,是宋徽宗自己创立、自己书写的,所以古往今来,学写者甚少。说它是花,是因为它很美,端庄秀丽整齐。它的线条瘦而不干,舒展的笔画,犹如芭蕾舞演员舞动的四肢,一姿一势都刚柔相济,优美之极。
行书
行书是书法艺术中最具实用性的字体。它介于草书、正楷之间,比草书端庄,比正楷活泼。相传行书始创于汉末,但它兴盛于晋代,以后各代久盛不衰。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形成的。由于行书生动活泼、自由快捷,可以灵活多变,所以历代书家都十分重视行书的创新与发展。由此,行书又形成很多类型。行书中楷法多于草法的称为“行楷”,而草法多于楷法的称为“行草”。
篆刻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一种在方不盈寸的铜或石材上集文字(主要是篆书)、书法、镌刻及作者文学修养于一体,并呈现万千气象和美的意味的艺术种类,这就是篆刻艺术。篆刻源于印章,而印章则始于阶级社会,最初作为一种凭证的信物,后来用途逐渐广泛。
秦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文统一用端庄秀丽的小篆,规定皇帝的印专称为玺,一般人的则叫印。
战国印
战国时期古玺已普遍使用,一般分官玺和私玺两类。玺文均取自六国文字,有朱文(阳文)和白文(阴文)之分。其制作精细,章法生动。图案印“鹿”则造型简练,正透着“鹿者乐也”的吉祥意味。战国古玺以其奇特的构思和精湛的技巧,在印章史上或凿或铸着奇特瑰丽的一页。
汉印
汉印作为后世印章的楷模,从形式到内容都丰富多彩。它打破了前人的框架,善于在整体的严谨上尝试多种安排,并采用与汉隶相近的、伸缩性较强的缪篆体入印,呈现出更多的风格。
明、清印
篆刻艺术在明代中叶有了新的突破,文彭、何震可算是明清流派篆刻辉煌业绩的开拓者,力追秦汉,开辟了明清篆刻艺术的昌盛局面。自此之后,掀起了一股篆刻艺术的热潮,其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作家林立,出现了吴昌硕、赵之谦等大家;二是印学理论的确立,编制印谱成为风尚,如《集古印谱》,是前所未有的;三是书面已经离不开篆刻,且要比宋、元考究得多。
赵之谦
赵之谦,晚清杰出的篆刻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开创了“印外求印”之风,大胆地将一切印外的金石文字八印,在刀石之间流露出笔意情趣,树立了“赵派”的地位。
雕塑
雕塑是以雕刻、塑造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美术种类。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雕塑艺术,都非常注重作品的体积意识。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雕塑的形体美要求比例匀称,结构严谨。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