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银河相会:七夕节
15365600000006

第6章 七夕节的饮食习俗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习俗不一。其中多以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七夕节的食物。也有的地方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据说吃它能获得巧意。

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可谓意蕴丰富。

(一)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所谓的巧果就是一种面果。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蜜糖,除了油面蜜糖外,还要加芝麻、花生、核仁、玫瑰等不同配料,油炸而成,非常可口。

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化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对折为梭形,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制作巧果具有竞赛的性质,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心灵手巧以及七夕丰富的饮食文化。

(二)吃汤饼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有不同的食俗。

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吃汤饼。汤饼就是面条。唐朝的节日食品也包括七月七日吃汤饼,同时规定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

(三)食瓜果

古人认为织女除了管理妇女纺织外,还是主宰瓜果生长的女神。

《晋书·天文志》里就说:“织女,天女也,主司瓜果、丝帛、珍宝……”因此在七夕食品中,除了茶、酒之外,还在庭中盛陈酒、脯、瓜果、菜。其中有新鲜水果和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这“五子”等干果。

在河南新乡一带则流行以葡萄、石榴、西瓜和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饼或糖烙饼,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供奉织女,以祈求“织女送巧”的愿望。

(四)做炒豆

在七夕节这天福建仙游每家每户都会做炒豆,材料是白糖、黄豆,还有花生。

黄豆要提前一天浸泡,然后第二天在锅里炒半熟拿起来备用,花生也要在锅里炒热拿起,接着把白糖倒进锅里煮,等糖化了,再把黄豆和花生倒进锅里一起炒。

七月七日,莆仙人有用炒豆祭神祈求平安长寿的习俗,此俗源于古代的“长生节”,也成为“七月半”的前奏,这个习俗非常久远了。

(五)吃糖糕

乞巧节在温州是个小节日,民间各家用米粉杂以红豆制成舌状糖糕,称作“巧食”。

据有关资料记载,七夕晚,巧食系以小孩端午所佩“长命缕”掷于屋瓦上,让喜鹊衔去带给织女。温州民间也以食“巧”来怀念牛郎织女的这段浪漫动人的故事。

七月七也被称作“女儿节”,因此,在七夕节之前娘家会送“巧食”给出嫁的女儿,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像织女般心灵手巧。

(六)吃云面

在山东一些地区,乞巧节的饮食一般是面条、水饺、馒头和烙果子等。临沂习惯用储存的露水做面条;堂邑县把七夕做的面条叫云面,意为巧云;昌邑用七种野菜包包子。

胶东家家户户烙巧果子,用线穿起来,给小孩挂在脖子上,边玩边吃,亲友之间相互馈送。巧果子的做法是先用油、鸡蛋、糖把面粉和好,再用荷花、桃、鱼等模子制成各种花样,最后烙熟。

丰富的七夕饮食,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给人们带来了口福与无尽的欢乐。

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